重读《海上诗刊》2011年第一期(2·22)
重读《海上诗刊》2011年第一期(2·22)————箧中拾遗之四上海的《海上诗刊》是一张四开的小报,依托豫园管理处、青上阁艺苑,由海上诗社主办,与我有多年的联系了。人以群分,上海诗社的诗人们丝毫没有沾染诗坛流行的晦涩之弊、萎靡之风,诗报排版活泼,图文并茂,惹人喜爱。我与其顾问、诗歌理论家潘颂德先生一道参加过2007年的常熟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与执行编辑、诗人费碟虽然未曾谋面,却通过网络时通款曲。该刊曾以整版篇幅发表 “东方诗风”诗人们的作品。2012年庆祝“东方诗风”成立10年,由费碟撰稿,以海上诗社的名义寄来了书写好的大红贺联: 辞章辞韵茂于辞境纯真神妙 诗义诗情根在诗国博大精深这幅贺联影印刊登在《东方诗风》第九期,至今挂在我的书房里呢。如今,《海上诗刊》每期寄赠40份,由我在重庆市新诗学会月会上散发,扩大了影响。手头保留的一份2011年第一期《海上诗报》,在第三版发表了我的八言三步诗《朋友来访》: 最好是三两个朋友 似这般悠悠地叙旧 把茶水慢慢地喝淡 再续上花生米小酒-
老早就忘却的小事 不经意提起恍如昨 当年的旧居还在吗 相聚时曾多么欢乐-
叹息那早走的朋友 没赶上今天这时辰 遗失了某一个号码 可以再设法去找寻-
人生有许多种可能 可是却早就被规定 一切都成为了往昔 喜而今已波澜不惊-
怎么不小心打个盹 他们就起身说要走 也好吧机会还会有 让我把你们送下楼倘若不是在这里发现,我还真忘了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老朋友小聚那种情韵,回味也还挺有意思的:多么惬意,多么亲切呀。可巧,就在这首诗旁边,还有“东方”诗友齐云的《钓鱼城》,也不知道当年他得到这张样报没有?也不错,录下来吧: 热爱和平的人,曾在这里垂钓 钓风,钓云,钓江涛 那棵黄葛树,就是遗落至今的鱼竿 破山,穿岩,枝叶繁茂 ——那时,这里叫钓鱼山-
保卫家园的人,曾在这里奋战 筑墙,积粮,造火炮 这弹丸碉堡,钉入庞大的蒙古帝国 如针,如鲠,坚强不倒 ——那时,这里叫钓鱼城-
庚寅岁末,寒风料峭 一群诗人在这里远眺 浩瀚的太平洋,东海的碧涛 ——看啊,那里有座钓鱼岛这是一首复合式十四行诗:前两节呈对称状,第三节每行为四步整齐式(美中不足,字数略有参差)。短短14行,历史与地域跨度之大,可见诗人之浮想联翩,真是时越古今,思接万里啊!和平与战争,历史与当前熔于一炉,其意境之阔,张力之强,令我赞叹不已。更感到亲切的是,记得那次齐云来重庆,是我们陪他去了合川钓鱼城,方得此诗。就算只有这首佳作,也就不枉此行了。《海上诗刊》头版例行的主打文章都体现了该刊的诗学观念、美学追求。本期发表的严迪的《诗歌创作的精神底线》,就很有见地,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是现在也没有过时:在现今的分行文字中,逾越诗歌应有的精神底线的东东实在太多了。抑或说,在一些胆大妄为的“湿人”中,已经不存在什么精神底线了。可喜的是,“海上诗人群”不但一直坚守者应有的精神底线,而且还有着更加高远的精神追求,他们的作品不愧这个不容玷污的“诗”字,使《海上诗刊》的版面散发着诗的芬芳。
在现今的分行文字中,逾越诗歌应有的精神底线的东东实在太多了。抑或说,在一些胆大妄为的“湿人”中,已经不存在什么精神底线了。可喜的是,“海上诗人群”不但一直坚守者应有的精神底线,而且还有着更加高远的精神追求,他们的作品不愧这个不容玷污的“诗”字。
诗人,就应该这样。 万老师:您好!读了《一份纪念》颇多感触,也产生了一份深深的诗友情谊.......谢谢您的这份珍贵的纪念。
我把来信转给诗刊编辑部主任了。
真诚地祝您健康快乐!祝你的东方诗风越办越好!
费碟5·23上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