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爱因斯坦对“内在的完备”科学理论原则的成功运用》〔摘要〕
〔转载〕《爱因斯坦对“内在的完备”科学理论原则的成功运用》〔摘要〕作者:李树春,刘竹琴,徐红,曹海玲,延安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陕西 延安
孙则鸣按:爱因斯坦在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所坚持的“外部的证实”和“内在的完备”的原则,同样也应当适应于新诗格律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现将李树春,刘竹琴,徐红,曹海玲《爱因斯坦对“内在的完备”科学理论原则的成功运用》里对“外部的证实”和“内在的完备”原则内涵的阐述部分转载至此,供大家参考。
“内在的完备”原则的内涵
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理论对旧理论的批判,即抛弃、继承、改造、推广、发展已知理论,创立全新的物理学理论,更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总结他科学探索中“起重要作用的思想”和认识论的“信条”时,他坚信在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时,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这就是说,成熟的理论既能说明已知的实验事实,也能经得起新的实验事实的考验。他把这种观点简称为“外部的证实”原则。第二个观点涉及的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和内部的约束,即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逻辑的简单性” ,他把这种观点简称为理论本身有关的“内在的完备”原则。他认为这后一个理论原则“从来都在选择和评价各种理论时起着重大的作用” 。如果理论本身具有“内在的完备”特征, “我们就给予这种理论以较高的评价。 ”爱因斯坦把理论的“自然性”和“逻辑简单性”等同起来,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要求理论的“自然性” ,实质就是反映了理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和谐性。而“逻辑简单性”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指理论所概括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 ,而不是指容易理解的简单理论。其二是取得理论结果时,逻辑推理演绎方法要简单。理论的“内在的完备”是对上述两种内涵的简洁的综合。只要我们把爱因斯坦对理论认识的两个观点结合起来,就构成批判旧理论、创建新理论的基本纲领。我们通过对他几项重大成果的讨论,认识爱因斯坦关于“内在的完备”原则的基本特征,搞清他的思想深层背景,进一步明确理论的“内在的完备”原则已成为他在科学研究中批判物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规范,已是判断理论、创立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
事实上, 1933年爱因斯坦在《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论文中就讲到: “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规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 ”而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了理论的基础,概念又是构成理论的“根本部分” ,我们正确运用这些概念是理解自然的“钥匙” 。在这里,充分反映了爱因斯坦对完备的理论的全面注释,也正是在这种科学思想认识指导下,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理论自身的“内在的完备”原则既是客观实际对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内在结构的特征。自然规律的内在固有属性就应具有统一性、和谐性、自然性和对称性”,只有“内在的完备”的理论才能给以实在的事物真实的描述。当然爱因斯坦也认为理论的“内在的完备性”不是一步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科学体系的层次逐步逼近。物理理论的“内在的完备”不等同于理论的完美无缺,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物理实验水平上和人们有限的认识水准上形成相对比较全面的理论,而不是尽善尽美,固定不变的绝对理论。理论总是带有不完善的弊端,我们只能追求理论的完备,但永远不能有最终的完备,否则科学就止步不前了。而每逼近一步完备,就有新的发现,就有科学的进步。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推动了爱因斯坦的创造性,使他比当时物理学家站的高,看的远,看的深。他虽然十分敬重牛顿,称牛顿是“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但对牛顿力学却认为有一种“内在的不对称性” ,表现为逻辑上的“不统一” ,他以批判的眼光对待牛顿理论。
理论自身“内在的完备”原则要求正确的理论必须具有普遍性、连贯性、自洽性和简单性的特征,必须消除理论的局限性、狭隘性、矛盾性、繁杂性,具有这样特征的理论才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研究中充分体现了运用这些特征,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才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