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至娱 发表于 2015-10-2 17:06:51

于右任先生关于诗词声韵的真知灼见

于右任先生在人们一般印象中,首先是一位国民党元老;其次人们比较熟知的,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其是草书了得;再次,可能还有人知道他算是教育家,创办了好些知名学府。至于他也是一位诗人,就放在更后边去了。也许大家最熟知的是他那首《望大陆》吧: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真是千古绝唱,仅此一诗,就可以奠定他优秀诗人的地位了。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他的诗作远非这一首,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热情的诗歌活动家,卓有见识的诗歌理论家。抗战期间在陪都重庆,他就是诗人节的发起人之一呢。下面是他1958年6月21日在台东诗人节大会上的演说词:
诗应化难为易,应接近大众。这个意见,朋友中赞成的固然很多,但是持疑难态度的亦复不少。这个原因:一是结习的积重难返,一是没有具体办法。……我今天特向大会提出两点意见,这只是初步草草的设计,是否可行?是否能行?是否应行?请各位参考研究。
一、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完全是为了“声调美”。但是现在平仄变了,如入声字,国语完全读平声了,我们还要把它当仄声用,这样我们的诗,便成目诵的声调,而不是口诵的声调了!所谓“声调美”,也只成为目诵的美,而不是口诵的美。
二、韵——诗有韵,为的是读起来谐口。但是后来韵变了,古时同韵的,读来反而不谐;异韵的,反而相谐。如元韵的‘元’、 ‘门’,异韵的‘东’、‘冬’。而我们今日作诗,还要强不谐以为谐,强同以为异,这样合理吗?……现在国家推行的是国语,而我们作诗用的是古韵,这样一来,不知埋没了多少天才,损失了多少好诗!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
我们要想把诗化难为易,和大众接近,第一先要改用国语的平仄与韵。这是我蓄之于心的多年愿望! (刘永平编《于右任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235页)
可贵的是,于右任先生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关于诗词采用国语(大陆称“普通话”)的平仄与音韵的观点。他所谈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堪称真知灼见。如今很多人仍然执着于平水韵,自然有他们的自由;但是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平水韵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汉语语音千百年演变的结果。他们中还有人起劲地反对别人使用新韵,这就违背了艺术民主,显得专横。
我倒是颇为赞赏中华诗词学会的“双轨制”方针,即让平水韵与现代新韵并行不悖。至于将来的诗词用韵究竟走什么路子,还是通过实践检验,让历史去汰选吧。

诗酒至娱 发表于 2015-10-3 07:01:16

微斋先生——
今人作旧体诗词,固守平水韵,即是胶柱而鼓瑟,刻舟以求剑者也!
押韵,是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语音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当然要用今音去押,才能保持这种音乐性;若仍坚持用已废之音,则反倒破坏了这种音乐性了。

微斋先生 发表于 2015-10-3 08:35:16

有感于平水韵

七百年来韵流长,语音演进可商量。
乞得诗家新艺匠,不随平水也铿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右任先生关于诗词声韵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