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 发表于 2015-10-29 09:12:44

读张问陶《龟亭子》一诗

本帖最后由 万壑松 于 2015-10-29 09:14 编辑

龟亭子①不作奇峰也自殊,四围风浪影模糊。 依稀十载曾游处,水满浔阳看小姑②。       两百二十多年前,一叶小舟步出“猫儿峡”,一首《猫儿峡》的五律刚刚吟成,一座亭亭于江中的秀山扑入诗人张问陶(号船山)的眼帘,随着艄公的讲解,诗兴又起,文思若潮。   “不作奇峰也自殊”,耸立于长江中的龟亭山,即小南海,山不太高,峰也不祘奇,却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像一块硕大的绿玉,浮于江中,有道是:沧波涌出一青螺。      小舟在风浪中上下颠簸,诗人注目的龟亭子山,也随风浪的起伏晃动,渐渐模糊起来。于是,诗的第二句自然吟出“四围风浪影模糊”。眼前景,口头语,不事雕琢,如实道来,极富现场感;如联系下联更能体会到这句既写实景,又是铺垫的意义,体会出影“模糊”之妙。       眼前景物渐渐“模糊”,一段似曾相识的记忆和情景却浮现眼前,那是十年前的浔阳江上:“依稀十载曾游处”。作为七绝承上启下的第三句诗,看起来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却往往很难写好。既要承得起,又要启得开,并不得“专美”;承转之间还需平滑过渡,像篆书的接笔。这里,张船山将“模糊”和“依稀”两词如顶针似的连用,巧妙的时空转换技巧,比电影的“淡出淡入”手法,似乎早了一百多年。       有了“称职”的第三句,结句更如顺水的小舟,轻快而来:“水满浔阳看小姑”。眼前的小南海,“模糊”成小孤山,记忆的小姑山,“依稀”为眼前的小姑。清丽的诗句,美妙的联想,耐人回味。给予了《龟亭子》这首七绝浓浓的诗意和弥久常新的生命力。细想来,好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间,有两山相似的自然属性,更少不了诗人的慧眼、诗心,还有前贤的启迪。苏东坡在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吟唱:“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因而,成就了这首化凡为奇,韵味隽永的小诗。
【注释】      ①龟亭子,《巴县志》由猫儿峡东至白沙沱下,有龟亭山耸立江中,绝类小岛。《通志》:“龟亭在县西大江中,宛如龟形。”《蜀道驿程记》:过龟亭子小山,卷石孤立江中,沧波四匝,亦浮玉之云礽,小孤之婢媵(婢女)也。龟亭山上曾有座庙,供的是观音菩萨,当地人便呼此为小南海。已由巴县划归大渡口区管辖。      ②浔阳,江名史称柴桑、江州,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峰超然独立于江心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

凤舞 发表于 2015-11-6 08:47:33

很好的鉴赏文章。

万壑松 发表于 2015-12-8 16:19:57

凤舞 发表于 2015-11-6 08:47
很好的鉴赏文章。

远在文昌,不便上网。谢谢凤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张问陶《龟亭子》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