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廷 发表于 2015-11-14 11:58:29

李德成先生,写诗的教育家

李德成先生,写诗的教育家                                  ——《冠山集》序                                          陈仁德    四川泸州李德成先生以资深教育家名世,说到他在教育上的建树,业内人士没有不称赞的。他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四十余年,经历了执教(学校教书十年)、管教(管理教学十年)、研教(研究教育十年)、评教(评估教育十年)的四个大阶段。在学校教书和管理教学的二十年间常得上级领导和学校师生好评。在研究教育和评估教育的二十间,出版了文化教育类学术著述三十余种。他主编的《阅读辞典》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被中小学教师们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更被业界公认为具有拓荒性质的意义,是中外教育史上第一部以辞典形式出现的阅读学专著,称赞其对提高我国学校阅读教育质量和培植读书人口建设书香社会作出了贡献。他的阅读学著述为海内外学者上百次引用,他被国际阅读协会和中国阅读学会的专家们认同为中华阅读学派的代表学者。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国际阅读协会亚洲读写教学改革会议上,他的专题报告《中国阅读学的历史发展》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认为他的阅读学思想令人耳目一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中国阅读学会副会长韩雪萍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维克多等多位专家均认为德成先生的阅读学研究成果,是开创性的,世界性的。    但是人们未必知道,德成先生还是一位诗人。他近年正式出版了《云溪山人诗稿》《云溪山人诗话》《云溪诗韵》等诗词专著,在诗词界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诗人云集的泸州,他还担任着泸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职务。如今,他又推出了诗词新著《冠山集》(即《冠山先生诗词》),共收诗词三百余首,足见他作为教育家之外还是一位有成绩的诗人。    德成先生是我在泸州的诗友。我六十岁生日时,他赠过一首贺诗《闻陈仁德兄六十寿诞寄句》:”君在渝州我在泸,思君不见读君书。君才更在诗中秀,君意常由酒后殊。每读君诗皆落泪,何堪君意尽生珠。忽闻花甲为君寿,君乃诗坛一丈夫。”我便知德成先生能写诗。这次我又仔细读了德成先生《冠山集》(电子版),觉得其诗主要特点有四。     其一曰感情真挚。    《毛诗序》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于诗词,正如根荄之于花木,无根荄之深植,岂有花木之葱茏。故白居易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清代刘熙载研究陶渊明诗,发现陶渊明“ 自庚子至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   并非陶渊明无诗才,而是因为没有足以动真情的诗料,所以宁愿不作诗。刘熙载因而感叹道:“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而遍观当代诗坛,毫无真情之劣作比比皆是,或无病呻吟,或故作矫情,皆令人生厌。当代诗家尹贤先生对诗坛之假大空现象斥为:“在动笔之前,往往掂量、权衡、观风向、看大流,穿上保险的流行时装,自觉甚至不自觉地将真感情、真感受,部分或全部隐蔽封闭起来……这能写出感人心的好诗吗?”反观德成先生之诗词,则通篇真情充溢,直抵心灵深处,是可谓真诗也。试举数例如下:                          盐耗山    青青盐耗草丛深,每入山中欲断魂。    不是秋光欺负得,山中有我外婆坟。结句振起出人意外,其着力之处全在真情二字上,读罢动人心魄,黯然久之。                   致五里山农友    往事匆匆四十春,常思五岭种田人。    不知山里桃千树,各户丰收又几成?    四十年后犹“常思五岭种田人”,牵挂当年插队落户的乡村收成如何,朴实淡泊中寄托着深深的情思,但凡当年老知青,读至此焉能不动心弦。                           望窗台   支离病骨望窗台,满眼窗花尽萎衰。   百日骄阳燃似火,农夫生计可安排? 当代所谓主旋律以旱灾为题者,动辄出以“战天又斗地,抗旱夺丰收”等等,看似豪壮,实为苍白之语,而李德成先生却寄托悲悯关怀之情,较之豪壮之语,应更感人。          闻武健贤侄过世致成炳兄   惊闻噩耗泪痕深,健侄灵棺已出城。   失子老年殊觉痛,关情好友亦伤魂。亦可谓一字一泪,不忍卒读。        其二曰诗意盎然。    不论多真挚的感情,都需要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创造出美的意象,从而诗意盎然。倘若语言不到家,就算有非常丰富的感情也只能欲说还休,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古贤对于诗词语言的锤炼达到非常苛刻的程度,杜甫甚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到底,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比起小说、戏剧、散文,诗词对于语言艺术的要求更高。诗的语言是诗意的最基本的元素,也是诗人的最基本的素养。我们欣赏一首诗,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诗语。通过诗语才能被它的诗意所感染。没有诗语不能创造诗意,而没有诗意的诗决不能称为诗,只能叫押韵合辙的文字。历代的经典诗词,无一不是诗意盎然。德成先生的诗词当然不能和前贤相提并论,但是,我却实实在在的读出了他用诗语创迼的盎然诗意。如《乐道子小景》:    竹绿宁河水一湾,青阶瓦屋夕阳残。   鸣泉小路深山里,白鹤追云下碧岚。全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绘出了一副恬静闲适的山水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绿青白碧四种色彩和谐搭配交相辉映,短短四句里写了竹、河水、青阶、瓦屋、夕阳、鸣泉、小路、深山、白鹤、云、碧岚等景物,而且让这些景物全部活了起来,共同构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清新洒脱之诗意扑面而来,的是好诗。再读《杨桥湖遇雨》:    湖光山色雨濛濛,绿树人家细细风。   有客亭台观浩淼,扁舟一叶画图中。此诗之风格与前一首相似,使人读罢有飘然出尘之想。    德成先生的诗词里还有很多妙对,也使作品频添了许多诗意,比如:           古寺庭中月,渡船客上时。          沿街皆柳竹,闹市尽笙歌。          溪花红惹眼,野竹绿摇畴。          出海垆中酒,吟诗水上楼。          故里歌中酒,同窗别后情。          细柳怜三月,春江望一舟。          煮酒闻啼鸟,观棋见落英。 这些对句不事雕琢而精美藏于其中,看似平淡而奇妙传于言外,诗意灵动,清新婉转,品读之余,齿颊留香,正如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其三曰题材丰富。    德成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付诸吟咏,则诗词题材也非常丰富,涉及人生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他把自己的作品分为“乡思”“感事”“友情”“窗谊”等。实则仅仅“感事”一种,就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他的这种创作态度,其实是从古代圣贤那里学来的。中国古代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一不是把笔触伸向社会百态,关注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白居易所谓“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也。诗人之所以有别于常人,就在于常人见到种种社会现象不会产生写诗的冲动,而诗人则往往诗兴大发。想必每天都会有人路过五里山,却并非人人都会想到写诗。而德成先生路过五里山时就不同了,一首诗便从他心底流出:    驱车五岭白云间,一路春光是故园。   欲问乡情人不见,风吹稻麦碧连天。这是他乡思题材的作品。同类的还有很多,如《鲤鱼垴》:    安富河边石鲤鱼,清波细雨见离奇。   渔翁蓑笠高垂钓,守望年年到岁余。    在德成先生眼里,到处都是诗词的材料。《乘机有感》《抗战六十五周年题泸州钟鼓楼》《甘肃正宁幼儿车难》《观凤凰卫视范美忠专题谈话节目致范美忠同行》《房姐新闻》《闻明生赴美探望女儿婧姝后回国》《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记五里山旧事》《五里山月夜种瓜》《枇杷沟拆迁》《云溪大桥》《闻德斌二哥病危》等等,皆是触景生情落笔为诗。他的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社会生活诗化形态的反映。他在睁大眼睛观察社会生活并付诸吟咏时,实际是在给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留下历史的痕迹。后人读到他的诗词,便可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许这就是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    其四曰诸体兼备。    德成先生的《冠山集》虽然只收录了三百首左右的作品,却诸体兼备。就大概而言,既有诗又有词。具体而言,则既有古风又有近体,既有律又有绝,既有七言又有五言,甚至还有自由体白话诗。差不多兼备了所有诗词形式。当今中国诗社林立,诗家蜂起,但是翻开各种各样的诗集,诸体兼备的却不多见。最为常见的是七律七绝,连五律五绝都少见,古风歌行就更少。其实诸体兼备应该是对诗人的基本要求,正如武术家必须十八般武艺兼备一样。我常无端杞忧,担心长此以往,某些诗体就会消亡了。德成先生的《冠山集》证明了我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我在这里提出德成先生诗词的四个特点,并不是说他的所有诗词都非常好,他的不足之处也明显存在。比如有的作品率尔成吟,推敲不够,显得粗糙;有的口语运用不当,组合欠安,难免浅白。究其原因,应该是他执著于教育事业,为教育倾注了太多心血,至于诗词,不过是业余为之,能如此已属难得。                                             2015年11月6日于重庆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5-11-26 09:10:58

受益匪浅,已收藏转给我们学会诗友学习,谢谢虞廷老师:handshake

徐树爱 发表于 2015-11-26 10:54:05

心地善良文韵丰富心理细腻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的人,而热爱生活的人,容易从平常生活中发现美。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5-11-30 10:46:15

好文章大家学习,提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德成先生,写诗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