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涟滟 发表于 2018-7-9 17:26:20

转帖:万龙生 新诗向何处去

新诗向何处去?    ——读罗振亚《21世纪新诗整装再出发》纪念新诗诞生百年的活动沸沸扬扬,持续了很久。衮衮诸公,纷纷登场说事。需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新诗的过去如何认定?二是新诗的现状如何评价?三是新诗今后走什么道路,有怎么样的前景?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当人们莫衷一是是时候,新诗评理论家罗振亚教授独辟蹊径,舍去新诗前82年,从本世纪的新诗谈起,在《人民日报》发表《21诗集新诗整装再出发》一文,试图仅从现在谈到未来。一时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形成“洛阳纸贵”的气候。罗文首先概括了对新世纪18年以来的新诗发展状况的两种代表性意见:进入新世纪以后的新诗已经彻底边缘化,在生活中充其量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为“彻底边缘论”;或曰,新世纪诗歌空前繁荣,写作队伍、作品数量、受关注程度、传播速度与方式均处于理想状态,诗坛氛围是朦胧诗之后最好的阶段,是为“空前繁荣论”。罗教授则不偏不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体现了诗坛部分真实,同时也遮蔽了一部分真实,两种观点强烈对立也说明现象纷纭、情况复杂”。而他得出的结论是——21世纪诗坛态势更趋向喜忧参半的复合,既不像“彻底边缘论”者宣称的那么悲观,也不如“空前繁荣论”者以为的那么乐观,它正处于平淡而喧嚣、沉寂又活跃的对立互补格局之中,边缘化和深入化并存,俗化和雅化共生。也正是在充满张力矛盾的生态中,诗歌沿着自身逻辑蜿蜒前行。他认为当前新诗创作发展有三方面积极态势(略)。那么在罗教授看来,当前诗坛还存在什么问题呢?当下生活尚未向诗歌敞开更大生长空间,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感”并不强,其突出表现是重量级诗人和经典诗作匮乏。尤为令人心忧的是诗歌读者大量流失,诗歌创作与欣赏越来越成为小圈子内部游戏,诗人们的鸣唱难以获得大众青睐和掌声。所以就要求诗人以足够艺术定力,远离取巧炒作的“诗外功夫”,扎扎实实致力于文本打造,多方探求诗歌艺术可能性,攀上诗歌艺术的高原和高峰。他认为,21世纪诗歌发展最大的“拦路虎”是放弃高远的艺术追求。拦住创作之“虎”不在路上,而在内心。当代诗人只有不断自我激励、高远其艺术追求,才能改变“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的创作现状。只有将创新作为诗歌创作的驱动力和生命线,才能克服题材和手法上的惯性和盲从;只有力争在意象选择、修辞美学、想象路线及风格形态上别具一格,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优秀文本,最终使诗坛呈现出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气象。——以上所言,似乎高瞻远瞩,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是新诗一个多年来未曾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即新诗的民族化问题,却不知是避而不谈,还是不曾意识到?众所周知,中华诗歌已经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产生了无数杰出诗人、优秀诗篇。而新诗这个舶来品自诞生之日起就完全丢弃了这笔丰厚的财富,走上了一条没有格律,不讲规矩的“自由化”绝路。这才是新诗不受人待见的根本原因。是的,今天的新诗的确需要“整装”,因为如今的装束已经陈旧破烂;“再出发”,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出发呢?在传统诗词已经复兴的局势下,新诗要站稳脚跟,就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土地,才能有前途可言。具体而言之,那就是新诗要尽快完成也已经历经百年的自身格律建设,形成格律体新诗,她在新的世纪里才会实现蝶变,重新赢得国人的喜爱,在文化之林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立身之本。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沿着自身逻辑”前进;只有那时,罗教授所希望的“不负时代的大师级诗人和作品”才有可能出现。

蓝勰安 发表于 2018-7-9 21:01:35

有答案了,新诗应向格律方向去。

重钓秋月 发表于 2018-7-10 16:07:45

我想,怎么样培养现在的年轻人对格律体诗歌"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8-7-27 15:43:02

欢迎新韵使者光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万龙生 新诗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