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立矩
立春立矩
立春给人的感觉很奇妙。 好像一个在暗夜中走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前方有一鼎天立地的巨大提示牌,停住脚步、打开手电、看见上面赫然写着“豁然开朗”几个大字,心下一喜,再抬头四望,却依然看不见一丁点天光,天地依旧是黑黢黢一片,世界依然混沌如初。又好像一个跌跌撞撞行了很久霉运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耳边有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你要行大运了!”心中凛然,静待佳音,却不料,世事如常,还是不得翻身。 尤其是今年立春。据天气预报说,今年的瑞雪留恋人间,再三复返,不几日还会再次登门拜访。虽然,一开年就她就铺天盖地、热情似火地来了两次。冷啊!人们在冬季里厚衣厚裤、缩头缩颈,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能不开窗尽量不开窗,都难以抵御那种席卷丝丝缝缝里的寒。2月4日,立春了。媒体上欢呼雀跃,微信上人人相传。抬头一看天,却依旧唱着凄凄哀哀的曲调,把白天也唱得哭丧着脸,冰雨如泪,滴滴寒凉。走在屋外,亦是冬风刺骨,刀刀催人寒。哪里有“春”的迹象?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一个主“立”的角色,她立德立言,立规立矩。万事万物,由立春开始,“兴”是主旋律,“旺”是主色调。一年四季,由立春开始,基调是昂扬的,情绪是饱满的,态度是积极的,步伐是向上的。尽管,这一切,目前都还看不出苗头。 传统国画颜料里有一个名字——萌黄。这名字很值得一品。垂柳上,似乎刚刚萌发了鹅黄,走近一看,却又若有若无。原野上,似乎刚刚抽出了淡绿,细细一瞧,似乎淡如烟雾。树枝上,似乎刚刚冒出了新芽,仔细辨认,隐隐约约。小时候读诗,有一句印象很深刻——“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直心存犹疑,担心是诗人眼神不好。有草无草,一看便知,哪里有“有了却又没有”的道理?如今才知,世界上有一种萌动,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世界上有一种存在,是入于化境,几近于无。 而立春,恰好就是以“萌黄”这种基调,以“化境”这种方式,来宣布自己的“立”。她意在一点点唤醒,一点点催生,一点点感化。她的宣立,不同于不可一世的君主,圣旨一发,号令天下;亦不是呼风唤雨的将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她讲究的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走的是“心”,讲的是“仁”。她就像一个法力无边的集大成者,在寒冷中修炼,在冬季里积攒,直到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可以风行草偃的大慈大悲者,然后,将春的讯息,将暖的旨意,默默地传递给天地,传递给风雨,传递给万物,传递给人类。 立春了。冰天雪地之下,一切都从心底里被感染、被震撼,天地之间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轰然而动。不需要你吆五喝六,不需要你黑面严辞,不需要你苦口婆心,不需要你千叮咛万嘱咐,不出几日,万物自然而然地回暖、复苏;然后,欣欣向荣、砰然开花。天地都像被唤醒了似的,冰消雪融,河流潺湲,鸟语啁啾,枝头春闹,花香盈盈,点点斑斓,草芽茵茵,原野缥碧,柳丝吐翠,垂柳依依,绿芽初绽,树荫蓊郁……立春就是这样一个节气。博大精深,攻心为上。如同冬夜烤火取暖与运动取暖,一个靠外因,一个靠内因。离开火炉,烤火者不几分钟复又手脚冰凉。运动完毕,健身者反而从脚底下心底里升腾起源源不竭的暖意。 只有那些深切地体悟“立春”的人,才能触及她的肌肤;而后,触及她的血液、她的骨髓、她的内心;而后,欣然迎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是聪慧的,知道草木最接地气,所以最先知晓“立春”的指令。“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是敏锐的,所以最明了芳华未见、草芽惊现的场景。“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心中充满美好,美人、春幡,所见皆为美意。“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张九龄心里明镜儿似的,虽然处处瑶华,何尝不是处处春意。“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白居易肯定是个“好吃狗儿”,从吃吃喝喝里竟然也吃出了春意。不光诗人,古人对立春的重视,非今人能想象,从上至下,礼仪繁多。统治者有鞭春之礼,民间有打春习俗,还要举行祭典、“打牛”、咬春等繁琐盛大的迎春仪式,令人感叹。 如今的立春,没有仪式,不讲排场,如春风化雨,规矩自明。这种方式反而更加契合“立春”的基调。但如果细心,人们仍然可以于细枝末节处发现春的脚步。2月4日夜,从日日走过的街边过马路,一阵晚风忽至,蓦然惊觉,这掠过面颊指尖的夜风竟然已经不如前几日凛冽,冷风已然没有威力,拂过即逝。
2016年2月5日
好美的文字,把立春读懂了。推荐并加精欣赏。 春天不远了。 关键在于一个“立”字
——见人所未见。娓娓道来,丝丝入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