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逐明
发表于 2019-1-30 22:24:09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1-30 22:38:50
一拍子鼓声声波图:
齐云
发表于 2019-1-31 17:38:34
从声波图,我倒是看出与我的猜想完全相符,半逗处是较大的停顿,逗内音步(两个字)也基本上都有一个小停顿,所以音步也参与了节奏的形成。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1-31 19:48:59
刘现强对节奏概念中的三个要点作出了如下解释:
一、周期性交替出现的特征或因素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是客存在的;这是节奏存在的基础。 二、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是具有“对比性”的特征或因素。所谓“对比性”是就人的感知来说的,主观感知的“对比”和客观的差异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些客观存在的差异不被感知为具有“对比性”,另些则被感知为有“对比性”,而后者才直接导致了某种“节奏感”。因此,主观感知上的对比性是节奏存在的主观依据。 三、特征或因素是以“周期性交替”的方式出现的,这是节奏的存在方式。这里的“周期”也是与主观感知相关的。三种含义中,“客观”是基础,“主观感知”是关键,在这两个前提下,“周期性交替出现”才是节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完成对节奏的诠释。
半逗律的大停顿是十分鲜明的,其位置是固定的,七言都在四字的后面,它们是明显可感知的,其节奏周期十分清晰。因此半逗律的大停顿能够满足节奏支点的三个要求,能够形成节奏。 而音步后面的小停顿是可顿可不顿的,且位置并不固定,声波图上不明显的小停顿几乎每个字后面都有,稍微明显一点的小停顿,有的是两字步的后面,有的非音步后面也有〔如七言的第五字后面〕,因此这些并不鲜明的的小停顿是没有周期性的,〔请注意:基本上有是不可能形成周期的〕;因此它们不能满足节奏支点的要求,也就不能形成节奏。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1-31 20:16:17
声波图上字与字之间,大部分似乎都有小停顿,可实际听觉中根本没那么多的小停顿。上传的声波图是夏青朗诵的《望蓟门》,网上可以下载的。听觉中的实际停顿如下:
稍微明显小停顿用/标示,大停顿用标示//,明显延长用~标示:
燕台/一去//客心惊////, 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1-31 20:24:35
以眼代耳是研究声律的大忌,大家最好下载夏青朗诵的唐诗三百首的音频,多听仔细听,半逗律是每首都有的,十分鲜明,而音步后面的的小停顿是时有时无的,倒是三字尾上的第一字停顿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两字步后面的小停顿根本不存在周期性复沓的性质。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2-1 22:08:12
气势雄浑的七言诗,音步后面根本没有停顿: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2-1 22:32:38
缠绵委婉的诗音步停顿多一些,但不完全,且停顿的地方不规则。
柳渡
发表于 2019-2-2 17:12:56
很有价值的资料,您的研究越来越科学了。
孙逐明
发表于 2019-2-2 19:37:59
聿归 发表于 2019-2-2 17:12
很有价值的资料,您的研究越来越科学了。
古典五七言诗歌根本不按音步停顿的声波图决非孤证。我打算把唐诗三百首七言诗的声波图做一个专帖,全部上传,不过得慢慢来。
事实胜于雄辩,顿数整齐论可以休矣,就让铁的事实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