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提供了“率尔操觚”的例证
西川的重大疏漏——杜甫晚年的一个重要时期竟被一笔勾销 万龙生 说起来西川在诗界也算个名人了。不然十月文学院“名家讲经典”也不会邀他去“聊一聊”“唐诗里最难聊的人物杜甫”了。他聊的内容形成《杜甫的形象》一文,发表在《重庆文学》今年第二期,并且被列为“开卷”的位置。他谈得不错,有些还比较独特。但是第二部分谈“杜甫的人生经历”却令人失望,尤其是想到奉节刚刚得到“中华诗城”的桂冠,这位“名家”简直就不仅仅是令人失望了。谈到杜甫晚年,西川把他48-58岁称为“漂泊时期”。对于“我们所能知道的杜甫的形象”其来所自的时期,他居然十分吝啬,只用了百余字概述,这样草草收场:杜甫“先是向西漂泊,到达天水同谷一带后来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筑起草堂,后又离开成都在湖南湖北这一带漂泊,直到死去。”一个诗人的经历与他的创作关系之重要尽人皆知。那么杜甫晚岁十年的经历既然如此简单,那么想必其创作也不会有多么重要。而事实却刚好相反,杜甫晚年的创作的份量却非常之重。对此,西川此文一开始就谈到了:杜甫传世的1400多首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诗歌都是他40岁以后写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难道这大部分作品可以忽略不计吗?对一位诗人生平的叙述必须做到准确、全面。而以西川显赫身份谈论杜甫,这两个基本要求都没有做到:以“漂泊”来概括杜甫晚岁十年的生活状况,并不符合事实。他在成都筑草堂居住尽人皆知,虽然这草堂一度“为秋风所破”,后来又得以修复。虽然间有外出,但是草堂规模甚大,一直归他所有。后来南下巴渝,在奉节也是筑有草堂,共住3年,方才出峡。其后居无定所,才谈得上“漂泊”。再说“全面”,那就差得更远了。杜甫在奉节居住的3年,西川居然一字不提,似乎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何况杜甫的夔州诗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所占的位置非常显著。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夔州诗全集》一共8卷,杜甫一人就占了2卷之多,凡400余首,约占全部杜诗的三分之一!而且其中有许多是杜甫的代表作,如《秋兴八首》《夔州歌十绝句》《登高》《八阵图》《白帝》《咏怀古迹五首》都堪称古诗中的经典。正因为杜诗这个重重的砝码,奉节才于2017年10月,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迄今全国唯一的“中华诗城”称号。陆机《文赋》有云:“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西川如此抹杀杜甫晚年在奉节的生活与创作,正是为率尔操觚提供了一个例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凤舞 发表于 2019-3-14 09:48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前半说的是时势,后半说的是某些人。
——都非常准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