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管窥与蠡测
一
我不认为我有多聪明,我也不认为我的思路很清晰,因此我不反对有人说:你说的这个只是些偏见。事实上,我的这些个散乱闲谈会让有些人读了不太舒服。因此我不反对有人对我的一知半解提出批评。
“痛是存在之感。
摆脱痛苦的希望是存在之光。”——在一个朋友的博文后面,我这样说。
人在不痛不痒的时候无法深切感受自己的存在。人在不关痛痒的时候无法深切关注他人的存在。
很多的人,越来越麻木了。一切是非善恶已经无法在那些木石一般的心灵上留下印痕。只有当他们自己的权益也受到侵害的时候,只有当他们自己伤了、痛了,才会奋然跃起。而周围的人也不过都是袖手旁观的看客。
二
社会风气,不是为一个人所能形成的,也不是少数人所能造就的。是所有人的习以为常。
制度固然是有缺陷。然而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无耻,在长久不遇抵制,在人群围观纵容之下,难道不会被逐渐放大吗?
“看客文化”,鲁迅先生总结出来很久了。和鲁迅一样,也被大众遗忘很久了。
或者说,被人们遗忘的只是鲁迅的文字和鲁迅的思想,人们不是更津津乐道于鲁迅的私生活以及与这个人那个人的恩怨是非吗?
三
中国社会,有官僚主义,也有民僚主义。
官员腐败固然是严重的,但也是因为他们位高权重为害更大,造成的后果更严重而已。不当官的,而只是在自己的行业内,职业范围内管点事情的,不也一样不肯就浪费手中的权利吗?作为普通百姓的人们,不也是一边痛骂官员腐败、斥责社会风气败坏,一边却又对着自己的上司极尽谄媚,一点异见不敢提出吗?
背后骂皇帝的,当面也免不得三拜九叩,给点阳光就灿烂得不行;当面痛骂潜规则的,背地里却都按潜规则行事,不间断地推波助澜。双重道德,双重标准,在人群中太普遍了,哪种对自己有利,就祭出哪种,道德向来只用以要求他人。
人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才会想办法摆脱痛苦,进而过问一下造成痛苦的根源。
在此之前,有人提醒他们将至的危险,有人对他们说起某些事情的弊端,有人给他指出来看别人的苦难。都会被轻易地一哈哈之间就给略去了。甚至老有人提出预警,还会遭到厌烦,甚至被当做异己来打压。
太多的国人,信奉的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当灾难真的到来的时候,又很喜欢怨天尤人。很喜欢祭起道义良知的大旗,把那些无主名的愤怒焦虑惶恐一齐倾泻给某些不识时务的不能韬光养晦的替罪羊。
四
人们从不关心企业家是否从不进行商业贿赂,依法合规做正当生意;不关心有钱人是否有良知,是否长期不间断地做社会公益。只要钱多,就足以获得大众莫名的膜拜,认爹之声此起彼伏;但每逢公共事件或灾难发生,只要没有跳到台前表态,没有按大众预期给出足够的捐赠数额,又会无端被骂,仿佛民族罪人。
人们从不关心医生和教师是否有职业风险,是否有苦衷,是否过劳,自己生病需要救治时,不把红包硬塞给医生简直坐立不安;为自己的孩子能得特殊照顾也不惜给老师送上重礼,而转头之后,就开始对医生和教师谩骂不休,污名化,极端的甚至不顾现实情况及事理,只要自己要求没得到满足,就拔刀相向。
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奶农自己是绝对不喝的;有的农民、养殖户,自己自留地里种些蔬果留着自己食用,笨方法养些禽畜留着过年。使用化学药剂催熟的那些,使用增长剂催肥的那些,自己也是不吃的;过期的,有毒的疫苗,打给别人家的孩子是没问题的;地震,火灾,战争,瘟疫,只要是发生在他国或者他乡,有人甚至是要趁机狂欢。
自己生产的领域内,真假是可以分辨了,可以保证自己不受害了。然而每个人就不会用到其他人出产的东西了吗?倘若人人都怀着自利的心,为了自己的收益罔顾公共道德,把他人的受害视为与己无关,焉知自己又不成为受害者?
我们,为什么只喜欢把道德推向极致,乐衷于树立起一个个英雄,超人,圣贤,却不要求自己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甚至说严重点:天理良心?
自私之害,为害甚烈且贻害无穷。
五
我们愿意相信,具有双重道德的,喜欢苛责他人而从不反省自己的,只喜欢叫嚣而从不认真地做好哪怕是一件实实在在对人有益的小事的,只是少数人。
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走至今天,总有一大批是默默奉献的,辛勤建设的,那是鲁迅所称的:中国的脊梁。
然而土地在最下面,默默无闻地捧献果实。飘浮的半空中遮蔽人们视听的,老是这样那样的迷雾和尘埃。
本性爱洁的人,是不幸的,他们无法在尘埃飞扬中更好的生活,他们会感到烦闷,窒息。这不幸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宿命。
六
《新唐书·魏徵传》里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后来流传甚广,原文如下: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朕亡一鉴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玻璃镜子是明朝时才传入中国,之前的人们用的大都是铜镜,所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他的话很好理解,照照镜子,就知道自己帽子戴得正不正,衣服穿得是否整齐;看看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发展,可以找出国家兴盛的原因,也可以找出衰败的原因;听听别人对你思想行为的观感和评价,就能知道自己做得是错还是对,李世民的本意,既是夸赞魏征,对魏征的死感到惋惜,也是自省治国之道。“贞观之治”,当然和李世民的工作态度和治国方略是分不开的,他的体会和总结,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以镜为鉴。喜欢照镜子的人,应该说是不很少的,尤其长得好看的人;而我想说的是精神上的照镜,这就不多见了。即使有,大多也是山鸡舞镜,扭捏作态,顾影自怜。他们并不正衣冠,只顾对自己歪戴了帽子的形象自我陶醉,甚至以为自己可以借此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也不一定,不幸,这时代潮流有时候还真会朝着这歪带了帽子的方向走,文化界尤其如此。怀一己之私,弄虚作假,不知廉耻,不负责任,没有下限的事情我们不是见太多了吗?知识界与文化界多少肮脏丑陋之辈,为博关注,为求名利,有的撒谎,有的献媚,有的秀下限,有的抱大腿。对这等无耻之徒,有人捧,有人骂,并不出于良知真相,只不过是划圈站队而已。捧的人和骂的人各自从中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满足,有的自命为自由或个性,有的高举道德与真知的大旗,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上场”,直闹得鸡飞狗跳,尘土飞扬。鲁迅描写过一种人,他们很会大摇其头,然后说:“世道浇漓,人心日下”,仿佛这样就从人心日下中开脱了自己。摇完了头之后,他们可并不准备费力气为世道人心做些什么,反而要和其光,同其尘,这样才符合传统的道德,圣人的教诲,主要的是,他人也不会投来异样的目光。心怀善意,对经历过一切事件进行反思,对弱者关切,对人世悲悯的人,分得清黑白,辨得出美丑的人,也不是没有;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要做什么,表里如一的人,也不是没有。可惜的是,老实人总是被挤到角落里,大众的目光总是被那些“长袖善舞”的人牢牢吸引。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重在鉴往知来。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也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意思。没人会觉得以史为鉴不好,只是目标不等于结果,有一些很关键的点,是不能忽略的。一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才叫历史。《左传》讲过一个“秉笔直书”的故事,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国太史直书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没有真相,就没有真实的归因,是没有办法吃一堑长一智的。二是不能只看宏大叙事。历史需要从个体的人的角度去书写,是需要通过一个个细节去书写,同样,也需要关注到历史事件中的人。个体虽然微不足道,但往往也是每个个体的选择,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三是不忘。善于忘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自欺欺人,古时候是一个笑话,现在依然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过去是书生们的口号,现在甚至读书人也没有这样的意气了。民族曾经蒙受的耻辱,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灾难,甚至提一提也会有人不满,无他,影响了他们寻欢作乐的心情!
以人为鉴。若真能够认清他人的言行,当然是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的。不过,这先得对一切是非美丑有个公正的判别,而且得让自己的私心杂念少尽量的少。不是有太多的人把是非之判转换成了人我之别了吗?和自己亲近的,顺自己心的就是好的,反之就都是不值得一提。钱钟书在说文艺批评的时候有段话说:“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这话也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评判。做不到这个,而只知道把一己好恶当做是非标准的,只能说,文明程度还不够。正如钱先生所说:“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的人,给他镜子自然也是白费的。一不小心,照见了猴子屁股,愤而欲把镜子砸掉的也大有人在。
希望(说到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人人都能够学会照镜子,并且,真诚地面对自己镜子中所呈现的形象,修正自己显得不那么好看的一面。
七
曾经,在我的一篇反思历史的诗歌后面,有人竟然说:为什么老提这个,是想复仇还是怎么的?我回答说:“居安思危。记住是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是很健忘的啊。山西的黑砖窑已经被人淡忘了吧?东莞的童工没人再关心了吧?就是地震的死难,汶川的举国关注之后,之后的豆腐渣工程不也是一再出现?坍塌的高铁桥下,大大小小的矿难井中,收治之外的病死患者,有谁能记得他们的姓名?
人们只求自在己过得安逸,这本来也没有错。不过人间除了遍布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个人好恶,一己得失之外,还有一些人是存有忧患意识,是肯于关注时代的命运,肯于关怀他人的冷暖的。只是这样的守望者,预警者,在灾难发生之前,尽遭的是嘲讽和冷眼!
关于这些无谓的争论,每每令我觉得极其无聊。夏虫不可语冰。你永远也没有办法让人理解他们心中根本没有的东西。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也从来没有教化别人的愿望。只是,在大家都很轻松的忘却后面,潜伏的却是时代的危机。不妨危言耸听地说一句,这危机已经并不遥远。
我曾经对朋友说:这世界上有的是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所知真相更多,分析问题也更透彻的。也有一些社会柱石是在努力愿使国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希望仍在。鲁迅译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个我已经引用过许多次了。唯有希望是不能泯灭的,我只能,我也愿意对明天致以希望和祝愿。
我们所能做的,可能也只是忍耐、等待、对自己心中认定的善良、正义、良知有所坚持吧!
品读诗姐深刻犀利的文字,不是管窥蠡测,而是洞幽烛远! 柳渡 发表于 2020-2-6 06:18
品读诗姐深刻犀利的文字,不是管窥蠡测,而是洞幽烛远!
论坛上还能发,博客和公号都已经发不出去了。 本帖最后由 胡云琦 于 2020-2-7 14:20 编辑
物欲横流之中,突然看到这些深刻的文字;似乎已看到文字后面那双敬天爱人的眼睛。
字里行间,有犀利的批评,有思悟的哲理,更不缺乏看透污浊的省世独立。
或许是排版问题,太多的空白与段落间隔略使文章显得散乱......
至于后面谈到的“博客”与“公众号”,早已显示出一脚踢不出屁的老好主义!连敏感字眼都不敢触及了,那又拿什么来反应生活实事?
仅此:
为作者点赞!
胡云琦 发表于 2020-2-7 01:38
物欲横流之中,突然看到这些深刻的文字;似乎已看到文字后面那双敬天爱人的眼睛。
字里行间,有犀利的批评 ...
谢谢胡兄。 没有发声的渠道,很郁闷。 最终还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即或说的是真话,也只会被当作谣言:有话语权的人,就算在说梦话,也会有一大群学舌的鹦鹉…… 浮云集 发表于 2020-2-9 12:04
最终还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即或说的是真话,也只会被当作谣言:有话语权的人,就算在 ...
是啊,平头百姓哪有话语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