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姜孝德
说同行,一是过去时,都曾经是群众文化干部;二是现在时,都是退而不休为文学。那么,姜孝德何许人也?论职务是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文学干部,江北区作家协会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当然是作家。11月14日,他年满60,从文化馆退休,而区作协主席的担子还不能卸去,因为没有换届。尽管如此,还算是开始了生活的新阶段,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写自己的东西了。几天以后,我与孝德应文化馆元老、评书艺术家、作家王正平之邀,到他家小聚畅叙,,一同抚今追昔。我也因此对孝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能不赞叹不已。自从1982年姜孝德考取文化专干,到刘家台街道文化站任职以来,他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已经32年了。而我和正平当时都在文化馆工作,与孝德工作联系很多,关系密切,感情融洽。1995年,在正平退休、我调离江北区以后,孝德从刘家台街道调到文化馆,成为我的后任。街道干部属于公务员,而文化馆则是事业单位,这样的调动有些“划不来”,而且也不是那种奉命调动。孝德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欣然去文化馆报到。照世俗的眼光看,是“从米篼篼跳进了糠篼篼”。哪知这一跳,成就了他后半生的一番事业。其实,我与孝德的认识还比他考取文化专干稍早一点。1982年3月,我如愿以偿,从一所中学调到江北区文化馆担任文学干部,接编铅印的四开文艺小报《嘉陵江》,从积稿中发现一首题为《白帆》的小诗,觉得作者有一定的基础,便根据稿末留下的地址,在廖家台一个小巷里找到了小青年姜孝德。他的住所是搭建在嘉陵江边一块台地上的自建平房。经过摆谈,我知道他曾经有一个短篇小说投寄给《四川文学》,编辑回信提了意见,叫他修改,改后寄去却没有下文,不免有些失望。对我的探访,他感到意外;而《白帆》成为他第一次“变成签字”的处女作,也成为他踏上文学之路的关键一步。成为文化馆联系的业余作者,也给他不久后考取文化专干创造了条件。而来自底层,起于草根,基于对乡土的热爱,加上长期的挖掘、积累,他后来除了在文学上取得成就,还成为一位货真价实的本土文化专家。孝德的父亲是嘉陵江上风里来雨里去的渔民,他哥哥爱好川剧,熟悉戏文,算是他文学的启蒙老师。他小学刚毕业就文化“革命”了,不能升学。家庭经济困难,他当上了“跑滩”木匠,自谋生路。考取文化专干前,他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豆腐厂干活儿。我兴冲冲跑去告诉他录取喜讯时,去过那热气蒸腾的简陋作坊。应该说,孝德去文化馆工作没有遇到好时机。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江北区曾经兴起一阵文学热,产生了一大批业余作家、诗人,在市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度有“江北帮”之称。他们中有不少陆续离区,走上了文学、新闻新闻工作岗位,有的还作了领导人。也有经由高考途径远走高飞,其中还有后来的名教授。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后力不济,好景不再,大好局面遂成往昔。孝德接手时的情状就是如此。我每每隔江相望,为之叹息。大约从新世纪开始以后吧,江北区的文学队伍重组,孝德担任了区作协主席,成为江北文学掌门人。那时简直是筚路蓝缕,白手起家。记得我第一次应邀参加他们的年会,那种冷冷清清的情景,真令我心寒。但是后来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队伍壮大了,《嘉陵江》复刊了,采风、征文、讲座,种种活动也开展起来,在区内区外又慢慢有了影响。孝德还创建了江北文学qq群,便于大家经常交流切磋,增强了凝聚力。从2--5年起,江北区作协每年编选一本会员作品集,到今年已经10本。最初那本《阳光下的和弦》十分单薄的小册子,与今年这本厚厚的《倾听彼此的声音》相比,简直寒伧得可怜。同时,《嘉陵江》由季刊发展到双月刊,办得有声有色,在重庆区县的文艺刊物中位居前列。此外,江北区新一代作家们还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成就斐然。他们又集结起自己的队伍,成为重庆市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这一切,当然与孝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与他善于团结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合力很有关系。同时,这一时期,整个大环境朝着有利于文学的方向发展,在经费、场地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天时、地利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这些年来,孝德花费了许多精力从事组织、编辑工作,自己也有不少收获。他搜求、掌握的江北地方文学艺术方面历史资料可以说无人可比。由他执编的《江北区历代文学作品选》煌煌41.5印张,年代起自东晋,迄于当代,篇帙浩繁,使散置于历史尘埃中的宝贵遗产重见天日,堪称壮举,功莫大焉。正是有鉴于此,江北区文化局专门为此书召开了座谈会,并给予孝德两万元奖金。从那天我们三个江北区文化馆退休同行的聚会中得知,就在此时,孝德有两本书已经提交给重庆出版社,明年可望问世。其一是《掩映在历史深处的江北》,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材料,有的连历史学家也闻所未闻呢。还有一本是《黑院墙里的大师们——国立艺专在江北》。该书首次将在盘溪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生活过的美术大师们的故事集结成册。这所学校曾聚集了大批在中国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产生了大量传世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如今,学校旧址早已消失,那些校园里的人与事因为此书而重新活了起来,“站”了起来,从而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和重庆地方文化史的空白。此外,由于许多重要文献资料没能用上,与第一卷篇幅相当的《江北区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也已编讫,只待付梓了。我和正平由衷地为孝德庆幸。他在退休之前栽下的果树,可望在退休后结实累累。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刚刚60岁,能够有如此丰厚的成就,是多么难得哟!还不是只此而已。有一个说法,文化人退而难休。诚哉此言!孝德不就是如此吗?离开工作岗位只是一种“松绑”,从此了无挂碍,得以“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了。他有个很好的长篇小说题材,酝酿了许久,就是无暇动笔。这下可好,能够动工兴建这座大厦了。孝德才年届花甲,身体康健,算是年富力强呢。那么,来日方长,前路正远,前景看好。行文至此,真欲为他浮一大白! 12-13完稿于海南文昌椰林尚区930 … … …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刚刚60岁,能够有如此丰厚的成就,是多么难得哟!——真了不起!向孝德老师学习、致敬!
367 ヒ ヒ ヒ 孝德兄还聘请我出任江北区作家协会顾问。今天他还通知我去江北领稿费,说我多年前撰写的《观音桥赋》发表了。认识孝德兄真高兴,也是托龙生兄的福。
109 ┝ ┝ ┝ 笔误:“变成签字”——铅字。
392 ⑧ ⑧ ⑧ 嗯,“变成铅字”——那时对我辈文青的意义太重要了。
这里顺便补充一个“秘密”吧:虞廷兄是“68级”初中生,约等于“只上过小学”呢。
236 ォ ォ 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