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说理忌直白——中诗作者拾荒的组诗《穿村而过》选读
《穿村而过》(组诗选读)作者/拾荒
4)在竹竿园
我发现,有些竹子
也弯曲
也低垂着头
就像再刚直的父亲
为了孩子
也会对世界深深地鞠躬
14)羊
我仔细观察过村庄里的羊
每只都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
仿佛一个心怀悲悯之人满含泪水
但我从未见到一只羊真的痛哭流涕
就算被摁住宰杀时
连它一声接一声地哀嚎
都软绵绵的
如同天堂里的祷告
周塬赏读:
生活里自有许多道理,“说教”几乎成了年轻人口中的贬义词,说理诗常常写成说理而无诗,故诗人多忌讳说理,一说理诗似乎就少了意味,失于直白,所谓“味同嚼蜡”。说理诗自古有之“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仲可怀也,畏人之多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无以计数。古人用比兴,现代诗用比喻和意象,就是避免直白,也是中国诗的特征之一。“实践出真知”作者发现“有些竹子/也弯曲”,是眼中所见,意在比拟“”再刚直的父亲/为了孩子/也会对世界深深地鞠躬"以竹子的修直高洁来说理:为了孩子,再刚直的父亲也会对世界深深的鞠躬。贴切自然,意味深沉,叫人感叹,直抵人心。这是形象化的力量,竹子挺拔之形,传统的高洁之意,构成意象,喻比刚直的父亲。“弯曲的竹子”“对世界深深鞠躬的父亲”会是怎样的意味?折人心曲,胜似千言万语!“每只(羊)都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仿佛一个心怀悲悯之人满含泪水"善良、无辜、柔弱,“就算被摁住宰杀时/连它一声接一声地哀嚎/都软绵绵的/如同天堂里的祷告”诗意在说:如果善良只是软弱、懦弱,就连被屠宰时发出的哀嚎,不过“如同天堂的祷告”,是“怒其不争”的悲愤与感慨,如此说理,是不是更有力量?诗的力量,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气脉所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