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序言/刘太品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序言/刘太品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即将在诗词楹联出版社付梓。此为刘太品先生撰写的序言。
21世纪的前二十年间,对联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对于对联概念和分类的认识更加深化和精细,对于对联起源和发展史的描述更加精确和明晰,对于对联对偶与声律的探究更接近本质和客观,对于对联修辞和鉴赏的梳理更趋于丰富和全面。其中对于对联对偶和声律的探究,也就是对联格律学的研究,更是具有构建基础理论和指导创作的双重意义,应该说是联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想推出近十多年来对于对联格律学研究起过极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我想本书作者孙则鸣先生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位。
进入新世纪的前三五年,是网络对联迅速崛起的时期,我因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得以在其中一些对联网站兼任管理员之职,期间我较为关注的主要是这些网站的理论版块。2007年到2008年期间,我在中楹论坛“联话清谈”版注意到一位网名“孙逐明”的网友,其谈吐中显露出雄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语言学功底,也流露出运用自身的学养解决当时对联学所面临问题的强烈愿望,只是略微缺乏对联创作的感性经验。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之分享过一些创作心得,也交流过一些联学基本观点。这就是我与本书作者孙则鸣先生最早的接触。
当时正值中国楹联学会整理制订《联律通则》的关键时期,从2007年6月的“试行稿”到2008年10月的“修订稿”,都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在这场对联格律大讨论中,孙则鸣先生主要关注的是对偶理论中“词性一致”和“结构一致”的要求,他发表的一篇雄文《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楹联学会把“试行稿”中的“词性一致”修改为“修订稿”中的“词性对品”。 而通过这场讨论揭示出的“语法学对偶规则”与古人字类对偶观念及其对偶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孙则鸣先生对古人的对偶类书展开深入研究。他通过对明代《诗词赋通用对类赛大成》等古籍资料的潜心研究,揭示了古人对偶实践的精髓所在,并对如何以最简洁的方式在当代创作中运用“古代对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陆续发表了《弘扬古法是完善对偶理论的必由之路》等系列文章,可以说从理论上彻底厘清了对偶现象的本质、古人对偶实践的原貌以及今人走入误区的原因等基本问题。
在完成了对偶理论方面的突破之后,孙则鸣先生把精力转向对联声律的研究。他从音乐的节奏原理入手,对中国传统诗歌与对联中语句节奏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诗联语言节奏形成的“半逗律”,并进一步阐明平仄声调的运用,目的在于形成诗联语句的旋律美。他还通过归纳总结“律句”和“拗句”的形式规律,进一步得出诗歌和对联中“律体”和“拗体”应该并存的新观点。此外,孙则鸣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余德泉教授 “马蹄韵”体系得失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构建了“马蹄韵”新的形式法则——马蹄逗拼合法,其法简单易行,且与绝大多数传统经典对联的统计分析结果相吻合。
其后,孙则鸣先生开始尝试在他对偶理论研究和声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一个统一的“对联格律学”理论体系。在书稿撰写和修改过程中,他又意识到这一理论体系并不局限于对联文体之内,而是可以打通诗、词、赋、联等传统文体,成为韵律文体统一的形式法则。正因如此,才促使他把本书名称确定为《诗词赋联形式通论》。我本人虽然对这一理论体系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在对联格律学理论方面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极具开拓性的,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前代和我们同时代的学人,书中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和理念,会使读者从本体的层面对于对联文体产生一个全新的体悟,所以说这是一部很有开创性的著作。
中国古典诗词、辞赋和楹联,是中国传统韵文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品类,他们共同的文体特点就是讲究声韵和对偶,以字音上的和谐之美与字形字义上的对称之美,共同为思想感情的抒发提供了完美的形式支撑。诗词赋联的基本格律要求,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则,但对于这些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现当代的学术研究虽然形成了诸多较有影响的观点和学说,但还没有形成被普遍接受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这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孙则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新诗格律的研究和汉语语法研究,具有极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他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易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总结出形式系统的五条基本原理,即对称原理、简单原理、破缺原理、极致原理和中道原理,这为其正确破解中国传统诗词赋联形式要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方法论上的锐利武器。
孙则鸣先生的这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为构建公理化和逻辑化的汉语诗歌形式系统,特别是为构建汉民族独有的对联形式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和对联的理论研究必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当代诗词赋联的创作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正式印行后,我还会进一步学习,以期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理解。同时,我也很乐意向广大诗朋联友郑重推荐这部著作。西哲曾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而我则更愿意看到,在我们的诗词楹联界,基于生活的“对联创作之树”常青,基于思辨的“对联理论之树”也常青。
是为序。 刘太品
2020年3月3日
(序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
目 录
《雷学丛书》总序 2
序言 3
导 论 9
第一节 诗词赋联形式研究概说 9
第二节 形式系统五条基本原理 12
第三节 音律形式的对称五范式 19
第一篇 对偶篇 25
第一章 词类与字类对称之争 26
第一节 对偶法则之争的缘起 26
第二节 两个一致的广泛影响 27
第三节 两个一致论的吻合率 29
第四节 对偶修辞的本质特征 33
第五节 词类字类的联系区别 33
第六节 两个一致的错误根源 34
第二章 弘扬对偶的宽对古法 38
第一节 对偶理论的发展轨迹 38
第二节 虚实死活的性质分类 40
第三节 虚实死活的相互变化 47
第四节 对类法的语义学诠释 48
第五节 字类一致法则的超越 51
第六节 两个一致与工对宽对 54
第七节 对偶法则与雷学原理 56
第三章 对偶的理论框架溯源 57
第一节 属对教材《对类》的理论框架 57
第二节 对偶的美学纲领——阴阳互根 66
第三节 字类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68
第四节 对联的人文构架——三才鼎立 76
第五节 对偶修辞与语法学的辩证关系 77
第四章 工对巧对的基本法则 83
第一节 工对小类的范畴和极限 83
第二节 对称的自发破缺和残缺 86
第三节 对称与破缺的巧妙结合 88
第四节 巧对的特点和对称规律 93
第二篇 节奏篇 108
第一章 诗乐节奏研究总论 109
第一节 汉诗节奏研究现状 109
第二节 诗乐节奏的同构性 111
第三节 形成节奏的四要件 112
第二章 诗乐行内节奏通论 116
第一节 节奏基本概念正名 116
第二节 英俄诗的行内节奏 120
第三节 行内节奏的抑与扬 124
第四节 法语诗的行内节奏 125
第五节 汉诗行内节奏纠误 129
第六节 汉诗行内节奏新探 137
第三章 诗乐行间节奏通论 142
第一节 音顿体的行间节奏 142
第二节 音步体的行间节奏 143
第三节 长短诗行与半逗律 146
第四节 汉诗长短句的节奏 152
第五节 行间节奏与节奏型 159
第四章 对联节奏的传承 165
第一节 短联的行间节奏 165
第二节 长联的行间节奏 168
第三篇 旋律篇 171
第一章 诗歌的旋律原理概说 172
第一节 汉语声调与旋律 172
第二节 声病说和永明体 175
第三节 一三五不论新铨 177
第四节 二元对立的平仄 179
第二章 律句拗句的平仄细则 183
第一节 律句拗句的细则 183
第二节 律拗的对称模式 187
第三节 律句拗句的变式 194
第四节 词曲的平仄句法 201
第三章 王力的声律理论质疑 206
第一节 近体诗大忌的滥觞 206
第二节 唐近体的孤平铁证 208
第三节 历代古籍中的孤平 209
第四节 古风式律诗的陷阱 213
第五节 近体拗体诗的源流 219
第六节 词曲对律拗的运用 225
第四章 平仄句法与雷学原理 227
第一节 孤平调的定义及其它 227
第二节 对称破缺与双边逻辑 228
第三节 声律系统的递归结构 229
第五章 对联平仄句法的传承 230
第一节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230
第二节 王力论对联的平仄 231
第三节 唯近体平仄论之误 232
第四篇 韵式篇 234
第一章 诗歌韵式的基本功能 235
第一节 调式韵式的组织功能 235
第二节 调式韵式的感情色彩 236
第三节 音乐转调和诗歌转韵 237
第四节 调式韵式的节奏功能 242
第二章 近体诗平仄粘对新铨 246
第一节 旋律发展与对称 246
第二节 论近体诗与粘对 248
第三节 试论粘对的变体 249
第四节 四六言与近体诗 253
第三章 宋词的平仄篇法新探 255
第一节 顶针格旋律结构 255
第二节 歌词中的顶针格 259
第三节 宋词中的顶针格 260
第四节 宋词中的三声韵 263
第四章 对联平仄篇法新铨 270
第一节 对联平仄篇法概述 270
第二节 吻合率的合理统计 273
第三节 正格马蹄韵的本质 274
第四节 马蹄韵的粘对结构 275
第五节 马蹄逗的变格规则 278
第六节 马蹄韵与雷学原理 279
第五章 长联的马蹄逗拼合法 283
第一节 长联马蹄逗拼合法 283
第二节 马步边界的虚拟性 287
第三节 长联马蹄韵的体式 291
第四节 拗体马蹄韵的妙用 297
第五节 骈赋是马蹄韵之根 298
第六节 马蹄韵的最简法则 302
余 论 306
第一节 声律雷学原理回眸 306
第二节 诗歌发展史的启示 314
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对仗句结构异同分析 317
附录二 《民国名联三百首》词性分析报告书 349
附录三 《唐诗三百首》的古风式律诗 383
附录四 马蹄韵平仄格式分类排名总表 387
附录五 八句联前四名的平仄格局分析 391
附录六 九句联马蹄韵的平仄格局分析 397
附录七 十句以上长联马蹄韵格局分析 409
主要参考书目 435
跋 437
壮心不已,志在千里!热烈祝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