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求,各有所守,各有所安
有作文癖的人,也许总有一天会问自己,为什么写作,有什么可表达的,有什么是不吐不快的,如果认真要问,可能写作的必要性就会大大减弱。
如果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有人表达过,而且说得很好,很透彻,那确实,这种表达已经失去意义,只剩下说给自己听,自说自话又是很尴尬的一件事。
歌德批评过一般的女性写作者“失于软弱,只注重情感,文词和格律 。她们的主观世界里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不能到客观世界里寻找材料,只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与主观的印象契合的东西。”
这约略是心胸狭小,闭门造车的意思了,可以引以为鉴。
确实,有眼界才能有境界。
在写作中,我愿意力求每一次都说自己未曾说过以及未曾听过的话。这也是所谓“推陈出新”的意思。
“修辞立其诚,陈言须务尽”,这是我欣赏的文章,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真实,准确,合乎逻辑,减少歧义,这是我对任何一种文体的期待。
有些题目,写完了还想写,可能会反反复复写很多次,这其中变换了很多的角度,所指也不尽相同。同一的感觉是自己的言不尽意,表达能力毕竟有限。
这其中偶尔也会想到受众的问题,自己该采取哪种方式去写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晰,更容易让人理解。
但其实无论写得多平易,没有那个认知能力的人还是不会理解。这就像夏虫不懂冰的冷,白天不懂夜的黑。
诗歌文章如果沦为生活琐事或个人情绪的记录,那是很容易让人懂得,但是读起来又总觉得没什么味道。
那些东西虽然对个体来讲无比重要,作为文本出现则鲜有新意。
祥林嫂似的车轱辘话,第一次人们会是同情的,但是人们的热心同情关注不会无止尽,这样的絮叨基本上是自己耽误自己。
写作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要陷入廉价的悲情。
虽然读者是喜欢看悲情的故事,可以产生优越感,又可以生出怜悯心从而觉得自己真是个善良的好人,所以那种能让人涕泪交流的故事最有市场。
譬如现在的影视剧,编剧最爱让主角们比惨,人为地制造很多莫名其妙的困境,让故事主人公成为天下惨事集大成者,原本动动脑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不去解决,非把自己逼到生活的绝境等救主现身,简直太无耻了。然而观众偏偏爱看,一边陪着流下同情的泪水,一边痛骂假想的敌人,一边等着庸俗的大团圆来实现虚幻的满足感,仿佛做了一次有益身心的情绪体操。
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
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所谓“山鸡舞镜,顾影自怜”,对自我感动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
当然,只把写作当宣泄,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则另当别论;靠揭伤疤来博得关注,乞求同情,多赚几个铜子儿的人则另当别论。
他们有权浪费笔墨和时间,正如读者们有权选择看或不看。
百花齐放甚至杂草丛生才符合自然律,不能要求个个都是梅兰菊荷。
我不能轻易否定别人,但应当知道自己愿做什么。只有时时警惕,让自己的笔下尽量不出那样的文字,也算是自省和自持。
是啊,作诗如做人,贵在自省。诗姐的好文让我警醒。 柳渡 发表于 2020-9-3 15:45
是啊,作诗如做人,贵在自省。诗姐的好文让我警醒。
柳渡兄弟秋吉。{:5_16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