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6-3-23 06:41:05

流沙河对解放周末记者谈诗

 【谈诗】  不可能抛开诗歌的传统,另外形成一种叫“诗”的东西  因为《就是那一只蟋蟀》和《理想》,流沙河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明星诗人,可是不久,他就宣布封笔。述及缘由,他说:“那时候名声很大,但我的脑子是清醒的。我的诗都是骨头,没有肉。尤其是读过余光中的诗后,我说算了算了,不写了,我怎么写也写不出他们那样的好诗来。”  不仅不再写诗,流沙河还推辞一切与新诗相关的活动。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以新诗成名的诗人,转而开讲《诗经》《唐诗》,并出版《诗经现场》,他希望通过“重现诗歌现场”的解读方式,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历史中的生命呼唤。  解放周末:推辞一切与新诗相关的活动,可否理解为您对当下的新诗持保留态度?  流沙河:我对新诗有不同的意见,如果参加活动,我不讲出来是违心,讲出来让大家不高兴,不如不参加。  现在的新诗不耐读,因为缺乏秩序。一切美好的诗歌都是有秩序的。秩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一是意象。语言要条理通顺,简单、准确、明了,讲究韵脚,句子念起来有节奏感,有音乐性。实现意象的秩序更为艰难,优秀的诗人可以把常见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新鲜感、震撼感。  解放周末:现代诗歌的日趋没落,是否和这种秩序的缺失有关?  流沙河:至少,这种缺失让诗歌变得难以背诵了。我至今不相信,中国的诗歌能够把传统抛开,另外形成一种叫“诗”的东西。我们还是要把传统继承过来,然后糅合现代的观念、认识,这样中国的现代诗歌才有前途。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打工诗人的诗《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我注意到,他很讲究韵脚,念起来有节奏感。虽然他写的是现在的生活,比如他在外面打工的苦,他的太太在遥远的村庄守着的苦,但他的诗严格押到韵脚,有古风。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这应该是他灵魂里头的东西,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本能。  但类似的好诗太少。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没有节奏、难以上口、无法朗诵的诗。废弃了中国古典诗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是一种失败。  解放周末:您对诗歌的审美是趋于传统的。  流沙河:这和我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不开。  从少年时代读《诗经》起,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现在虽然老了,但我还能背诵《诗经》里的很多作品。这些诗歌,滋养着我的灵魂,数十年过去了,我始终热爱着它们,我就是这样一个“保守”派。  解放周末:这是否正道出了您写作《诗经现场》一书的初衷?在这本书中,您从《诗经》305篇作品中选取81篇,逐一解读。  流沙河:这本书,是我在成都图书馆《诗经》讲座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我是当报社记者出身的,我晓得新闻的五个W,知道一切新闻都有现场,其实,一切诗歌也都有现场,一定是某个场所发生了某个事情。于是我就用这个思路来重新解读《诗经》,以还原现场的方式,讲述诗背后的故事。  解放周末:隔着2500年的距离,这样的诗歌“现场”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流沙河:诗言志,歌咏言。什么叫“志”?很多人都解释错了,说“志”是愿望,其实,这个“志”是“地方志”的“志”,是记录的意思。《诗经》诞生在中国诗歌最初成型的阶段,那时候黄河流域的生存环境艰难,人们没有那么多的雅兴去追求词章之美。所以《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痛苦的表达。  我希望,读了《诗经现场》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原来2500年的时间距离,并不遥远。  解放周末:但更现实的现状是,今天的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何止隔着时间的长河,更有情感上的生疏。  流沙河:亲近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我读初中时,课本里有白话文,我的老师说,白话文不用教,我另外给你们讲《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课余,我又跟着老秀才黄捷三先生,听他逐字逐句讲解《诗经》《论语》《左传》《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了《桃花源记》。那时我10岁,觉得这地方真美好啊,不用交税,没有战争。谁说小孩子不懂?善和美的种子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  我们还念王维的边塞诗,那种雄浑与壮美,不就是最好的爱国教育吗?爱国,是这样教的,哪里靠硬塞?  解放周末:这些文字一旦植入生命,一个人对真假、美丑、善恶,便有了文化上的取舍。  流沙河:就有了祖先的灵魂住在你的头脑里,你观察事物的时候,祖先的灵魂会指导你,这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能塑造人的灵魂。来源

马上 发表于 2016-3-29 15:15:31

流沙河:诗言志,歌咏言。什么叫“志”?很多人都解释错了,说“志”是愿望,其实,这个“志”是“地方志”的“志”,是记录的意思。——“诗言志”新解,发人深省!

柳渡 发表于 2016-3-29 16:31:40

仔细一想,这个新解的确有道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流沙河对解放周末记者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