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集 发表于 2024-5-14 17:08:25

深藏在白龙江源头的一块福地

本帖最后由 浮云集 于 2024-5-14 17:10 编辑

深藏在白龙江源头的一块福地

释尊一帽降金盆,留下千秋遁世门。
青藏高原余脉在,唐蕃古道路碑存。
三千佛座梵天净,六百余年香火温。
郎木寺名传海宇,至今鸟葬度残魂。

这一首“过甘南游郎木寺”的七律、是前些年到青海湖,和当时名燥一时的天镜(盐湖)游后。返程从兰州直下甘南时,路过郎木寺时写的。究毕这里是安多藏区唯一开放的天葬场地,对游客的猎奇心有很大吸引力。何况早就听说这甘南边陲、白龙江源头处,正是青藏高原与秦岭南北坡交接的过渡带、甘、青、川三省交界地。从历史上看,在唐朝时便是与吐蕃对恃的边界区域。为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的交汇地带。穿越郎木寺镇中的小溪、其实就是嘉陵江的源头白龙江。别看如今还是条小溪河、仅因江源就在前面几百米纳摩大峡谷的溶洞中,到这才刚好和第一条支流桑溪河交汇。从地理上说此河作为川、甘两省的界河,自西向东穿过郎木寺。将小镇一分为二、北岸为甘肃省碌曲县管辖,南岸属四川省若尔盖县辖下的回民村。虽同为郎木寺镇名、但一脚踏两省,这只是一个地名、各行各的政。再者从气象学角度说,白龙江的意义也非同小可。其位置正好处在中国典型的南与北的分界线上,成了中国西部北亚热带与南温带主要的划分依据。所以很早吐蕃王朝就渗透进入这一带,传播藏传佛教。算是典型的倚寺成聚落,因寺兴城镇。从最初单一的寺院及为其修建、生活服务的居住点,逐渐形成甘、川、青三省交界、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驿站。当时究毕藏族居多、也懒得管你这界、那界的划分,最终成了藏区大概念中、与康巴藏区并列的安多藏区的一部分。
纳摩大峡谷究毕太狭窄,其后寺址的选择自然就落定在离谷口里许已汇桑溪河的南岸。这里无形中恰藏着一块风水宝地,稍有学养者均能一眼看出的福地。阴阳师谓之“金盆养鱼”。总体看来、四周有群山绕,一河镇中流。东南方有一长列嶙峋光秃的石崖,当属丹霞地貌、阳光照耀下呈赤红色。民间称红石山,后因寺兴隆改名卧佛山。西南面正是林木森森、江源所出、四季常青的纳摩大峡谷。正西系高原余脉的连绵丘山,北方假秦岭余势巍峨高叠、雄伟壮观。在这各方交汇、丘山合围之略显狭长的河谷中,隐隐趋领导之位。据北而尊,正应了此地其后的发展。犹如先前一个毫不起眼的帽式小山,却预示了这佛地梵天的形成。吉祥必为天佑、福地必引人聚,五行俱、七彩全。登高四顾:佛寺殿宇辉煌流金;林园院落苍苍古木;清流银波长流逝水;夕阳丹岩赤光如火;更有处处生机勃勃的七彩沃土。几百年间、竟然成为三省间的世外乡,众人向往之地。
现在郎木寺有了两座佛教格鲁派寺院,一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一个隔河的礼拜堂。虽然这里并不算很富有、但中国人的面子,特别还是省际之间。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才是好哥们。最终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藏、回、汉等各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真是印证一句话:越是贫穷落后之地,宗教的力量越强大。

               (连载之一)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5-17 22:53:33

本帖最后由 浮云集 于 2024-5-17 23:52 编辑

追本溯源话今昔

       究毕这里仍属青藏高原,虽然看似深山河谷地带中的一块小盆地。但海拔也到了三千四百八十米的高度,古时地广人稀、应是块三不管的无人区。从有历史记录的起源来看,最早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之一,茸青更登降参苦行大师。来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他被后来四川格尔底寺(亦称达仓郎木寺)尊为第一世活佛。这也是现在说、郎木寺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真实的、茸青大师就是此镇的鼻祖。人口依佛寺同生同长,随着扩大、佛寺也移到了现在谷口外面的开阔地方。可说是典型的因宗教朝拜引动商贸交流,逐渐扩大发展起来的、但推本溯源仍得归结到虎穴仙踪引来的圣僧。但随着三百多年后、在江源左岸甘肃一方,噶丹山又来了位名气极大的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了达仓郎木赛赤寺,直呼郎木寺。虽然同出一门、但显而易见,其后来居上、一来就连名字都霸了。当然这是红尘俗界、把传教也看成做生意的说法,实际上我看到很可能因行政划分所致。而且全名叫达合仓郎姆赛赤寺,其中达合仓郎姆,汉语意为“虎穴仙女”,首先也承认了是前辈虎穴仙女的隐修圣迹之传承。即是文化溯源、最多算隔江借景,实际上也只是个小溪河而已。再者郎木寺藏语全称“郎木寺噶丹雪珠皖嘎昭吾林”,汉译为“郎木寺具喜论修白连花解脱洲”。估计是准备来此建设天葬场有关。究毕这"赛赤"为藏文音译,即有"金色的宝座"之意。因为从文献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活佛创建和护持”。赛赤寺的第一世活佛聪慧过人,德行高超,具有至高无上的学养。获得了佛学界的最高学位和荣誉--赤哇,俗称"赛赤"。在安多藏区更是名声显赫,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

       所以尽管刚来初创时、一切从简,信徒依然不少。仅几年时间时间、便建立了上密续部学院,开始逐渐地扩建寺院。其后经历几代活佛的经营,已开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静修院两处。加之寺庙主要建在镇中心、最醒目的北高峰半山腰,依山贴岩、层次分明。更兼装金嵌宝、着意张扬,一副贵气逼人之势。按现在的行话、应是打了个大广告,将俗界势利眼和慕名初到者全引到半山腰来。当然因天葬台在其后山、有这样一张王牌,自然香客不断、教众分布到了全安多藏区。

       当然四川一侧达仓纳摩格尔底寺,也称格尔底或纳摩寺。究毕传承久远、老香客多。且占尽南岸有利地势、苦心经营几百载,一直打的亲民牌、木瓦木楼的僧舍显得即传统又朴素。当然也不甘落后的建有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分别称闻思院(即大雄宝殿主殿)、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只是不特意张扬而已,如今仍算康巴藏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何况他的最大底牌是所有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拥有活佛肉身舍利至今已达二百多年的寺院。所以世俗客眼中的豪华气派、地盘大小、财富多寡都不足道,其实明白人都知他们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各自定位不同、给世人更多的选择而已。反正除了特殊的劫难,几百年来香火未绝也是事实。至今早成三省同尊的宗教朝拜胜地,也是安多藏区唯一存在的天葬场地。

一盏佛灯照亮了一片蛮荒
一方净土成就了一个和尚
*
莲师点化的虎穴仙女
早被供奉为郎木老祖
*
地母恩赐的白龙江源
绿玉清潭有不绝圣湖
*
人类文明靠宗教快速传播
梵天佛国借慈爱扩大版图
连载之二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5-20 20:12:33

本帖最后由 浮云集 于 2024-5-20 20:15 编辑

《西藏的地平线》助力郎木寺扬名海外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在赛赤寺加盟中兴后又一百多年,甘肃和宁夏的回族商人也将商业推进到了郎木寺。开初也就几个人在此落户生根,近百年后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渐成村落,到1943年终于在郎木寺格尔底寺的旁边,修建了清真寺。从此在藏传密宗浑圆的佛塔旁,伊斯兰高高的叫拜楼耸立。只是这叫拜楼入乡随俗,虽然也高高耸立、但却是我国的亭子样式。走近一看像几个亭子叠罗汉,这中西结合搞来还真别有风味。我走那么多地方、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也见多了,这样式也算首次见到。真有些佩服我国工匠的智慧,姑且称为亭楼吧。总之有这西洋的真主一加入,郎木寺的宗教气氛更见浓烈。
   此时已到抗战后期、正是洋人很吃得开的时代,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埃克瓦尔写了一本《西藏的地平线》。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早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其后又两次来到郎木寺生活,成年后、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作者一家在郎木寺长期居住的生活情景。特别真实的描述了藏族人的生活、习俗、情感、信仰,具有很强的人类学意义。成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向世人介绍了这块梵天净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让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东缘郎木寺这个奇妙的地方。不过他这真实的纪录,反不及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本没有到过香格里拉,仅参考友人的照片和日记虚构创作出来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就引起全世界都掀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据说他这书在国内正式出版,已是在国内开发旅游热以后的事了。但完稿后在国外出版过。只是他记叙式的写作方式,肯定无法和专业作家相比。但他却真实的向海外介绍了又一个,地处我国西南部和香格里拉、有着百分之九十以上相似的净土。同样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地。也有深草成茵的高山牧场、白雪皑皑的丛山峻岭,峡谷、溪河、奇峰怪石一样不缺。离奇、刺激、怪诞、惊险的民风民俗大同小异,完全等同作者心中美丽的理想王国。何况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总之这对提高扩大郎木寺在海外影响力,加快世界对郎木寺的了解和关注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郎木寺依然是郎木寺的客观存在,永远不可能像真正的香格里拉。就如大家争抢,现实中香格里拉的地名一样,毫无意义。因为香格里拉其实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是现实社会永远不可找寻的神秘理想国。人类在面对世界可能来临的灾难时,希望寻到一条逃生的出路是正确的。但现代的诺亚方舟需要人类去创造,不是幻想一方净土就能够拯救世界的。
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大名扬,虚幻的香格里拉在全球爆响。西藏的地平线推出了郎木寺,真实的一方净土在海外上榜。    *虚幻的香格里拉被到处搜寻,真实的郎木寺镇才刚刚觉醒。原本东方桃花源西方伊甸园,忽见个真实偶像更令人深省。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5-23 16:03:26

我非有缘人难见肉身佛    我这一生按理说、已经有两次,可以见到肉身佛的机会。但总是阴错阳差的错过了。曾经从安徽池州九华山脚经过,因团队行动、未能登上大名鼎鼎的东南第一山。失去了瞻仰地藏菩萨道场和供奉肉身佛最多的地方,已很觉遗憾。这次来到格尔底寺,供奉着第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的大殿。本来以为和汉传佛教一样,终于有幸能见到金身佛了。很早就听说过佛教的高僧大德圆寂坐缸,如肉身不腐。三年以后开缸,就用漆涂抹,装金供奉。所以也被国外,称作中国的“金身木乃伊”。但藏传密宗应该有些不同,到布达拉宫时也曾拜谒过历代活佛证果后留下的灵塔。只听说均藏有许多稀世珍宝护体、但并未说明和汉传的金身佛一样,是自然形成。反而从其所谓珍宝充填护体一说,使人感到有些类似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一样。至于是否成功、结果怎样、好像都没说,意思是装好后就没有打开过、任你去想是怎样就是怎样。    格尔底寺虽说将五世格尔登活佛作主佛供奉正殿里,却依然是安放在灵塔内的。虽然介绍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74年。其肉体真身历经二百多年至今仍栩栩如生,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云云。除了去磕了几个头,还是什么都没看见。只是在民间的导引中、传说却是花样百出。有好几个版本、唯一相同的是前后时间到是很一致,说明事情的确发生过。不同的仅是过程和偷埋的地点,最普遍的说法是也是最含糊其辞的:文革期间藏民为了保护活佛灵体,将其埋入草原18年。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肌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只是先前指甲和头发都呈现神奇的生长状态,寺内高僧大德还要为其理发、修剪、现在头发和指甲已不再生长。另一种说法是文革期间肉身佛已被红卫兵运到了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藏胞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更有一种带有灵异和传奇的说法,更显荒诞:说事前有僧人得活佛托梦,说佛家是不可和天兵天将斗的、三十六计走为上。几个僧人带着肉身佛、仓皇逃到了红石崖下,心想这里本名卧佛山、或许能暂避劫难。好在那里已属甘肃管辖,为避免省际派别之争、暂时没有直接抓人尚在双边协调之中。但隔溪水列阵围困、眼看无路可逃,为免活佛肉身受辱。众僧只好将肉身焚烧,谁知烧了近三天三夜、肉身都烧不着。一直到三天后,从西藏传来电文:说那边有尊活佛肉身化了。这格尔登活佛的肉身才忽的自燃、烈焰冲天,倾刻火尽、留下舍利。其弟子泣诉:活佛不愿更多的人受牵连迫害,而自己选择化掉的。    我对什么先前指甲和头发、都呈现神奇的生长状态,这一点是根本不信的。不如干脆说活佛没死,一种类似植物人存在的精神或说灵魂状态。不过对后来的几种传说,我更相信后一种最荒诞的说法。这一尊肉身佛已经被焚烧成了舍利,这已是最圆满的解脱……我国历史上灭佛已不是一次、两次,佛是斗不过皇权的。 礼拜金身佛得十四行 佛陀涅盘在四月十五的夜半,梵天从此开启了佛历的纪元。世间这唯一无神的神秘教主,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八万四千*。*他以自身这永存的圣骨舍利,证实释家的解脱路绝非虚传。首尊金身佛菩萨是六祖惠能*,汉传禅宗的创始人法身永现。*九华山始供金身佛地藏道场*,汉传佛扎根在华夏功德方显。一代代高僧大德们承继不断,到如今与时俱进的谱写新篇。君不见当世晋级的悦殊菩萨*,正携手弥陀大愿居士黄玉兰*。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5-26 23:02:55

     金身佛(肉身舍利)相关资料:*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被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血脉的第三十三代祖师爷。于(公元713年入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之肉身舍利,至今已经历1200多年,不腐变,不枯槁,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其肉身舍利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为中华佛教文化的精神宝藏。*肉身舍利不同于“木乃伊”。在埃及前王朝时代,殡葬简单,只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而形成木乃伊。肉身舍利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科学至今还无法解释,佛法不可思议。*佛教供奉肉身菩萨的风俗来源于唐代地藏大师。唐贞元十年夏(公元794年),地藏大师金乔觉在九华山无疾而终,弟子们遵其所嘱,将大师遗体装殓于石棺中,三年后开启,容颜如生,遂认为他是“地藏菩萨”降世,将肉身敷金供奉。供奉其肉身舍利的九华山,由于菩萨的灵气,从此被尊为“地藏菩萨道场”。成为佛教圣地,成金身佛最多、香火兴旺,绵延至今。*九华山的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曾是富家千金,生活富足,却选择落发为尼。曾参加过朝鲜战争,在前线战地救助伤员。慈悲为怀,悬壶济世,潜心修道。1995年10月21日、85岁坐缸圆寂前告诉弟子:已受封悦殊菩萨。不埋不烧、肉身三年不腐,成为声名远播的首位女性金身菩萨。*当代弥陀大愿肉身菩萨: 黄玉兰居士,一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于2001年阴历6月15日念着佛号,面带微笑,安详自在,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终年六十一岁。在家庭自然环境下,未经过任何处理,至今肉身不坏,依旧面带着慈祥的微笑,念佛无有间断,呈现出“紫金色身”,成为佛门的肉身舍利,创造了人类生命的奇迹,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弥陀大愿(肉身)菩萨。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5-28 21:51:26

溯源而上探江源

   藏传佛教寺院和汉传明显不同,本来并不特别高大的主殿居然还分成了两层。一楼大殿除了供有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外,还塑有历代活佛坐像。以藏传密宗的规矩、自然在他们的底座上,都毫无例外的装饰着各色珍宝。能辨别的不过是些蜜蜡、玛瑙、琥珀、珊瑚、天珠、绿松石、黑曜石、象牙玉等,多是藏地出产和藏民喜爱之物。要说有多值钱,可以说无价之宝,认真说来又像也没多大的实用价值。据说二楼还供奉有很多佛像,因光线不是很好、我们也分不清是些什么菩萨,便懒得登楼。出门径直顺河边土路探寻白龙江源头去了。

   虽说明知道眼前这条小小的溪河,最终流成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白龙江。但眼前究毕只是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溪流而已,且流水清澈、河滩较宽、地势平坦,男儿一个纵跃即可跨越。女子涉水而过,也不担心会有什么危险。而且不少地方有人为的、在水中安放的几块石头,如搭成了便桥、免去了脱鞋涉水的麻烦。爱玩的年青人、甚至有意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的在两省的地盘上穿花嬉戏。本来没啥景观可看的河滩到也多了几分生气。加上寺里早课已经结束,河边坡上到处都有三三两两的僧人散落着在从事各自分配的工作。只有几个八九岁左右的小僧人在岸边戏耍,虽然身着僧衣、仍不能掩饰其儿童爱玩的天性。成了游客取景的最好配景。在藏民家庭里,这种情况很寻常,一般孩子多的,他们就会选出一个来寺庙里学习和生活,虽然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可以选择还俗。不过实际上那种可能性极低,基本上都是终身为僧的。

   仙女洞就是格尔底寺的根本,这条沿河路的仅几百米、并不太长。路尽头、就是郎木寺镇传说中最受民众尊崇的老祖母,郎姆一直居住的洞穴。别看这里有两个寺归两省管,前文就说到了、甘肃赛赤寺全名叫达合仓郎姆赛赤寺,其中达合仓郎姆,意为“虎穴仙女”。也是尊虎穴仙女的圣迹而兴,是其文化溯源和根基。所以说这里才是郎木寺总的源头和根基,这块净土中的圣地。我们这一路前面有几个青年、有个女孩唱了一首较长的歌。开始唱得比较小声,只断断续续记了几句。后来她同伴起哄让她唱起来,又多记了几句。整理出来编辑了一下:

   圣湖尕海、斑斓梦幻;虎穴仙女、梦的牵盼;神龙河水流淌着祝愿。
   经幡列列、风在呼唤;锅庄舞动、豪情悠然;郎姆遗踪如巍峨雪山。

   可能辑录不过原曲的五分之一,从斑斓梦幻;虎穴仙女可知她是在唱郎木寺。据说是歌手唱的、加了些衬音,总算把基本意思保存了。这时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纳摩大峡谷谷口,仙女洞前原开山活佛茸青更登降参所建隠修寺处现在有一座佛塔、对面谷口有一座老虎塑像,正虎视眈眈的紧盯着洞口的佛塔。可惜都被经幡、哈达层层包裹,不经人提点、或仔细辨别,简直看不出来。一座简易小桥横架溪上、极待修缮,来的人看来并不少、道路设施跟不上。听说旅游部门已准备插手,今后肯定会改变现状的……

   仙踪虎穴任探寻,活佛当年铸道心。郎木寺终成净土,大师点石已成金。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6-3 17:52:22

六:首游天然仙女洞

     说实在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几十年没进这样的溶洞游览过了。就如开车的都知道,没人收钱的路不好走。而没人收钱的景点、本来就不能说是游览,算是搜奇探险了。可见当年真是地道的苦行僧来开发的。好在现在的手机有照明功能、加上洞不太深,勉强尚可在导引的指导下看见。如果一、二人来最好放弃算了。不然也就等作好照明、防身工具准备再说。

     仙女洞的洞口并不大、也不规则,看起来很低。人一入洞、常下意识的猫下腰走几步,实际上一般人直走也碰不着头。当然个子高的最好委屈一点,常言说人在矮檐下,弯下腰防意外好。有两个是离此不太远的当地人,他们懂的规矩多、先是直接走到一处石壁前手捧着向上伸出,作虔诚礼拜状。近前方见是一缕如线的清水从石壁上无声无息的流下,他们一人用手接了一捧清水喝了、据说是可治百病的圣泉。然后又到前方略斜的一处神圣的岩壁上叩首,可能是经常的人来抚摸的缘故、岩壁上也光滑到有了厚厚的包浆。另外还有岩壁还有一个突出的石笋其效用类似针灸中的“呵是穴”哪痛擦哪。有他们这一带头、一路来的男女老少都跟着仿效,一时嘻嘻哈哈、洞中到热闹起来了。

     我自持走的地方多、喝过的圣水也多,不敢太贪心、好资源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吧。只一门心思在找纳摩仙女,可惜还没找到。只好去请教那两个熟客,结果才知道原来就是洞内底角上那一柱钟乳石。主要是仙女的头部已融入到洞顶上部基本看不出了。而下面又是已经钙华的石幔,实际上经指点后发现、这是一尊自然形成的菩萨坐像。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非常标准的虎穴仙女像。你如果仔细去瞧瞧她留下的身姿,胸部、双肩、肚脐都清晰可辩,甚至有亲身去触摸了的青年说、她那像肚脐的脐眼中还浸润着滴滴甘露。冰肌玉骨、栩栩如生,仿佛一位青春美貌少女天然酮体。原来藏胞给她取的名字叫“华尔旦纳摩”,汉译就是仙女的意思。纳摩大峡谷也是因她而存在的仙女大峡谷。由此我已经可以断言:六百多年前应该是仙女坐姿最完美的时候,作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之一,茸青更登降参是受师祖之令、师父之托来此建寺以便弘扬佛法。当时正值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发动了宗教改革,以噶当派为基础改成格鲁派。正拟大兴寺院、全面布局、扩充实力,宏扬本教宗旨。在创建格鲁派的第一座祖寺,甘丹寺之时茸青根登降参就是宗喀巴的得力助手。当时曾派他到其经师朗卡坚赞处请示修建甘丹寺的相关事宜,临别时师祖嘱咐他、在修完甘丹寺后,到嘉绒地区去寻地建寺。茸青返回后向宗喀巴如实陈述,宗喀巴听后当即指点道:东方有一月牙沟,其中有一座状似皇冠的山崖,有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寻到具有这些特征的地方建庙,定当弘扬格鲁派。

     寻根至此、大家可能已经明白,茸青能在当年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寻到白龙江源、绝非偶然。或许教中前辈专司勘探的苦行大师,早已来此光顾、方能给出如此精确的描述。哈哈、难怪胜迹名山,僧道多占呵!

     开宗立派岂寻常,圣迹仙踪擅胜场。点化山君先入道,何愁圣教不隆昌!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6-7 18:29:54

关于仙女洞的传说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先前这里为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虎狼出没,危害众生。茸青大师在此草创隐修寺,至此方有人烟。说到这里必须要简略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区别和共同点。从文献看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朝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正是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后(佛教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属像法时代初期。而藏传是经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而且是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婆罗门徒其实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所以包含了佛教各期的精髓。

   所以尽管汉、藏佛教同属大乘,在根本教义看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导人向善、诸恶莫作,发大慈悲、众善奉行。究毕汉、藏文化背景与语言差异太大,传承、修行方式、特别是教义有所不同。汉传以大乘显教为主,大多师徒形式传承、重视禅宗、净土、天台、华严等派别的理论研究和禅修实践,如诵经、讲经、禅坐等。藏传则是大、小乘佛教并重、(即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以血统、法统传承、特重金刚乘(密宗)修持,如灌顶、本尊观想、咒语念诵、坛城供奉等密法修行。所以无论饮食起居、习俗礼仪,艺术表现、造像、佛寺风格都不同。汉传受儒家影响,在绘画、雕塑、建筑及书法上,风格倾向于淡雅、写意。而宗教仪式相对简洁,日常礼佛拜忏等活动比较普遍。藏传受印度教影响、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唐卡、曼荼罗、金铜造像多珍宝豪华、富有神秘色彩和装饰性。宗教仪式更丰富多样且复杂,如磕长头、转经筒、悬挂五彩经幡、献哈达等独特的地方习俗。尤其是因为文字和语言关系,有必要先认准几个主要人物:入藏弘法、创立西藏首座寺院的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身。格鲁派开派祖师宗喀巴是智慧佛和文殊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是观世音的化身,班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大众熟知的仓央嘉措是达赖六世灵童等……

   话说莲花生大士当年入藏传道、四方巡视,一路降妖伏魔至此、被猛虎化仙女调戏。因势利导、以莲师八变现释迦狮子,度化山君虎女为佛用。顺便将那些山精水怪,全部收来拘于洞中作护法听用。虽说这种传说也太简单,但现在洞中的情况使传说得到些应证。虽说这洞最高处也只四、五米,但面积也有三、四百平方米吧。岩壁上有一块岩石也被称纳摩仙女,看来不很像、据说藏胞命名不是因外貌形似。而是按岩石部位对应于仙女五脏,哪有病摸了就好。这是莲花生大士请来坐镇这块福地的吉祥天母,专一护佑吉祥安康,常常显灵的。洞中还有一个离地一米处岩壁内陷,形成的一个类似通道的小洞名“中阴洞”。约两米长、洞口有石如象和石如意,或说如一柄石灵芝撑着岩顶。传说能从通道一头钻入、从另一端钻出,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转变。同时可以祛病延年,去祸增福。不过罪孽深重之人,永远过不去的。可惜我们这一群人,没有一个去尝试。

   我感觉这是一个发育不太完善的溶洞,岩壁上凸出的奇形怪石太多。有的光洁湿润、有的灰暗粗糙。环视洞壁,还是有很多地方,被绘满了佛像以及藏文的六字真言。保留原始的地方、错杂嶙峋中生出各种异像,似山精树怪、恶禽猛兽。仿佛真是当年莲花生大士拘来的护法,真是千姿百态、神形兼备、想啥有啥。何况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拜一圈仙女洞,便能洗去今生的罪孽。来此朝拜的规矩很讲究: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从洞口右边进、从洞口左边的出。

   仙女何方寻,眼前幻影深。疑心生暗鬼,但觉阴森森。


           之七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6-11 21:05:11

虎穴镇江源

  出仙女洞、方正式步入峡谷,谈不上大、寻常小山沟而已。沿着倚山滨水的简易步道,溯溪前行不过数十米、有心人就发现了异常。只见这条溪流从峡谷两壁间的岩石缝隙和溪底均有几处泉水喷吐而出,很像自然温泉、只是没有氤氲的热气而已。但有水泡水流涌现、汩汩流出、似觉有欢乐之声,很快就见到已汇聚成的一截窄长溪潭。石壁上有前人刻下的,用汉文和藏文写的“白龙江源”几个字。泉水在这里汇集成白龙江最初的模样。真如宗喀巴祖师所预示,如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虽说小得可怜、但确有那么一丝意味,当地人称为“乃溪”意为圣水。据说也着实神奇:严寒时四周铺雪也不冻结、大旱之年未干枯、暴雨之时不会淹没、冬暖夏凉,四季清澈。不少人用手掬起“圣水”品尝,均赞清凉甘甜,一副志得意满的表情。我想幸好还没被农夫山泉发现,不然被买走了经营权、小白龙一天就不知要瘦多少斤两。

  目睹江源这小小的清潭,真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奇妙。也更佩服这些为自己的信仰,为弘道而开辟蛮荒的大师。为了让世人信服皈依,竟然发掘出了这么优秀的自然资源。别说古代人、就连现代从小就受德先生、赛先生教育的当代青年不也感到很难理解,很奇妙吗?我不是一开始也没想到,就这几眼小小的泉水,竟成就了养育无数的生灵的滔滔大江。更别说几百年前那些生活在这种艰难困苦、气候变幻莫测、人命生死无常的高海拔环境中的山民,能不在这种种圣迹面前立马皈依我佛。作为终身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这也是不少人不知道藏族对宗教信仰为何会表现得那么死心塌地的原因。而且这江源潭虽小、还是有点长度,更有块巨大的岩石伸入潭中、其内侧显然还有空间。洞虽不至于有、但有个洼岩腔的可能很大,同时那里也可能是当地人的洗浴之地。因为我们隔着岩石,也能听到里面有小孩子们戏水的喧闹声。再走几步水潭就算走到底了,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当然这峡谷尚未到头、只是要走一旁小路向上爬几步,再顺沟前行、据说还十多里路呢。

  另一个让藏民视为圣迹的、就是在这片出水口的崖壁上,还高悬着一个溶洞、为护法神先前留下的虎穴。这个洞虽不深、但是洞前极为陡峭,上下都需要拉着绳索牵引攀爬。何况那导引绳索也是凑合的,有几节是用几根哈达绞结连成的。要爬一、二十米、才能进入洞中,有点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没有去爬,有几个青年上去看了一下,说里面很黑、进入洞口就感觉真入虎口了。也有人说、那洞深不可测,人进不去而已。同时也有一个传说、刚好和这江源有关:从史料看《禹贡》称“桓水”,《水经记》称为“垫江”,唐时称羌水。《明统一志》方称为“白龙江”。而这正好和唐三藏取经、功德圆满后师徒受封有关。其中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被揭谛引去灵山后崖化龙池边,推入池中。须臾即退毛皮,换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只有小白龙心内叫苦、如此封印拘束与死何异?已是恳求师父以脱困、旃檀功德佛也觉悲悯,乃恩请留壳离魂法以释、佛嘱可择元宝山前。

  小白龙隐身云中、在华夏探访三日三夜、终于寻到这坨坨山的上空。只见一丝涓涓细流似在元宝下流入高原草甸间、蜿蜒曲折向前流,穿山越岭、吞溪并河、在崇山峻岭间成就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劈开千山万壑、江水咆哮奔腾,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江流两岸奇峰秀岭绵延不断,林海苍茫松涛翻滚。野花林木漫山遍地、峡谷陡峭间断连续,开阔地甚少、更显极为幽静适居。便欣然从此洞钻入地心湖中,就此安住,只遣护法镇守门户。从此世人方改称羌水为白龙江,并为此地命名为:虎穴镇江源。

     白龙归隐地,虎穴镇江源。龙水生万物,圣人早预言。

浮云集 发表于 2024-6-13 20:06:02

本帖最后由 浮云集 于 2024-6-13 20:07 编辑

不见出口不回头

  本来走到江源、就应该回头,但大家似乎并不甘心。究毕在郎木寺景区里,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活动就是“徒步白龙江峡谷”。导引也说这沟最多有八公里,一般从地理角度看、峡谷谷底可能有升降。但应该有水流通过,而过了江源、就再不见水流和湿润的痕迹。继续顺着峡谷前行、两侧的山石、山势亦渐露峥嵘,有时已如如石壁对峙。有时又如同犬牙交错,或如石笋、石林乱立。自然的泄洪通道到一直是有保留,但落水坑中也依然是滴水不见。让人感觉像是当地人因势利导、人为收拾过的的一条通道,且一直在随山势的坡度上升。时缓时陡、当通道逼仄到、似乎令人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又突然出现一片较开阔的山间草场。草地上还有野花绽放,和错杂的灌木丛、有一种未经装扮的自然美。这时我凭曾多年在山区浪迹的经验,已经明白的感觉这峡谷之名、的确是前人因谷口到江源那一段短短溪流造成的错觉。这是高原边缘地带的一种,不规则台阶式的丘原地貌。俗话说的七沟八岭九道梁,就是一条山沟、也算是山民们翻山的捷径。便辞别向导、决定不在前行,以免拖青年人后腿。约好下午再等他们同往后山,我便居高临下择景拍了几张照片。折腾了这么一阵子、好像根本没走几步路,刚才爬过的地方、似乎平缓得很。往上看好像不远就是山顶,可是向导说还有十多里。

  这个话我信从平板上、早已查到:碌曲县志记载:“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乡以西之结格扎干庾山南麓,海拔4078米,于郎木寺三道河以下入四川境内,在县境内流经长度14公里……你想还有几百米的垂直高度,换成缓坡前行、该还有多少距离?后来据几个年青人回来说,他们整得很恼火、路虽然不很难走。一直时松时紧、看着好似要到头,走拢依然一场空。后来向导又说现在暑假时,正是绿绒蒿开花的时候,鼓励大家碰下运气。我知道这种被洋人、吹上了天的花朵,这里确算是其原生地。所称先前他还专门接待过、来这里寻找“喜马拉雅蓝罂粟”的洋人。西方人喜欢这花、是别有心思,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它与人们熟悉的罂粟、虞美人是近亲、在植物学中同纲同目同科。系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五千米左右的高寒地带,所以很多人一生也难见到。给其的花语定义:顽强的生命,给她的雅号:荒野丽人、离天最近的花朵、几乎被捧为世界名花。我对其这么熟悉、只因我一直是集邮爱好者。本世纪初、大概是零四年吧,曾出过一套《绿绒蒿》特种邮票。中国水彩技法、展现出其四大最具代表性品种。花分紫、蓝、红、黄,下部以绿色衬出叶果。真是五色俱全、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曾经收藏了一套。听他们说都是在走得筋疲力尽,爬上峡谷最后一块开阔地的草甸时才发现的。听其描述、和从照片看来就是甘、青、川一带常见的全缘绿绒蒿,但颜色呈暗赭色、显得并不鲜艳且也较短小。不过好歹也算圆了他们心愿,也没多的抱怨。并说终于看到山垭口了、虽说并不是近在咫尺,但峡谷也不再明显、似乎消弥在那块高山草甸中。并发现一块岩石上,刻有:海拔4000。

  我很遗憾他们没登上垭口,去看看山那边的风景。有个书生气十足的年青人悄悄说:向导还特意问我们想不想寻宝,山那边有废弃的矿坑、先前有运气好检到南红宝玉的。食宿工具都好办,他可以保证作好一切安排。我们看时间不早了、更怕财没发到反被卖了羊儿,便也就回来了。
看来真是命中注定、我们这个临时组合团,大家都没走到出口。那是什么峡谷,大山阳面的一条山沟吧了。其实向导也没说错,从地方志的记录看:坨坨山,俗称(卧佛、财宝山 )。此山遍布宝藏、奇珍异宝即南红美玉,并非缪传。

绿绒蒿



不怪天生的命运不公
不怨母土的贫瘠荒凉
       *
岂恋俗世的浮名虚誉
只为生命的尊严荣光
几度轮回中坚韧积蓄
一次爆发出柔美绽放
      *
幸得高原草甸的爱宠
终在雪山幽谷里留香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深藏在白龙江源头的一块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