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新格律诗史家周仲器教授 李长空
本帖最后由 死水吧 于 2016-5-4 13:00 编辑沉痛悼念新格律诗史家周仲器教授李长空
http://s2.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mhSMx11&690
2016年3月20日中午,中国当代新格律诗研究代表人物、文学评论学者、高校学报编辑专家周仲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江苏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周岁。 周仲器教授既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新格律诗歌评论家,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新格律诗歌建设的历史纪录员。他淡漠名利,敢于真言,也不附众,在五十余年的诗学教研生涯中,始终甘为孺子牛,默默地为新格律诗的发展贡献心力。尤其是近年来,周教授年龄大了,想到来日无多,为了把掌握的新格律诗材料保存下来,他顾不得体弱多病,继2005年与周渡合著出版《中国新格律诗论》、与黄淮及思宇合编出版《中国新格律诗选萃(1914-2005)》、2010年与周渡合著出版《中国新格律诗史论》、2011年与黄淮合编《雅园诗选》《雅园诗论选》后,又马不停蹄地立即着手与儿子周渡合著《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我和周渡要把它完成,这是我生前最后一个愿望”,“希望让后人能看到这一不全的部分,或许可供他们参考吧”,周教授如是说。 我与周仲器教授结识于数年前。2010年,在周教授父子合著出版《中国新格律诗史论》之际,承蒙周教授信任,邀我为其作序,并担任论著责任编辑。同年,在周教授的推荐下,拙论《格律体新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刊登在《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2期新开辟的“新诗探索”专栏,并且在其著作《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一书中把我列为“中国新格律诗探索的第三次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给以褒奖,这既是前辈诗评家对晚辈诗学创作的扶持和鼓励,也将作为鞭策,成为晚辈今后诗学创研中的动力。2012年,周教授父子合著的《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又将出版,并再次嘱咐我为其作序。周教授在来信中说:“希望自己的小史是一家之言,希望你有什么说什么,好话批评的话都说”,这让晚辈打心眼里对老前辈生出一份崇敬之情。 周教授:既然您尘缘已了,愿您在天国得到安息!
!http://s14.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s5vpXfd&690
http://s14.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wOWpn1d&690
http://s10.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y3Z0Zd9&690
http://s15.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zzmFM2e&690
http://s5.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BWgWo84&690
http://s1.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DrUmk80&690
http://s4.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HiVJ993&690
http://s15.sinaimg.cn/mw690/001pbRFhgy71pFQBFLwde&690
周教授:既然您尘缘已了,愿您在天国得到安息! 本文应该贴到东方文苑板块去。 愿周先生在天国安息。 沉痛悼念 周先生! 同悼!问候楼主。 徐树爱 发表于 2016-5-5 20:55
同悼!问候楼主。
:handshake
沉痛悼念周仲器教授
尹才干
惊闻导师已作神,遥想音容泪满巾。
忆昔鸿雁来赐教,句句苦口太婆心。
格律新诗著史略,高屋建瓴专精深。
嘱予读罢置评论,至今闲忙未成文。
今歌一曲托风寄,且奉先生天国吟。
2016年5月5日于嘉陵江畔
本帖最后由 死水吧 于 2016-5-12 22:32 编辑
春天的金笔
——悼念当代新诗格律学专家、诗人周仲器教授
冯亦同
======================================
五十五年前,那个校园的春天
你亲手递给我一枚精美的书签
那是我今生获得的第一个“新诗奖”
诗名叫《古巴的眼睛》
五十五年后,这个网络的春天
我向你居住的云端寄出一支“金笔”
因为读到悼念栏里你留下的诗作
诗名叫《书房独白》
先生呵,五十五年,弹指一挥
从校园到墓园,从讲台到云端
端坐书房的你,并不孤单
心系新诗的你,桃李满园
请收下我寄给你的这支金笔——
笔尖上流淌的是你的心血和汗水!
注: 作者系周仲器老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任南京师范学院教师时的学生。
恩师周仲器印象 /赵才才
========================================================================
我1961年考入美丽典雅的随园,在幽静的中大楼上读了四年。四十年光阴流水般地过去了,当年大学生活的许多细节已不复记忆,但那时的一些师长们的音容笑貌却印象深刻,难以磨灭。
青年教师中,我感到最亲近的是周仲器老师。周老师是南大毕业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教的是现代文选。他上课语调平缓低沉,缺乏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缺少上扬的激昂明亮的高音,这大概跟他是福建人有关。他上课特别认真,批改作业也特别细致。他上得最精彩的课是解析未央的两首诗:《枪给我吧!》和《驰过燃烧的村庄》,分析透彻,感情也充沛,这也许是因为他采访过未央,对诗人有深入的了解,也许是他也是个诗歌爱好者,与诗人心灵容易沟通。他对我分析诗歌的作业,常有较高的评价,激励之情溢于言表。讲郭小川诗时,还让普通话十分蹩脚的我朗诵过《向困难进军》。不知是否是他的授意,现代文选课代表魏景云同学,写了一篇我的小特写,登在黑板报上,让我很是汗颜。我本来就爱好诗歌,上了他的课,对诗歌的兴趣更浓了,并开始学着写诗。我们那届同学当时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的,只有何永康等几个人,我诗歌处女作能得以发表,并被人在刊物上撰文评介,与周老师的点拨和鼓励不无关系。惭愧的是,之后我并没有在诗歌创作上有所作为,这既有才智上的问题,也由于我的懈怠。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街头上看到他举办诗歌讲座的海报,才知道他已调到镇江师专工作。一次偶然相遇,相隔十多年了,他还能呼出我的名字,我很是感动。他还是那么消瘦,从交谈中得知,他对现代格律诗的研究颇下过一番功夫,还编选出版了《中国新格律诗选》。之后只要相遇,我总要亲切地喊一声“周老师”,他也总是微笑着向我点点头,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
(摘自作者《我的大学老师》一文,原载2005年第3期《金山》)
注:作者系周仲器老师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任南京师范学院教师的学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