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粑
在柳州接待四川来客,有两套不变的节目:一是游柳江龙潭鱼峰山,二是吃米粉粽粑糯玉米。客人们走时个个都说:“柳州真是好地方!”他们的赞美完全发自内心。柳州的美景入眼就忘不了,一次来了还想二次来;柳州的美食入口就难作罢,可劲吃了还要可劲带。糯玉米到处都有,却没有哪里能与柳州相比,这是我和客人们早就有了的共识。粽粑说起来很普通,一个没有看到过吃到过的人多半会把它当成到处都有的粽子,以为只是叫法上有点差异而已,待到看到它吃到它,才会刮目相看,才晓得差别太大了。我第一次看到吃到这种南国特有的粽粑,是1976年春节的事。那个春节,我是在广西宜山哥嫂家过的。接近除夕,嫂嫂的妈妈劳阿姨从柳州赶来了。她下车放下行李,便开始张罗起做粽粑的事。泡上了糯米,又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泡绿豆。绿豆那时是很紧缺的东西,不知劳阿姨费了多少心,才攒足包年粽用的这么一袋,辛辛苦苦挤车把它从柳州背来。她告诉我用开水烫绿豆是为了去皮,这令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川东也有用绿豆制作的美食,人们称之为“绿豆油子”。那是一种用糯米饭包绿豆泥下油锅炸成的馅饼。我们那里从未有人想过制馅时要将绿豆去了皮再煮,也没觉得这样做成的绿豆油子有哪里不好。绿豆粒那么小,皮那么薄又和豆粒结合那么紧密,这皮怎么去得了呢?况且绿豆那么金贵,连皮吃已经够美味了,还要费神费力去剥皮,这不和孔老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差不多了吗?看着劳阿姨忙活时,我心里竟然冒起了这样的想法。待到水温降下来,劳阿姨捋起袖子,两手在盆里使劲搓那些绿豆。一层又轻又薄的绿皮便纷纷褪下浮起在水面上。捞去那些绿皮,白生生的豆子便像戏法一样变出来了,没亲眼见到简直不敢相信。嫂嫂从卖菜农民那里买来几摞叠得整整齐齐的箬叶和几束叫不出名的草筋。箬叶宽大舒展,草筋结实柔韧,它们似乎就是大自然专为人类包粽粑而生的。劳阿姨在簸箕里先排几股草筋,取几片箬叶叠压着铺开,舀几勺糯米摊在叶上,然后舀些绿豆,放几颗板栗几片猪肉在上面,一双灵巧的手左抄右迭,还没大看得清楚,已把这一斤多重的食材用箬叶裹缚成长方状,用草筋扎出了它饱满的体态。摆在那里,方中有圆绿里带黄,俨然就是件艺术品。半个下午过去,包好的粽粑在桌上堆成了山。这么大一个个用生米生肉包成的物件,又这么多,拿什么锅来煮,怎么把它煮得熟呢?正在想这事,劳阿姨叫我帮她把水缸腾空洗净搬到屋外,再去搬几块石头搭成一个灶。真是匪夷所思,她要把这陶水缸当鼎锅来用!我想说水缸只焼缸底恐怕会有问题,传热不匀有可能会炸裂的。看到她不容置疑的样儿,想到她刚刚创造的奇迹,就把话咽了回去,老老实实按她的话去做。粽粑装进水缸,加进差不多一担水才淹过。劳阿姨找来一块纱布仔细垫好缸沿,盖紧木盖压上石头。我主动承担了劈柴引火守灶续柴的活儿。她从柴垛里翻出个干透的树疙蔸拿来灶旁,叮嘱我说这个是“熬夜火”用的,睡觉前架上让它燃起来,一晚上就不用再起来续柴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经过一个通宵的“熬夜火”蒸煮,粽粑早已熟透,屋里屋外飘散着浓郁的香味。平时睡懒觉的两个小侄子早早起了床,急不可待地守着水缸催外婆揭锅盖。烟消雾散,热腾腾的粽粑捡出来几大筲箕。水缸成功地客串了一回鼎锅,又毫发无损地回到原来位置,承担它原来的任务。粽粑趁热端上桌,真个是又好看又好闻又好吃。长时间的加热,使箬叶的色素向内渗透,肥猪肉的油向外扩张,白生生的粒状糯米结成了淡黄油亮绵软的“粑粑”。粑粑里裹着沙质的绿豆板栗和入口即化的肉。肉香叶香与种种糯香咸香充分混合,形成了独特的粽粑醇香。当时入口那个感觉真是认为神仙吃的也不过如此了!定居柳州后,认准了单位附近农贸市场的一家粽粑店。他的粽粑居然和劳阿姨那次做的完全一样——配方一样口味一样大小都一样。几年如一日地买他的粽粑,从未让我们和我们的客人失望,搬家后还要远远地绕道去买。后来一次路过家附近的“三江粽粑”店时饿了,进去买了个热的来充饥,感觉一点不逊于原来那家。时间久了慢慢悟出来,就像在成都吃川菜,随便进一家都不会差到哪里一样,柳州街头卖的粽粑也都不会差到哪儿去。这是粽粑的故乡,这是竞争的结果。062 ⑦ ⑦ ⑦ 粽粑飘香情深意长。
320 ┫ ┫ ┫ 粽粑飘香情深意长。
谢谢光临雅赏!圣诞节快乐!
219 ☉ ☉ ☉ 我可是美美的享受了。
253 な な な 我可是美美的享受了。
:handshake 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610 c c c 夏子兄写的美食很诱人。 我到过柳州,柳州也有我惦念的人啊。 :)
623 ナ ナ ナ 吃的细,看的细,好口味便是好风俗。提!
582 ▌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