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逸 发表于 2016-8-8 11:10:13

龙门石窟,镌在石壁上的佛教

本帖最后由 尘逸 于 2016-8-10 11:00 编辑




    龙门石窟,镌在石壁上的佛教   

    洛阳龙门石窟,仿佛一颗沧海明珠,闪烁在伊河两岸,成为相互守望千年风云的石上佛教,成为护佑伊阙驻守龙门的左右护法,成为令世人瞻仰令世界生辉的石刻艺术。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大部分集中在西山龙门山,小部分在东山香山。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为“龙门”。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盛夏,我们慕名而去。    郭沫若题写的“龙门石窟”高悬于西山石窟一厚重城门上。过了城门,走在伊河畔,石板光滑,地势平坦。通往石窟建筑而上的栈道却曲曲折折、重重叠叠,蜿蜒成一条条长龙,或凭空斜逸,或依山而建。窟窟石刻或大或小,或密或疏,或集中,或分散。远远望去,成百上千个大洞小窟高低不一却布局讲究,深邃黝黑却鬼斧神工,一步一景且规模盛大。石窟以山壁为纸,以刀斧为笔,将山壁雕琢得玲珑、考究、参差、多态。真是令人惊叹。    潜溪寺是西山石窟中的第一个大窟,唐高宗年间凿造。其主佛居中,本尊是阿弥陀佛,着褒衣博带袈裟,端坐须弥台上,姿态静穆自若。主佛左侧是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勇”大势至菩萨,表情皆很文静。三像被合称为“西方三圣”,也就是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一般祈祷于阿弥陀佛,主要目的在于祈求死后的解脱。汉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主要是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此洞窟高约十米,进深约七米,有紫漆木栏围着。游客只能在栏杆之外探看,里面荫凉至极。    从潜溪寺沿着山壁上的栈道下行又上行,路过一个个小小的石窟,里面的石雕佛像精巧动人,姿态自然,神情生动。每一个都值得仔细玩味品鉴。可惜游客蜂拥,后浪推前浪,只得马不停蹄往前走。    不一会儿,来到了宾阳三洞。这三个洞窟横排陈列,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但是只有中洞是北魏时完成的,因为宫中政变以及修凿主持人病故等缘故,南洞和北洞停了工,直到初唐才接续完成。宾阳中洞是马蹄形平面,穹窿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正壁是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造像三世佛题材,地面是莲花宝池。所谓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是现在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主管中央婆娑世界,有两位胁侍,一是“大智”文殊菩萨,一是“大行”普贤菩萨,三者号称“华严三圣”。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19岁(一说29岁)出家修行,经过16年(一说6年),悟道成佛。过去佛指的是燃灯佛,曾预言释迦牟尼未来将成佛,也是释迦牟尼的师傅。未来佛是指弥勒佛,以超世间的忍辱大行于世。宾阳北洞完工于唐高宗时期,主尊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南侧有“龙头”柱础,这却又是北魏的作品。宾阳南洞的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祁冥福而造,主佛是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    令人惊喜的是,宾阳南洞窟门外,还有褚遂良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是目前国内所见的所见的唐楷书法之最大碑,更是初唐楷书之精品。因为此碑实为摩崖刻字,书写环境不那么悠游自在,因此,气势铺展,字形硕大,雄浑秀逸兼而有之,是典型的摩崖书风。    一路流连,先后浏览了敬善寺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双窟、清明寺、惠简洞、老龙洞、莲花洞、普泰洞、赵客师洞、破洞、魏字洞、唐字洞等等洞窟,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石窟长卷中。    其中,摩崖三佛龛是半成品,有七尊佛像,三身坐佛、四身立佛,开凿于唐武周时期,系三世佛题材。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是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当时的武则天利用这一点制造舆论,登基后自称“慈氏”(弥勒的意译),以此推动弥勒信仰的风行。但是,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停了工。现在,这组半成品造像为后世了解开凿程序等提供了宝物资料。    万佛洞更是令人叫绝,洞内两侧雕有一万五千尊小佛,从底到顶,排列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远观竟如一个个经书汉字般大小,走近一看,才发现是拇指大的佛像。洞顶有一朵精美正面莲花,环绕其一周有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内正壁主佛是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上,背后是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着一位菩萨,或坐或侧,顾盼生辉。52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外洞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其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曲线,显得优美端庄。石头本是坚硬冰冷之物,却被石窟匠人雕刻得温柔娇媚、流畅婉转,真是巧夺天工。据说,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石窟时,被这尊造型优美的菩萨所吸引,站立像前良久,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其表演中。    一路走走看看,蹭导游,听讲解,一面对精湛的石刻艺术惊叹不已,一面为佛教的博大精深深感震撼。终于,我们登上数百级台阶,瞻仰了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群雕,我们购买的门票上就是它的摄影。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了脂粉钱两万贯,于上元二年(675年)建成。此窟长宽各三十多米,气势恢宏,体量甚大,共有九尊大佛。主尊卢舍那佛高近18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仪表堂堂,丰颐秀目,笑容慈祥。据佛经说,卢舍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宛若一位睿智而祥和的中年妇女,头微俯,嘴微翘,亲切和善,仿佛拥有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包容力,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卢舍那佛之下仰头观瞻,仿佛沐浴在其神圣的目光之下、无边的佛法之中,一切都祥和起来。卢舍那佛像两边分别有二弟子、二胁侍、二天王、二力士。二弟子中,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胁侍则盛装艳服,端庄矜持。二天王手托宝塔,魁梧刚劲。二力士勇猛威武雄壮。卢舍那佛像脚下,数百盆牡丹花簇拥在一起,数朵鲜红、粉红的绢制牡丹点缀其中,流翠吐芳。众多游客留影拍照、仰头观望,在这偌大的石窟怀抱中流连忘返。    一路下行,我们先后观看了火烧洞、古阳洞、药方洞,然后就到了伊河边的一座石桥上,这桥叫漫水桥。过了桥就是东山石窟。东山石窟规模较小,掩映在山上翠竹茂林之中。此时烈日西照,东山一侧连青石板都发烫。我们已经走得腿脚疲累,汗流浃背,于是不再上山。东山石窟,算是错过了。    前方不远就是香山寺和白园。白园即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与香山寺,渊源颇深。他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写《修香山寺记》,开篇第一句即是“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对香山寺极度推崇;他还自号“香山居士”。小小的香山寺声名大振,白居易厥功至伟。白居易死后,就葬于香山寺旁、龙门东山琵琶峰,也就是现在的白园。这两处,如今也归属龙门石窟景区,供游客观赏。    从东山眺望西山,掠过波光粼粼的伊河,可望见对岸数千个参差不齐的大小洞窟,其中,卢舍那佛像庞大、显眼,在阳光中格外刺眼、炫目。伊河两岸,石窟耸峙,风云变幻,岿然屹立。龙门石窟,驻守龙门,普度众生,度化世人,成为镌刻在石壁上的无边佛教。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6-9-1 15:38:21

40年前曾去过龙门石窟,印象早已模糊。跟随尘逸的笔触一路走来格外亲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门石窟,镌在石壁上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