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0-8 11:21:25
元曲有句首衬和句中衬之分,元杂剧句首衬可以多达几十个字,它们实际上的为了戏剧情节的需要,在正常的乐句前面增加一段节奏而已。在作为诗歌形式的散曲里,句首衬用得极少。这种句首衬对于新诗没有借鉴意义,
有借鉴意义的是句中衬,元杂剧的句中衬绝大部分是一个虚字,极个别有两个字,如类似于“九九[那个〕艳阳天"的唱词。在散曲里,句中衬一般只有一个虚字,与我们的新诗差不多。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0-8 11:34:02
形式法则当然尽量简单为好,但是并非最简就是最好的。简单原理还要受“极致”原理支配,也就是说,法度“简单”必须有“度”,必须不违背事实和基本原理,不能为简单而简单。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0-8 12:19:10
以后我会介绍一些句中村的实例,与新诗三字步的结构没有计么区别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0-13 19:35:20
平仄法度作了第二次修改。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0-24 17:57:04
为了进一步简化平仄法度,对于三字步的节点问题,再次修改如下:
2、两字步的步尾就是节点。
3、三字步相当于带一个衬字的两字步。总原则是轻声即为衬字。
步尾不是轻声时,第三字就是节点;唯有步尾是轻声时,衬字前推一字即为节点。接连两个轻声时,取意义更实在的为节点。如“桌子上”里,“子”和“上”都是轻声,方位词”上“的意义更实在,取”上“为节点。
常见虚字如下:
1.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如“走吧”“是吗”“说啊”“好了”;
2.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等读轻声,如“我的”“轻轻地”“唱得好”“同学们”“去过”;
3.名词后缀“头、儿、子”等读轻声,如“甜头”“这儿”“桌子”;
4.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
5.单音节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如“回来”“出去”“走出来”“跑进去”。
6.名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读轻声,如“天上”“乡下”“屋里”;
7.量词,如“那个、那次、那盘”等读轻声;
8.代词“我、你、他”放在动词后面做宾语,如“找你”“请他”“叫我”。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9 14:10:42
通过近阶段的试用和讨论,《律式音节诗的平仄法度简说〔试用稿〕》作了第三次修改,特告。
柳渡
发表于 2016-12-21 09:10:26
“结构助词“地、的、得”在上声之前为平声,非上声之前为仄声。”
——您以前说的是“之后”啊。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21 09:14:37
聿归 发表于 2016-12-21 09:10
“结构助词“地、的、得”在上声之前为平声,非上声之前为仄声。”
——您以前说的是“之后”啊。
写错了,要改过来。谢谢。
孙逐明
发表于 2017-3-31 16:30:24
按,以下法则作了第四次修改:
〔二〕律句的基本法度和衬字的判别
原则上,一字步不考虑平仄,而两字步和三字步的只看“节点”的平仄;我们只要判别准“节点”,就可以轻松地判别律拗。
1、两字步的步尾就是节点。
2、三字步相当于带一个衬字的两字步。总原则是轻声即为衬字。
步尾不是轻声时,第三字就是节点;唯有步尾是轻声时,衬字前推一字即为节点。接连两个轻声时,取意义更实在的为节点。如“桌子上”里,“子”和“上”都是轻声,方位词”上“的意义更实在,取”上“为节点。
常见轻声字可参见附录。
3、节点平仄交替即为律句,节点同平同仄即为拗句。
4、句中上声大都变调为低降调21,为仄声;句尾的上声可以读出完整的低降升调214,因此是个两可的声调:
①节点平上相连为律句,句尾上声视为仄声,如:
八仙|过海|=律句
△平|△上|=△平|△仄|
②节点仄上相连同样视为律句,句尾上声视为平声,如:
皆大|欢喜|=律句
△仄|△上|=△仄|△平|
柳渡
发表于 2017-4-1 11:36:14
增加一处变通,难度就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