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 发表于 2016-11-1 21:28:13

本帖最后由 齐云 于 2016-11-3 08:08 编辑

既然聿归兄这么说,肯定“裳"是后鼻音了,以为对“裳"很有把握,无须再查了,结果还是弄错了。改成“衫",这个字真的有把握,前不久才查过。感谢聿归兄的精读,给我找出一个明显错误。
“却持”割断词义强制断行,并非因为押韵的需要,首先是因为我受英诗影响,对新诗强制断行并不反感,只要断得有理,其次因为不强制断行,这一节会形成开放句式,一、三行三个音步,二、四行五个音步,相差两个音步的开放句式强烈暗示快乐、开朗的情绪。在不能忍受断行和不能忍受开放句式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强制断行,意味作者强要求读者朗读时这里停顿,至于读者停不停顿,管不了了。
断行,牵涉格律体新诗的一些写作技巧,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待出差回去后贴上共酌。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1-2 13:05:14

  一边,虽然落后,却是
  养育吾人的父母之邦,
  一边,虽然先进,却持
  刀剑剖开了我的胸膛。

  一三行是西诗惯用的“断行”手法,当然必须停顿,一方面是格律和押韵的需要,可以突出节奏和韵式之美;另一方面,诗有诗家语,文似看山不喜平,断行用得好,往往有诗意一波三折、抑扬顿挫之妙。以这几句诗为例,断行停顿很可能会促使读者如此思索:

  一边,虽然落后,却是——“却是什么?”
  养育吾人的父母之邦——“噢,原来是养育吾人的父母之邦!”
  一边,虽然先进,却持——“却持什么?”
  刀剑剖开了我的胸膛——“唉,原来是持刀枪,剖开了我的胸膛!”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1-3 07:21:21

其实我国古典诗歌里也有断行,例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峰火杨州路。

柳渡 发表于 2016-11-3 10:34:51

本帖最后由 聿归 于 2016-11-3 11:25 编辑

      看了二位师友的解读,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跨行有了一些认识。      汉语旧诗的确有些简单的跨行,一般都是按阅读习惯可以停顿处。比如孙先生所举一例,如果不分行,则是九言诗句“望中|犹记||峰火|杨州路”,这个停顿就相当于诗逗。      欧化诗则是在阅读习惯不能停顿处也可以分行,甚至分段。如冯至的一首十四行:

       你的姓名,常常排列在
  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
  什么两样,但是你却永久
  暗自保持住自己的光彩;
       我们只在黎明和黄昏
  认识了你是长庚,是启明,
  到夜半你和一般的星星
  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
       赖你宁静的启示才得到从
  正当的死生。如今你死了,
  我们深深感到,你已不能
       参加人类的将来的工作——
  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复活,
  歪扭的事能够重新调整。

      如此分行分段好像纯粹是为了格律形式,有些机械,于诗意表达似乎没什么益处,甚至有些支离破碎。      个人认为还是我们旧诗的跨行做法更好,更能让大众接受。西洋诗的跨行法,若能做到像齐云诗友这篇作品这样有所妙处,当然也可以合理借鉴。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圆明园,请不要哭泣(律式音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