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2094|回复: 14

《“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的反思》

[复制链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7
发表于 2016-11-29 10: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的反思》


  “实事求是”应当是做学问的首要原则,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信条。对读者负责,知错必改,对读者负责,应当是作者应尽的义务。
  2002年,我根据1984年的旧文《新诗音乐性新探——节奏旋律、声韵格律之研究〔纲要〕》[1]一文改写为《青涩的新诗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2],在网上广为发布,我也因此而与《古风论坛》〔后迁址改名为《古典新诗苑》〕的齐云合作,共同推广我的新诗格律化理论。2005年,我结识了万龙生先生,因格律主张相同,便引荐他来《古典新诗苑》当版主,共同推广新诗格律化主张。相互交流中,发现我俩的格律观大同小异,可谓殊途同归。我俩对于诗歌格律的体裁都采用了三分法,我根据音乐节奏的“重复”和“变化”的发展规律分为“重复型节奏”、“变化重复型节奏”和“变化型节奏”;节奏单元名称则采用音乐术语“节奏型”;他根据诗行的外形分为“整齐式”、“对称式”和“综合式”,节奏单元名称则采用何房子的“基准诗节”。这两种三分法也大同小异:1、我的“重复型节奏”就是他的“整齐式”,即齐言诗;2、我的“变化型节奏”包含了他的“对称式”和“复合式”,还包括近期我所研究的“红线式节奏”;3、我的“节奏型”即他的“基准诗节”。唯我的“变化型”是他所没有的体式,是指类似于宋词里面的那些重复较少而变化较多的诗体,。
  通过交流,我接受了万先生的建议,把“变化重复型”拆分为“对称式”和“综合式”,舍弃了“变化型”。他也接受了我的建议:第一、“整齐式”也是以一句为基准节奏的对称式,而他的“对称式”不过是用参差不齐的“诗节”为基准节奏而已,因此分别命名为“整齐对称式”、“参差对称式”和“综合对称式”〔后改为“复合对称式”〕为佳;第二、对称原理是统摄诗歌格律的基本原理。他也接受了我的建议。两人统一了新三分法的命名和基本法则。略有分歧之处是他主张节奏严格地对称,我则主张在严格对称的同时,允许“对称与对称破缺巧妙的结合”〔当初我之所以把复合式并入参差式,原因在此〕。我后来根据《青涩的新诗时代》改写的《汉语诗歌格律概论》就采用了新的三分法。
  近些年受许霆教授“意顿论”的启发,已经发觉自己用音步对称论来解释整齐式的节奏,是个错误的理论;通过研究,汉语诗歌的节奏律根本不是音步体系而是音顿体系,先后写了《论音顿体系的汉语诗歌节奏》[3]和《汉语音节诗概论》[4],用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随着进一步研究,我发现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参差式”和“复合对称式”还存在更严重的弊病,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一、参差式的“近对称”与“远对称”

  《汉语新诗格律概论》解释说:“以几个长短句的集合作为节奏型〔反复克隆〕的诗体,可以称为参差对称式。”我在《“对称说”对诗歌格律的统摄作用》一文里作了更具体的解释:“对于参差对称式,最有代表意义的是青年诗人何房子所创造的概念:基准诗节。所谓基准诗节,就是一首参差对称式格律体新诗中,其他诗节在节式、韵式上都必须‘亦步亦趋’的复制、‘克隆’的诗节。它通常是诗的第一节,是诗人灵感的产物,是诗人情绪律动的记录。显而易见,上述理论全部都是对称理论的产物。首先,整齐式也好,参差式也好,复合式也好,无一不属于对称形式,它们严格的名称应当是‘整齐对称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整齐式就是以一个诗行为对称单元〔在音乐理论中被称为‘节奏型’即‘节奏模型’〕的对称形式,参差式是以几个长短句的集合为对称单元的对称形式,而复合式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对称形式的复合组合形式。其次,所谓‘基准诗节’也就是对称形式的对称单元,‘克隆’不过是达成对称的手法之一而已。”[5]
  从上面的解说可知,参差式主要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以两三个长短句〔两句为主〕为“基准节奏”反复克隆,属于“近距离对称”〔可简称“近对称”〕的形式。“基准节奏”为两句时,大都在诗节内部形成对称,以丁鲁的《苦夏》的一个诗节为例:

  灵魂坐在空旷的书斋,
  寂静像大獒狂叫。  〔基准节奏〕 
  两耳挂在蝉鸣的树梢,
  烦恼在吱吱喧闹。    〔原样重复〕

  基准诗节为三句时,有可能是诗节内部对称〔六行体〕,也可能是诗节之间的对称〔三行体〕,以如冷月的《深居》前两节为例:

  把自我收藏起来,  
  藏于山林,     
  一花一叶。  〔基准节奏〕

  把心事收藏起来,  
  藏于云天,     
  不可触摸。      〔原样重复〕  

  第二类,以四句以上的长短句“诗节”为“基准节奏”反复克隆,属于“远距离对称”〔可简称“远对称”〕形式。“基准节奏”通常是一个诗节,如王端城的《迟到》:   

  我失约了,亲爱的  
  我错过了晴朗的春季
  那时我流浪在冷漠荒原
  春光已把我无情地抛弃
    ——你呢,你是紫色的蔷薇
   正对着春风摇曳
   叹息      〔以上一节七句为“基准节奏”〕  

  我失约了,亲爱的  
  我错过了火热的夏季
  那时我踟躇在崎岖小径
  往每个路口无望地寻觅
    ——你呢,你是盛开的荷花
   正从淤泥中崛起
   挺立            〔原样重复〕   
  〔原诗四段,均准此〕

  还有两个诗节为基准节奏的,如沈用大的《物种四咏》的前三咏:

  鱼  
  我们曾与人类的祖先
  在一起嬉戏游玩
  由是感到
  这是一群不好惹的伙伴
  所以当他们进化而去
  我们仍守住水域
  不想上岸

  ——孰料时至今日
  再深的水中
  也难平安  〔以上两节十一句为“基准节奏”〕

  鸟
  自从人类来到了岸上
  大地就一片张皇
  我们看到
  这是一群惹不起的伴当
  所以拼命挣扎扑腾
  长出来一对翅膀
  用于逃亡

  ——孰料时至今日
  再高的空中
  也有罗网      〔原样重复,第三咏准此〕

  以上三个诗例,都引自万龙生主编的格律体新诗精品《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6],此书对于东方诗风的格律理论应有示范作用。  
  根据我长期朗读参差式诗体的听觉经验,发现基准节奏包含的长短句越少,“听觉”的基准节奏重复式节奏感越强,随着基准节奏句数的增多,节奏感逐步削弱乃至完全丧失。一般而言,基准节奏两句时节奏感最强,三句较强,四句已经偏弱,五句以上就很难有“听觉”节奏感了。大家不参看诗稿,聆听上面的《苦夏》、《迟到》和《物种四咏》,应当有相同的感受。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很简单:节奏美是听觉艺术,“节奏重复之美”的感知是离不开记忆的,基准节奏句数太多,听到后面时“耳朵”已经根本记不住前面的节奏了,又怎么可能欣赏到“节奏重复”之美呢?这与韵式的疏密是一个道理:两句一韵韵律感最强,三句一韵还差强人意,四句以上一韵就很难感觉到还在押韵了。弗雷德里克.戈达德.塔克曼写过一首十四行诗,其中有一个韵脚相隔了六行,奈尔森.米勒批评这首诗说:“人们不禁要问,像‘sod’/‘God’韵,相隔了6行,还能算押着吗?读者的耳朵真能跨这么长的间隔后还分辨得出这个韵吗?”[7]相隔多句之后,人们的耳朵连一个韵脚都记不住,怎么可能记住多个杂乱诗行的节奏?〔按:远对称不可能有听觉音乐美的充足理由还有很多,请参看《古今中外诗歌格律发展史的启示 ——兼论新诗格律的发展方向》一文的有关论述〕。
  由此可证,只有那些在人的鲜明记忆范围内的、由两三个长短句组成的基准节奏,形成近对称的参差式才有可能产生节奏美;基准节奏句数太多的远对称,其诗节诗节之间的对称,不过是视觉中的建筑美而已,听觉的节奏美已经根本不存在了。这一规律,当然也会适合复合对称式。在实际创作中,尽管基准节奏诗节太长的作品比率并不大,但作为格律体的基本法度,如果不制定杜绝这种错误的节奏形态的法则,必定是不严谨不科学的理论。
  我在《宋词长短句节奏初探》[8]和《东西方格律诗体对称模式之比较》[9]里归纳的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格律体诗歌里的“对称五范式”〔一贯对称式、交叉对称式、随转对称式。包孕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既是参差式里节奏美最强普适性最高的基本规律,又是能够有效杜绝远对称节奏模式的最佳法则。。

  二、审美疲劳的“一唱三叹”

  在《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的多段体参差式作品里,有一个显著的特征,绝大部分都采用了亦步亦趋地模仿第一段的句型的诗体,有的是各个段落直接采用一唱三叹式的“重言复唱”,每一段开头都是“如果……//如果……//如果……”、“祖国啊……//祖国啊……//祖国啊……”之类;有的是变相的重言复唱,每段开头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霞光……//雨点……//云雾……”之类;后面的句型则亦步亦趋模仿第一段。可统称之为“一唱三叹”式作品。
  以按体式编辑的《2006年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10]为例,共有参差式作品59首,一唱三叹式44首,还有4首“倒影对称式”是反相重言复唱式变体,二者加起来48首,占总数的81%。
  那种只重复节奏而不重复句型的宋词式的参差式11首,仅占19%,它们全都是“对称五范式”作品,具体的对称模式如下:万龙生《乡谈》为双交式;王世忠《无题一》为“aab aab”式的三交式,《无题二》为双交式;李长空《叶的自白》是双交式;余小曲《某娱乐场所》为“abb abb”式的三交式;宋煜姝《寻》是双交式,《十年》是“aab aab”式的三交式;《早春二月》是以四言诗为主的红线对称式“aaab aaab……”;孙则鸣《等待》是包孕对称式。
  写格律体的佼佼者王端城的格律体专集《梦弦集》[11]最有典型意义。此书收录了参差式43首,一唱三叹式35首,加上倒影对称式2首共37首,也占总数的86%,6首非一唱三叹式全部是对称五范式:《秭归与香溪》基本上是双交对称+包韵对称,《鱼城烟雨》是随转对称式;《晨雾进行曲》是红线对称式,共四段,每一段四行9言诗,在第三五行中间插入了一句“谁呀谁呀”,实际上是一贯对称式齐言诗的变体;《我的回忆录》是六首组诗,全部是三字尾的五言诗破为两行的双交对称式。唯有《三月有一片油菜花》有点例外,共三段,中间一段是双交对称式,首尾两段没有遵守对称五范式,但这两段却是倒影对称式。
  《梦弦集》收录了齐言诗95首,一唱三叹式28首,只占总数29%,非一唱三叹式67首,占总数71%之多。  
  本来,重言复唱是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手段,它不仅可以起到回环往复、渲染烘托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强化感情、深化主旨的作用。运用得好,的确能够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例如余光中重言复唱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但是,如果一本参差式的作品集里,大部分作品都是“一唱三叹”,必定产生审美疲劳,读多了势必令人生厌。此外,一唱三叹只适合抒情,很难叙事和说理,更做不到抒情叙事说理熔为一炉,这就导致题材的极端狭窄。
  我国经典长短句格律体宋词里,就极少运用一唱三叹的形式。以龙榆生编写的《唐宋名家词选》为例,全书七百零八首词,采用一唱三叹的作品仅有两首,不到千分之三。一首是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还有一首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前点滴到天明。”这两首词当然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如果所有词集全都是这种题材极端狭窄的一唱三叹式的作品,宋词体裁还会存在吗?
  为什么一唱三叹式比例在整齐式里如此小,而参差式的里却如此之大?为什么非重言复唱的参差式,都会遵守对称五范式?
  首先,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对于句式的长短以及长短句的搭配是有选择的,有的需要短句,有的需要长句,有的需要先短后长,有的却要先长后短,有的需要短长短,有却需要长短长……这在自由诗里好办,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在格律体里就得根据格律对长短句的选择进行调整,这在齐言诗里容易做到,在长短句里就很难。例如一个长句“今天大家都来开会”,要写成齐言诗还好办,调整成“今天大家/都来开会”还差强人意;古典齐言诗就经常这么作,如“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西诗谓之“移行”。在长短句里就比较困难了;可以调整为先短后长:“今天/大家都来开会”或“大家/今天都来开会”,却不容易调整为先长后短,“今天大家都来/开会”是很别扭的,而且对原意有很大的扭曲。其次,不同的诗情对于节奏型也有选择性,阳刚的诗情宜用气势开张的“开放型”或“凹型”节奏,阴柔的情绪则宜用气势收敛的“收缩型”或“凸型”节奏,这两大类节奏型的长短句搭配正好相反。基于上述两重原因,在长短句的宋词元曲里,两阙对称的词牌是很少的,对称式三段体则根本没有,元曲的多段体是“套曲”,诗节之间的节奏差异就更大了。咱们的以诗节为基准节奏参差体,至少得有两段,包括三段体,都只可能采用同一种节奏型,各段的长短句搭配千篇一律,就很难适应“完整意思”以及“诗意转换”对长短句搭配的选择,唯有重言复唱的诗体最适合这种僵死的格局,这就造成了一唱三叹式参差体的泛滥。其实我很早就发觉了参差体的这一不足,曾经多次撰文呼吁要尽量改变一唱三叹的单一风格,多写宋词式的作品;早在2005年的《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和《2006年格律体新诗选》的评点中,只要发现一首宋词式的长短句,我就击节赞叹,并鼓励大家效法。可我的呼吁毫无成效,一十一年过去了,大家依然故我,包括我自己写的参差体也是一唱三叹。现在终于明白,原来这是参差式不可解决的痼疾。
  而节内对称的“对称五范式”根本不需要考虑相邻段落的节奏,每一段都可以根据语意的表达以及诗意的转换而随意选择合适的长短句组合形式,齐云的一首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的长诗《圆明园,请不要哭泣(律式音节诗)》共一十八段,每段四行,由于灵活采用了对称五范式,既不是参差式,又不复合式,不但声律铿锵,节奏鲜明,而且彻底摆脱了长短句一唱三叹的僵死模式。这首长短句长诗,可能是格律体新诗发展史上从所未有过的崭新形式。可以认为,“对称五范式”是摆脱重言复唱钳制的最佳模式。
  综上所述,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只能限制在基准节奏很短的作品之中才可能产生节奏美。更大的弊病是它无法摆脱“重言复唱”修辞手法的约束,不但艺术风格千篇一律,而且题材极端狭窄。添加限制条件后的参差式和复合式当然也可以写,但它只能成为特别适合写作一唱三叹式的诗体之一,决不能把它们当成长短句格律体的唯一体式。重新借鉴古今中外的格律体式的基本规律,探索成熟的完备的长短句杂言的新诗格律体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注释:
[1]孙则鸣:《新诗音乐性新探——节奏旋律、声韵格律之研究〔旧稿〕》影印件。见《东方诗风》旧论坛 http://df.xlkf.cn/old/viewthread.php?tid=44676&extra=page%3D1
[2]孙则鸣:《青涩的新诗时代》,见《东方诗风》旧论坛 http://df.xlkf.cn/old/viewthread.php?tid=11751
[3]孙则鸣:《论音顿体系的汉语诗歌节奏》,原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1):22-28
[4]孙则鸣:《汉语音节诗概论》见:http://df.xlkf.cn/forum-46-1.html
[5]孙则鸣:《汉语诗歌格律概论》,载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的《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
[6]万龙生主编:《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7]《十四行诗的基本形式-转自译言》https://www.douban.com/note/193588797/
[8][9]孙则鸣:《宋词长短句节奏初探》、《东西方格律诗体对称模式之比较》http://df.xlkf.cn/forum-46-1.html
[10]万龙生 孙则鸣 齐云主编:《2006年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端城:《梦弦集》世界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03

回帖

1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6
QQ
发表于 2016-11-29 11: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云 发表于 2016-11-29 11:32
基准诗节在短诗节中是起作用的,但不限定它的作用范围,其实就是将它无限扩展了,就是从真理迈向谬误了。逐 ...

齐云兄的“普帝”诗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分行,可以大大地收缩,因此证明不出问题。当然,您非得这样分行,这是你的自由。:lol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03

回帖

1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6
QQ
发表于 2016-11-29 12: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曲 于 2016-11-29 12:06 编辑

孙老师是连什么都难以符合您胃口了:lol当然,完善参差对称诗是必须的:victory:
挑毛病谁都会,我看,不如少写长篇大论,多写写几首让人信服的诗来证明您的诗会成为万人迷,这样估计没有人反对的。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12: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实际上是对自己2002年在网上发布《青涩的新诗时代》“变化重复型”中的部分格律理论的自我反省。
  《青涩的新诗时代》的原文,在旧论坛里有,可参见:
  [1]孙则鸣:《新诗音乐性新探——节奏旋律、声韵格律之研究〔旧稿〕》影印件。见《东方诗风》旧论坛 http://df.xlkf.cn/old/viewthread.php?tid=44676&extra=page%3D1
  [2]孙则鸣:《青涩的新诗时代》,见《东方诗风》旧论坛 http://df.xlkf.cn/old/viewthread.php?tid=11751



  先把原文转帖在此,请注意我标红的论述。
  《青涩的新诗时代“三分法”原稿》

  第一节  节奏重复型

  “一些以一种情绪贯穿到底的歌曲,常常是抓住一种基本节奏不断地重复它(在音调上需要不断第更新),并通过多次重复而形成特点。”〔苏夏《歌曲写作》第60页〕
  传统中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豆腐干体,就属于此类诗体。这类节奏特点有点类似修辞中的排比,我们不妨称之为排比型节奏。
  排比型节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吟咏句式型,包括三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一是朗诵句式型,包括四言诗和六言诗。
  一般来说,吟咏句式型的音步奇偶音节相参,以单音节收束,节奏流畅多姿;朗诵句式型的音步全为双音节,节奏稳健沉着。如果要作较细的分析的话,一般来说,三言诗节奏圆迅流利,比较适宜表现轻灵活泼、紧迫迅疾之类的情绪;四言诗节奏平稳严整,干脆果决,比较适宜表现沉重悲伧、雄壮苍劲、端庄肃穆之类的情怀;五言诗节奏轻捷流畅而刚劲有力,比较适合表现轻松活泼、挺拔凌厉之类的情思;六言诗节奏寓流利稳健之中,较适宜雄浑流畅或亦庄亦谐之类的情致;七言诗是传统豆腐干体中容量最大的诗体,其节奏流畅而宽舒,旋律感最强,能表现比复杂的感情。
  在新诗形式里,传统四五六七言与现代口语差距较大,所以现代新诗直接套用传统句式者较少,而且也不太成功。
  倒是加衬字的四六言,特别是六言诗,在新诗中十分常见。严格地讲,它们应当分别称为:两步朗诵体、三步朗诵体。试各举一例:

  两步朗诵体:
  《石头》老乃
  可以|被践踏 
  可以|被埋葬 
  即使|碎了 
  也棱角|分明
  三步朗诵体:

  顾城的三步吟诵体写得最多,如《正午》、《风车》《小树》、《早发的种子》、《诗情》、《港口写生》、《南国之秋之二》、《田埂》都是。现试举一例:
  《风车》顾城

  小路|停止|爬动, 
  郊野|凄凄|凉凉。 
  一个|小纸|风车, 
  丢在|发白的|草上。

  风翅|仍在|旋转, 
  变幻着|彩色的|希望。 
  它被|微风|欺骗, 
  徒劳地|追赶|夕阳……

  度过|空白的|严冬, 
  又是|早春|时光。 
  万物从|冰雪中|萌生, 
  恢复了|记忆|理想。

  这时|虔诚的|风车, 
  只剩|骨骸|飘荡。 
  候鸟|疾速|飞过, 
  谁也不|对它|张望。

  古典诗歌重复型节奏到七言诗止步了,接下去应当是八言诗了。新诗中果然出现了带衬字的八言诗,即四步朗诵体,前面所举的闻一多的《口供》即是一例。闻一多过分强调“建筑美”,把重复型节奏诗体禁锢在“豆腐干”的桎锢中。其实只需要求各行音步一致便可,不一定需要字数机械相等的。这种灵活的四步朗诵体诗体在现代新诗中十分常见。例如:
  《敬酒》食指

  目光|充满|希望和|恳求 
  心似|琼浆|纯净|透明 
  爱好|美酒|芬芳|醇厚
  你用|眼睛|向我|敬酒 

  像一束|阳光|照亮|心头 
  像一股|清泉|流入|心田 
  爱像|果实|,喜获|丰收
  我们|互相|用眼睛|敬酒 
  在那|婚礼|酒宴的|时候 

  喧闹中|像听见|亲密的|耳语 
  “终生|相爱|,永不|分开”
  愿我们|这生中|常常|举杯 
  让我们|用眼睛|频频|敬酒 
  愿青春|像黎明|无限|美好   
  让晚年|像黄昏|辉煌|锦绣

  《幼芽》顾城

  寒风|推送着|混浊的|波澜, 
  波澜|拥向|歪斜的|石岸。 
  石缝中|有一株|淡绿的|幼芽, 
  顽强地|展开了|小小的|叶瓣。

  《童年的河滨》顾城

  我们|常飘向|童年的|河滨 
  锥形的|大沙堆|代替了|光明 
  石块|迸裂后|没有被|腐蚀 
  淡淡的|起伏中|闪动|黄金

  是孩子|就可以|跳着|走路 
  把塑|料鞋|一下|丢进|草丛 
  铁塔|锈蚀得|凸凸|凹凹 
  比|炸鱼的|脆壳|还要|诱人

  那|陈旧的|遗憾|会纷纷|坠落 
  孩子们|还是要|向上|攀登 
  在斜线|和直线|消失的|顶端 
  乔木|并没有|让出|天空

  高处的|娃娃|在捕捉|光斑 
  “真美呀”|渔夫|忽然|叹息|一声 
  他是我|,也是你|,都是|真的 
  他在那|代表着|真实的|我们

  大自然|宏伟得|像一座|教堂 
  深深的|墨绿色|是最|浓的|宁静 
  在蝉声|和蜘|蛛丝|散落|之后 
  自信的|小木板|就漂进|森林

  那|发烫的|河水|总是|拥挤 
  不知|为什么|都参观|树洞 
  那|银制的|圣诞节|竟然会|溶化 
  滑冰的|长影子|也从此|失踪

  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 
  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 
  让我们|一路上|吱吱|喳喳 
  像小鸟|那样|去热爱|生命

  五步朗诵体的诗作也很常见,例如:

  《灵魂之二》食指

  假如|深夜|是我的|满头|黑发 
  那么|月色|便是我|一脸|倦容 
  沙沙|作响的|树丛|是我的|脚步 
  晚风|便是我|漂泊|不定的|行踪

  别去|理会|白天|轻佻的|玩笑 
  不过是|一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只有这|寂寞的|晚上|唱出的|歌儿 
  才是在|揭示我|内心|深处的|伤痕

  别去|追寻|,我仅仅|只有|歌声 
  甚至|连歌声|也会|无影|无踪 
  听到|它的人|会向|后人|讲述 
  经过|人世时|,我脚步|放得|很轻

  《月的春雷》 阿细民歌石中山搜集整理

  阿细|山寨|百花|格外|艳丽, 
  因为|十月的|春风|吹遍了|边疆。
  阿细|山寨|青松|格外|苍翠, 
  因为|十月的|春雨|洒遍了|边疆。
  阿细|山寨|金竹|格外|挺拔, 
  因为|十月的|清泉|流遍了|边疆。

  上面举的例诗是音步严格相等,句型相同。如果不强求音步严格相等,只要求音步大致整齐,这种“准排比节奏型”的诗作就更多了。试举一例:
  《在精神病院》食指

  为写诗|我情愿|搜尽|枯肠4步 
  可|喧闹的|病房|怎苦思|冥想5步 
  开|粗俗的|玩笑|,妙语|如珠5步 
  提起笔|竟写|不出|一句|诗行5步
  有时|止不住|想发泄|愤怒4步 

  可那|后果|却不堪|设想……4步 
  天呵|,为何|一次又|一次地4步 
  让我在|疯人院|消磨|时光!4步
  当惊涛|骇浪|从心头|退去4步 

  心底|只剩下|空旷|与凄凉……4步 
  怕别人|看见|噙泪的|双眼4步 
  我低头|踱步|无事|一样4步

  本来音乐节奏的发展规律就是“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见重复”,排比型新诗的主体音步长度可以在“两字”和“三字”之间任意伸缩,即便是音步严格相等,也已经于重复中含有变化了,而“准排比节奏型”只不过是变化的程度放大了而已。 五步以上的诗体较少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下面这首诗共四句,有三句为九步,一句八步,节奏效果十分近似,可以说是“准九步诗”:

  《元宵》昌耀

  寂冷如|海上|花灯|堆放|通宵|达旦|独自|璀璨8步 
  时光如|淅沥|细雨|催发|芭蕉|留下|淅沥|不尽的|瞬刻9步
  回味|翠柏|生苔|燧人|作古|碧螺|冰天|映照|白雪9步 
  生的|妙谛|力透|纸背|石破|天惊|直承|众妙|之门9步

  音步的多寡,造成不同的音乐效果。总的原则是:音步少,节奏感强而旋律感弱;音步增多,节奏感减弱而旋律感增强。大家可以根据此原则仔细体会体会。


  第二节 节奏变化重复型

  排比型节奏固然有节奏特点典型鲜明、结构严谨、易记易唱、易于掌握的优点,但它不能随诗情的波澜起伏而伸缩吞吐,未免美中不足,所以从诗经时代起,杂言诗就成了汉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社会生活和语言的日趋繁复而逐渐上升为诗体的主流;从四五七言到长短句是词曲再到新诗,可以看出这个总的趋势。因而,长短句的节奏结构规律应该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富于节奏美的长短句杂言诗,应当是节奏富于变化,而全诗又有统一的节奏格局,即节奏应于变化中见重复。古体诗、宋词和元曲为新诗树立了典范。这些诗体节奏变化重复的方式十分灵活多变。我在这里颉其要旨,粗略地勾勒出其中最基本的法度。
  综观全局,它们的节奏变化重复的方式大致上有四类:
  1、以一种句式为主体贯穿首尾以保持节奏的重复,穿插其它长短句造成变化。试举几例:
  [1]七言古风
  七言古风以七言为主,稍杂其它长短句,主要是三五言,这是因为三五七言同属吟咏句,是同一种节奏的扩充或压缩。此体节奏如行云流水,伸缩自如,故又名“歌行体”。例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新诗里也有朗诵句式的“歌行体”,例如:

  《大风大浪》

  大水天来, 
  一泻万里。 
  浩浩荡荡, 
  势如卷席。 
  这长江, 
  是世界东方的奇迹; 
  江上的风,
  好像万马奔驰; 
  江中的浪, 
  恰似群峰并起; 
  这大风大浪, 
  有陆地上罕见的雄姿。 
  哦…… 
  长江虽大, 
  我们无所惧; 
  大风大浪, 
  吓不倒我们伟大的阶级。 
  “人类社会, 
  就是从大风大浪中 
  发展起来的”, 
  崭新世界, 
  就是从大风大浪中 
  昂然挺立。 
  我们, 
  我们, 
  还要在大风大浪中 
  搏斗终生, 
  战斗不息!

  这首诗以两步朗诵句为主体节奏型贯穿首尾,穿插其它以朗诵句为主的长短句式造成节奏变化,其节奏镗镗嗒嗒,浩浩荡荡,如骏马奔腾,气势雄浑。 类似的基本格局在新诗中十分常见。再举一例:
  《一代》昌耀
  追求至善 渴饮豪言, 
  月黑 
  天高 
  走向一堵 
  红墙——
  是我们 
  默契: 
  太阳风 
  晓以 
  日谕。
  在 
  逻辑宇宙的 
  理想国 
  运臂 
  畅游。
  老屋 
  拆尽。 
  游侠不闻, 
  余一古碑, 
  危峰突起。 
  皇统 
  废黜, 
  中性人 
  羡行割礼。 
  墓筑未毕, 
  石工已朽。 
  迪斯科沼泽 
  祖宗之雕鞍 
  沦为 
  沉降 
  孤岛。
  闹市咖啡座 
  未可治愈素称的 
  社交 
  恐怖症。 
  发丝 
  仍似 
  随意捏合之乌金 
  透出锻烧之韵味。 
  老去的 
  青年一代 
  缓慢 
  失踪 
  谁也 
  不必 
  察觉。

  这首诗,以“两言”为骨干贯穿全诗,杂以其它长短句〔主要是“四言”〕。诗人把许多长句割裂为“两言”和“四言”,主要是为了构成这种冲击波似的节奏型,极其富于音乐美感。
  [2]起承转合体:
  这是四句一段体,在第三句上改变节奏与前后形成对比。如词牌《卜算子》、《渔歌子》、《醉太平》、《巫山一段云》;曲牌《醉高歌》、《快乐三》等。以《卜算子》为例:

  《咏梅·卜算子》陆游

  驿外断桥边,起 
  寂寞开无主。承 
  已是黄昏独自愁,转 
  更着风和雨。合

  无意苦争春,起 
  一任群芳妒。承 
  零落成泥碾作尘,转 
  中有香如故。合

  起承转合体是四句头歌曲里节奏发展最常用的手法,新诗中也常有此格局。如:

  《晨光星》梅绍静

  天光多么明亮,起 
  晨光仍然清凉。承 
  快点儿出来吧,太阳!
  转 照我一身金黄。合

  双脚踩过黑夜,起 
  心儿望着东方。承 
  快点儿出来吧,太阳!转 
  显出美好力量。合

  《看星》白凌

  眼睛在夜空放风筝起 
  电流是一条无形的线索承 
  切断转 
  星子便闪闪跌落山谷合

  上面的例子是以“句”为单位,下面的例诗则以“韵”为单位起承转合:

  《鹧鸪天》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起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承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转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合

  按:词牌鹧鸪天是从律绝体变化而成,律绝体受古典韵式“对偶原则”的制约(注),规定两句一韵,称之为一联,首联第一句的韵脚被看成是“暗韵”。这首词的韵式就是根据此原则分析的。
  再如:
  《少年游》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起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承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转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合

  新诗中也有此格局:
  《泡影》顾城
  两个|自由的|水泡,3步 
  从梦海|深处|升起……3步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3步 
  在|微风中|散去。3步承
  我像|孩子|一样,3步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4步转
  徒劳地|要把|泡影,3步 
  带回|现实的|陆地。3步合

  [3]诗句句式整齐,通过韵脚的疏密造成节奏感的变化。如词牌《三字令》:

  《三字令》欧阳炯

  春慾尽,日迟迟, 
  牡丹时。 
  罗幌卷,翠帘垂。 
  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 
  负佳期。 
  香烟落,枕函欹。 
  日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在顿数整齐或大致整齐的新诗里,诗人往往或经意或不经意安排了疏密不等的韵脚,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种节奏变化的效果。大家可以参见前面的例诗。
  下面这首新诗,则显然是诗人刻意安排疏密韵脚的范例:
  《找寻》顾城

  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 
  找寻春天,找寻新叶,找寻花丛。
  当天大亮,冷雾散尽, 
  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

  [4]各句参差不齐,而每韵〔在西洋诗里写作一行〕的顿数整齐或大致整齐。此类词牌甚多,现举一例: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各行顿数大致整齐”一直是五四以来新诗格律化的最主要的理论主张。只是词牌里这类词牌,不仅仅安排各“行”大致整齐的顿数,还注重“句”与“句”之间的节奏重复变化,这种特点是值得新诗借鉴的。

  [5]以一组长短句为基本节奏型,多次重复或略有变化地重复。这类诗体有词牌《小梅花》、《渔歌子》、《阮郎归》、《独倚楼》、《一剪梅》、《减字木兰花》、《调笑令》、《更漏子》等,唐诗的古风里也有此格局。
  长短句的组合节奏主要有如下几类:
  ①先短后长,构成气势开展的“开放型节奏”,适宜表现豪放的诗情,如:
  《小梅花》贺铸
  思前别, 
  记时节, 
  美人颜色如花发。[以上三句为基本节奏型] 

  美人归, 
  天一涯, 
  娟娟姮娥三五满还亏。 

  翠眉蝉鬓生离诀, 
  遥望青楼心欲绝。 〔加按:这首词根据诗酒兄的三分法,属于复合对称式,这一段就是整齐式,我把它视为参差对称式的一种对称破缺,故不另设体式〕

  梦中寻, 
  卧巫云, 
  觉来泪珠滴向湘水深。

  愁无己, 
  奏绿绮, 
  历历高山与流水。 
  妙通神, 
  绝知音, 
  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 

  相思无计堪相比, 
  珠箔雕阑几千里。 

  漏将分, 
  月窗明, 
  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

  新诗中采用这种格局的不乏其人、不乏其例。运用得最出色的要数郭小川,其格局之开张,章法之灵活而不离其宗,可谓出神入化。试举一例:

  声声咽哟, 
  声声紧, 
  风沙好像还在怨恨西行人; 
  重重山哟, 
  重重云, 
  阳关好像有意不开门。 

  莫提起呀——
  周穆王,汉使臣…… 
  他们怎么是边风寨曲的真知音! 
  莫提起呀—— 
  唐诗人,清配军…… 
  他们岂肯与天涯海角共一心!

  风沙啊风沙, 
  你看我们是哪个阶级、谁掌帅印? 
  阳关啊阳关, 
  只望你不要颠倒了古今! 
  你看此时是哪个朝代、谁掌乾坤? …… 
  ——郭小川《西去阳关》

  郭小川还把这种格局运用到典型的朗诵句型里,如:

  血迹早已风干,尸骸早已入土; 
  这沉重的教训却依然使人铭记肺腑; 
  人间早已更换,旧垒早已拆除, 
  这平静的山坡却依然令人惊心怵目。 ——郭小川《墓志铭》

  按:原诗共十七段,其中九段同此格局,其余有所变化。
  下面是重复变化更灵活的开放型节奏:
  《眨眼》顾城  
  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我坚信, 
  我目不转睛。

  彩虹, 
  在喷泉中游动, 
  温柔地顾盼行人,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团蛇影。

  时钟, 
  在教堂里栖息, 
  沉静地嗑着时辰,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口深井。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为了坚信, 
  我双目圆睁。

  ②先长后短,构成“收缩型节奏”,适宜表现委婉的情绪,词牌《一剪梅》、《江城子》、《荷叶杯》等即是。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以上三句为基本节奏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江城子》基本是此格局,不过中间稍有变化:
  《江城子》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以上三句为基本节奏型〕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重复节奏,但改变韵式〕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下面举两首新诗例子:

  《滞》老乃

  季节被风声击碎 
  使劲抽搐
  已开和未开的花 
  神情痴呆

  阳光被时针戳破 
  铁青着脸
  落日倒悬于绞架 
  目光悲哀

  我静静地坐了两个小时 
  然后犹豫着推开门 
  出去散步

  鞋底生硬地敲打路面 
  一张看不清的脸 
  四处徘徊

  想象中柔软的东西 
  扶着月光 
  一地散开

  《黑眉》
  暮鸦离别夕阳 
  振起乌黑的翅膀 
  划破长空 
  忽悠 
  忽悠 
  颤

  晚霞在天际燃烧 
  一会儿红 
  一会儿碧 
  一会儿紫 
  一会儿兰 
  渐渐地 
  渐渐地 
  暗

  忽而向东 
  忽而向西 
  忽而向北 
  忽而向南 
  寻不到归巢了吗,
  暮鸦你 
  慢慢地 
  慢慢地 
  旋

  倦鸟归来哟 
  倦鸟归来哟 
  你的家就在这里哟 
  我遥望蓝天 
  不断地 
  不断地 
  喊

  这里 
  没有鹰隼的利爪 
  没有霜雪的冰刀 
  没有猎枪的子弹 
  我的心窝 
  已经为你 
  弹开 
  进来 
  暖

  开张型节奏和收缩型节奏的节奏特点比较单一,两者结合起来还可以构成先伸后缩型和先缩后伸型节奏,它们适宜表现更曲折的感情。
  ③先伸后缩型,如词牌《长相思》、《巫山一段云》、《谒金门》、《酷相思》即是。

  《长相思·惜梅》刘克庄
  寒相催, 
  暖相催, 
  催了开时催谢时。 
  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 
  笛声吹, 
  吹了南枝吹北枝, 
  明朝成雪飞。

  下面是新诗的例子:
  《游子》老乃

  游子 
  远足于生死间的游子 
  你想家么

  那么 
  请在踏上故土的归途中 
  纵情歌唱

  ④先缩后伸型: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面的是新诗中的例子:

  《睡觉感觉》老乃
  每当我睡去 
  心中 
  总装着阳光的惋惜

  每当我醒来 
  身上 
  老沾满梦的味道

  《老花眼》 白凌

  当年纪轻似浅浅溪流 
  愈近 
  看得愈清楚

  当年龄摺叠成额上山脉 
  愈远 
  才看得愈分明

  [6]以由长短句构成的段落为节奏单位,段与段之间节奏重复或稍加变化地重复。变化的形式以改头或换尾为主。绝大部分双阙和多阙的词牌都是如此。
  试举几例双阙体词牌:

  《西江月》辛弃疾〔上下阙完全重复〕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水调歌头》苏轼〔下阙改头重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改头〕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龙吟》辛弃疾〔换尾重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换尾〕

  这种节奏发展的手法也被新诗作者沿袭了。最早的例子可能是徐志摩的诗作: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改头〕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又如食指的诗作:

  《难道爱神是……》食指

  难道爱神是焦渴的唇 
  只顾痛饮殷红的血、晶莹的泪 
  而忘却了在血泪里 
  还有两颗痛苦的心

  难道爱神是纤细的手 
  只醉心于拨弄心弦的琴 
  而忘却了在颤抖中 
  还有两颗痛苦的心

  难道爱神是无踪影的风 
  只顾追逐天堂上轻浮的云 
  而忘却了在地狱里 
  还有两颗沉重的心

  难道爱神是心舟的桨 
  无意间摇醉了月儿在湖心的印 
  而忘却了在波动中 
  还有两颗破碎的心

  食指的这首新诗,采用的是“带衬字”的吟咏句式,而语法结构又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吟咏句。特别值得大家品味。 〔待续〕

  第三节变化型节奏

  节奏的发展离不开“重复”和“变化”四个字。上面的诗体是以重复为主体,变化为辅助。宋词和元曲;里还有很大一部分节奏变化多而重复少,可称之为“变化型节奏。”
  这种变化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一段之内节奏的变化,第二类是段落之间节奏的变化。下面分别讨论。

  第一类,段落之内节奏的变化

  诗歌句式节奏特点的形成,除了句式的长短之外,再有的就是“朗诵句型”和“吟咏句型”的节奏区别了,这两种句型的转换能构成节奏的变化。
  宋词以前的诗体里,杂言诗体如“歌行体”已经有个别诗人开始将两种句型杂用在同一首诗里造成节奏的变化,不过手法比较生硬,如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难》李白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後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顔。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爲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爲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一直是流畅的吟咏句型,倒数第二段转为四言诗为主的节奏,烘染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最后一段又转回吟咏句型收尾。
  在宋词和元曲里,同一个段落里两种句型的转换就十分熟练融洽了。大致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铺垫式:
  在诗歌里,一韵就相当于乐曲里的一个乐句,其中韵脚句最为紧要。宋词常常采用同一种句型收束,以保证节奏型的前后一致性,非韵脚句配合另一种句型作为铺垫,造成重复中的变化。例如:

  《少年游》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非韵脚句为朗诵句〕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非韵脚句为朗诵句〕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离亭燕》张升

  一带江山如画, 
  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非韵脚句为吟咏句〕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非韵脚句为吟咏句〕

  云际客帆高挂, 
  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非韵脚句为吟咏句〕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非韵脚句为吟咏句〕

  第二种,暂转式:
  甲句型开头,中间暂时转为乙句型过渡造成变化,又回到甲句型收束以与开头相呼,其节奏效果和作用类似于“暂转韵”〔参见第四章〕。例如:

  《御街行》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吟咏句〕 
  夜寂静,寒声碎。〔吟咏句〕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韵脚句转为朗诵句〕 
  年年令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由朗诵句转回吟咏句〕

  愁肠已断无由醉。〔吟咏句〕 
  酒未到,先成泪。〔吟咏句〕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秋愁滋味。 〔韵脚句转为朗诵句〕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由朗诵句转回吟咏句〕

  第三种,交互式:
  两种句型轮流转换,有类似于“随韵”的节奏效果。〔关于“随韵”可参见第三章〕例如:
  《减字木兰花》秦观

  天涯旧恨,       〔朗诵句〕 
  独自凄凉人不问。    〔吟咏句〕 
  欲见回肠,       〔朗诵句〕 
  断金金炉小篆香。    〔吟咏句〕

  黛蛾长敛,       〔朗诵句〕 
  任是春风吹不展。    〔吟咏句〕 
  因困危楼,       〔朗诵句〕 
  过尽飞鸿字字愁。    〔吟咏句〕

  第四种,对照式:
  全段前后采用两种句型,形成前后对照。例如:

  《朝中措》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       〔两个吟咏句〕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以下转朗诵句〕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眼儿媚》范成大

  酣酣日脚紫烟浮, 
  妍暖试轻裘。〔前两句吟咏句〕 
  困人天气,醉人花底,午梦扶头。〔后三句朗诵句〕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前两句吟咏句〕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后三句朗诵句〕

  有的直到最后一句才转句型,这种格式易于遒劲,音乐效果类似于“促收式韵式”〔参见第三章〕。例如:

  《太常引》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前面俱为吟咏句型〕 
  被白发欺人奈何?  〔最后一句转朗诵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前面俱为吟咏句型〕 
  人道是清光更多           〔最后一句转朗诵句〕

  新诗中由于很少采用吟咏句式,所以能够效法上述节奏发展规律的诗作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例如:
  《夜捕》流沙河〔铺垫式〕
  儿女拉我园中去, 篱边夜捕蟋蟀。 静悄悄,步步侧耳听, 小女握瓶,小儿照灯火。
  一回捕获八九个, 从此荒园夜夜不闻歌。 且看瓶中何所有, 断腿冤虫,悲哀与寂寞。
  《结结巴巴》伊沙〔暂转式〕
  结结巴巴我的嘴       〔这一段为暂转式,以吟咏句式为主〕 二二二等残废 咬不住我狂狂狂奔的思维 还有我的腿
  你们四处流流流淌的口水   〔以下各段为暂转式,以朗诵句式为主〕 散着霉味 我我我的肺 多么劳累
  我要突突突围 你们莫莫莫名其妙 的节奏 急待突围 我我我的 我的机枪点点点射般 的语言 充满快慰
  结结巴巴我的命       〔这一段为暂转式,又以吟咏句式为主〕 我的命里没没没有鬼 你们瞧瞧瞧我 一脸无所谓
  《中秋》流沙河〔对照式〕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    〔这一段为对照式〕 赤脚裸身锯大木。 音韵铿锵,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情, 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情, 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 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 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除了段落之内的节奏变化之外,还有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有的双叠体的词牌,段落之间节奏有明显的。这种结构能通过节奏对比而加强内容的色彩对比。如:
  《清平乐·蒋桂战争》毛泽东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仄韵,跌宕起伏的节奏〕
  红旗跃过汀江,   〔换平韵,转轻快流畅整齐的节奏〕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有的新诗作者深得此法的神韵,如:
  回忆: 我坐在 一尺高的小凳上面 紧抿着嘴 叠着一只小船 年轻的阿姨 走过来俯下了脸 我奶声奶气 真心地喊: 我要把船儿 送给小班
  思考: 开始的美德在世界上确实最美 虽然你给人们的只有一只纸船 然而天真不会使世界达到完美 美德总收获在洒下血汗的心田
  ——孙武军《回忆与思考》〔全诗八节,下皆仿此〕
  轻松美好的回忆用的是轻快活泼的自由节奏,深沉严峻的思考配上沉实稳健严谨的节奏,构成鲜明的对比。
  在三阙体的词牌里,一般第三阙的节奏变化较大,与前面的节奏形成差异,诗情于此也往往一变,如:
  《夜半乐》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益、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换头〕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此阙节奏变化较大,诗情也有变〕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这种节奏变化的手法被某些新诗作者继承发展了,例如:

  《光》老乃

  烛 
  轻叩窗棂 
  情绪 
  渐渐温暖

  星 
  洞穿苍穹 
  智慧 
  愈发深远

  萤火虫 
  不为掌声而飞舞 
  夏夜 
  猛然间美丽起来

  光线        〔最后一段节奏变化甚大,诗意也一变〕   
  来自燃烧 
  能看到她 
  却是因为 
  夜与尘埃

  老乃不止一次运用这种手法,证明他对此有深刻体会,决不是偶然前面的例诗《滞》便是,再举一例:
  《梦》老乃

  路遇的女子 
  是否可以作为 
  新娘

  拣拾的钱币 
  是否可以存入 
  银行

  并不熟悉的笑容 
  是否可以在心里 
  珍藏

  昨夜曾拥你入睡 
  醒来一摸你已经 
  不在

  这是不是 
  一种悲伤

  前面我们分门别类讨论了诗歌节奏重复变化的常见手法,实际上这些手法常常是交叉的,大家可以自悟。
  第三类,散板式
  乐曲里还有一种节奏型不明显的散板曲式。散板虽然节奏貌似散漫,却依然节拍感强,且能其节奏能够根据情绪的变化而恰当地吞吐伸缩。
  有很多貌似节奏自由的新诗,也有散板式的节奏效果。例如:

  《鹰.雪.牧人》昌耀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刀探出马刀, 
  品尝了 
  初雪的滋味。

  此诗节奏貌似自由,却节拍感极强,且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听到苍鹰振翅和雪片滑落的音响。
  这种散板式的自由诗,才是我们所希望的、有别于散文的“节奏自由体”诗歌。
  再如:

  《耳朵》

  人们只知是 
  美人的耳朵 
  最适宜灌些 
  迷魂汤药

  只有我看的明白 
  它是痛苦的婴孩 
  听够了 
  虚情假意 
  意冷心灰 

  团身收腹 
  紧抱双踝
  神经质的颤抖 
  申诉它的 
  无边痛楚

  贴近我的温暖胸膛 
  我的心肝
  敏感的 
  神经 
  放松 
  且听:
  不痛 
  不痛 
  不痛 
  不痛
  紧紧贴住我的胸膛 
  我的心肝

  这首诗中对心跳节奏的模仿,给人留下印象。
  元散曲小令全为单叠体,大部分小令曲牌中,长句和短句、吟咏句和朗诵句转换自由,多变化而少重复,加上句首衬和句中衬的运用,自由活泼的口语入诗,可以说的节奏自由体了。此外,元曲散曲里有一种套曲,由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牌之间的节奏氛围可以是微殊,也可以是迥别,这种结构在极自由的新诗中也很难见到,可谓发挥了“节奏自由体”的极致了。它们节奏变化“自由”而节奏感仍然极强,这是值得新诗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03

回帖

1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6
QQ
发表于 2016-11-29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曲 于 2016-11-29 12:44 编辑
齐云 发表于 2016-11-29 12:23
晓曲兄,你这样的辩论语气可不文明。理论归理论。要研究理论的去创作,这是哪门子道理。
你若持反对意见 ...

谢谢齐云兄的提醒,得罪处表示歉意!
我从来都欢迎承前启后多种形式的深入探索,也是希望你们为文语气注重客观,如果让读者感觉你们都是在否定既有成果,对“东方”未必是好事吧?
另外,我认为,现阶段准求过严的新诗格律形式,必将进入死胡同,也许我杞人忧天,就暂不参与这样的讨论。:handshake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1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曲 发表于 2016-11-29 12:43
谢谢齐云兄的提醒,得罪处表示歉意!
我从来都欢迎承前启后多种形式的深入探索,也是希望你们为文语气注 ...

  实事求是应当是做人应有的品德。

  首先,本文主要是对自己格律理论自我反省,而不是对别人的既有成果。我在主贴里已经清清楚楚把来龙去脉说清楚了?请问,那一句话不客观?请晓曲先生直接指出来。

  其次,不明白,为什么即便是别人的既有成果,如果有不正确的观点,为什么不允许批评?我哪一句话语气有错?请晓曲先生直接指出来。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13: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论坛的宗旨是:

理论争鸣
客观  公正  理性  包容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03

回帖

1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6
QQ
发表于 2016-11-29 15: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1-29 12:55
  实事求是应当是做人应有的品德。

  首先,本文主要是对自己格律理论自我反省,而不是对别人的既 ...

孙老师您不觉得您已经把您自己的新诗格律理论体系绕乱了吗?等你矛盾的观点发表完后,我会写篇文章帮您梳理。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主题

576

回帖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1
发表于 2016-11-29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5
  叫不叫新诗,批评家们最在意。而对于诗人来说,一点也不重要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主题

1153

回帖

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论述参差对称式的两大缺陷,以及造成缺陷的原因,其实我早就在编辑《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时已经有所察觉,而且我在点评很多诗作的节奏特点的“编者注”里已经作过同样的评论。现转述如下。

  一、关于远距离对称的缺陷

  我在点评齐云的参差对称式的七行体《土族风情夜》的编者注里指出:“大凡以一个段落的长短句作为对称单元〔即节奏型〕时,要注意两点,意思对称单元内部的节奏组合必须有显著的特色,方可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二是对称单元不宜太长,因为节奏感是建筑在记忆上的,节奏单元太长就无法在记忆中留下“节奏重复”的印象了
  这首诗就满足了上述要求,每一段都蕴含着两步朗诵式变开放对称式的气势,所以别具鲜明的节奏感。〔见《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第177页。〕

  原诗如下:
  彩虹故乡,吉琴姑娘
  青稞美酒,我已痛饮
  土族儿女,巧手酝酿
  进门一碗,入室九杯
  饮,饮,饮...... 啊,
  这芳香的美酒
  是我饮过的最甜的甘泉

  彩虹故乡,吉琴姑娘
  歌似春风,舞如秋叶
  土族儿女,都是歌仙
  唱落太阳,听起月亮
  唱,唱,唱...... 啊,
  这欢乐的民谣
  是我听过的最谐的音响

  彩虹故乡,吉琴姑娘
  穿上盛装,绽放笑颜
  点燃篝火,荡起秋千
  快来轮舞,快来齐唱
  来,来,来...... 啊,
  白毡帽的少女
  来做我今夜最美的新娘


  今按:这一则“编者按”已经指出了参差式基准节奏不能过长的原因。现在看来,这首诗的基准节奏虽然长,但它实际上是以四言诗为主的“红线对称式”,与沁园春之类的词牌有异曲同工之妙,节内已经有鲜明的节奏美了。所以我说它“鲜明的节奏感”

  二、关于一唱三叹式的审美疲劳

  我在评论刘年《古意新写》组诗的“编者注”里指出:
  新诗写作最容易落入重言复唱的窠臼。
  重言复唱的优点是多用铺陈排比来渲染对比,善于营造一唱三叹的却比较单一的抒情气氛。但诗忌重复,特别在内容和结构上,总是一种结构的诗读多了就腻了。
  重言复唱最大的缺陷还在于很难细致曲折地叙事、写景和抒情,其表现能力是很有限的。避免重言复唱是参差对称式成熟的标志。从诗经到宋词,就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
  这组诗由于背后有宋词作为楷模,后四首较大程度避免了重言复唱,这种格局,才是参差对称式格律体新诗的方向。
  〔见《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第222页。〕


  《古意新写》四首于下:

   一、添春色

   窗外那只黄鹂鸟,
   你知道不知道,
   疏雨过后,
   海棠开了,
   春色又添了多少?

   斟出一升烦恼,
   饮尽满壶牢骚,
   觉得头晕,
   连忙上床,
   只觉得醉乡辽阔人间小。

   今按:这首诗节内的“一、三、四、五行”是包孕对称式,只是不对称的第二行加入添加了变奏而已。

   二、菩萨蛮

   雨在美人蕉的叶子中
   打碎了一个深红的梦。
   花瓣落在眼前,
   那是梦的碎片。

   我把它们一片片重组,
   却再也无法放回原处。   
   她就住在隔壁,
   隔着千山万水。

   今按:这首诗是典型的收缩型随转对称式。

   三、燕归来

   蓼花风,
   莲叶雨,
   多少美丽多少愁,
   全部写在池塘里。

   错别字,
   错故事,
   再读少年的情书,
   为何当时都不知?

   今按:这首诗是典型的开放型随转对称式。

    四、如梦令

    晚风带走了樱花,
    流水带走了萍花,
    故人带走了珠花。
    去罢, 去罢,
    我眼中还有泪花。

    今按:这首诗是七言诗为主的红线对称式。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23 13:09 , Processed in 0.2127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