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6-12-14 10:45:26

吕进 《小诗的泰华诗圣》

小诗的泰华诗圣——《曾心小诗500首》序 吕进     读曾心的小诗实在是一种审美享受。在泰华诗坛,我觉得,岭南人是抒情诗的诗仙,曾心是小诗的诗圣,他们两位代表了当今泰华诗歌的高度。    我认识曾心是在中国,在广东韶关,可能已经有十来年了吧。那是一次东南亚诗人的聚会,这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关注着这位富有才情的泰国诗人。他的职业是医生,可是,他的心灵世界完全是诗的世界。就像《文心雕龙》说的那样,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每每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世界经过曾心诗笔一点,刹那间就变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美世界。一次普通的握手,在曾心这里,就被诗化了: 那次在鹭岛握出一树凤凰花 -这次在湄南河畔握出一江温情 -下次不知在何处掌心早已握满思念 曾心在诗歌艺术上的成熟的标志,就是他的诗的平淡风格。他有一首《季节》 宝贵的人生只剩下一个季节 -冬落其华芬一个平淡之境 可以在诗歌史上看到一个普遍现象:诗人越成熟,他的作品就越平淡。镂金错彩,珠光宝气,华词满篇,扑朔迷离,是年轻诗人易犯的毛病,是写诗幼稚病。“才大于情”绝对不是诗人高明的证明。如宋人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如另一个宋人葛立方所说:“落其纷华,乃造平淡之境”。读曾心的小诗,读者很容易进入响应性状态。不要小看诗的平淡,只有拥有写诗资历并懂得诗美奥秘的人才能攀登到这个高峰。平淡的诗读者易读,但这并不表示诗人易写;反过来,读者难读的诗,并不表示诗人难写;“苦而无迹”是一切有才华的诗人的共同特征。曾心小诗的平淡还有佛光的普照。诗歌无国界,诗人有祖国。泰国是一个“黄袍佛国”。佛教是国教,90%的泰国人都信奉佛教。三色国旗中的白色就象征着宗教,象征着宗教的纯净。因此,泰国文学与诗歌总是在佛光的沐浴下,在佛祖的怀抱中。曾心的小诗也显示了这一特征。他的诗,许多感悟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有佛的光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来。在曾心的小诗里,“佛”是常见题材。且读他的《佛》—— 在半闭半开的佛眼前我一无所求 -从心灵的书架上掏出珍藏的佛经念诵再念诵 -我也是一尊佛 诗人“也是一尊佛”。在他的小诗里,崇尚忍让,呵护安宁,爱好和平的心态完全可以触摸,这其实就是信仰佛教的泰国人的普遍心态。曾心有一首《秋叶》,可以当做诗人的诗美追求来读;   一片黄叶飘落一潭秋水有声 有色 有形 -沉淀我的心湖无声 无色 无形     诗是心灵的艺术,因此它是不讲理(论)、不合(语)法的艺术,“情到深处,每说不出”,像禅家所言:“无数量,无形相,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在这一点上,诗家的确和释家是相通的,而曾心是沟通诗家和释家的能手。唐人司空图说:“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小诗只有短短几行,因此这就注定了它是仰仗“空白”的艺术,“妙于笔墨之外”的艺术。小诗诗人的基本功就是处理“一”与“万”的技法,诗人的高低、诗歌的文野的区别就在这里。小诗首先要善于从“万”取“一”。这个“一”,必须是体积小而诗的含量大的“一”;然后诗人就去最大限度地提炼“一”,去掉它的一切杂质,提升它的诗美纯度和厚度,“寓万于一”;再然后,诗人“以一驭万”,让这个“一”成为诗美世界的“一”。诗人没有权利将读者局限于原生态的“一”,而是用“一”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一”是小诗的外貌,“万”是小诗的艺术容量。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公平地说:曾心是位诗艺大家。他有足够的诗的敏感,善于从大千世界里选取、提炼那个“一”,再让“一”升华成“万”。诗是内视点的文学。曾心的小诗化心为物和以心观心的很少,基本是用以心观物作为内视点的存在方式,他留意客观世界里那些超出机制较强,也就是表现性较强的事物,以心观物,给了我们许许多多佳篇美制。且读他的《油条》—— 本来软绵绵熬煎后赤裸裸紧紧相抱 -不管外界多热闹此时,只有他俩 且读他的《窗》—— 众人睡了我还醒着…… -日夜睁大眼睛因为我不放心这个世界 且读他的《浪花》——   跳出母亲的怀抱追风逐雨 -咯咯的笑声突然撞到山脚碎了洒下尽是泪 且读他的《冰》—— 晶莹剔透没有一点私心 -看我溶化后一无所有       且读他的《瓜子》—— 黑——白阴——阳 -阴的是月亮的女儿阳的是太阳的儿子 -一枚宇宙初始的胚胎 在曾心笔下,这样的诗篇太多太多了。这是油条,窗,浪花,冰,瓜子,这又不是油条,窗,浪花,冰,瓜子。像东坡居士所说:“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带领我们巡游世界,但这已经是诗歌太阳重新照亮的世界了:到处诗意盎然,到处美不胜收。读者到了这个世界,就呼吸着诗美的幽香,张开了自己想象力的翅膀,也打开了自己哲理智慧的大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诗人将普普通通的“一”的可述性减至最小程度,将它的可感性增至最大程度,这就给了“一”最多的机会,让它成为了丰满、丰富、丰厚的诗的“万”。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奠定了小诗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此后的近百年,小诗一直在发展。2006年,在泰国出现了小诗磨坊:岭南人、曾心、博夫、今石、杨玲、苦觉和蓝焰,七位泰华小诗诗人吹响了集结号。加上作为指导者的台湾诗人林焕彰,这7+1的队伍“十年磨一剑”,使得泰国成为汉语小诗的重镇,队伍也扩大为11人。曾心在2016年初,有一首《诗的纤绳》,是为“小诗磨坊”成立10周年而作的—— 十一位赤脚的纤夫拉着一架古老的石磨 -和着3650个日夜星辰顺着天地“呼隆”旋转 -十年磨出一条诗的纤绳——2410首小诗的连线 “小诗磨坊”的诗人们运用汉语的纯熟,令人惊叹。生于泰国曼谷的坚谐•塞他翁(曾心)是“磨坊”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凉亭》是泰华诗坛的第一部小诗诗集。诗是形式为基础的文学,对于诗,形式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诗体集各种形式的美学因素之大成,无体则无诗。汉语新诗到2018年1月就已经百年了,在这一百年的探索里,许许多多的诗人进行了建设新诗诗体的探索,比如冰心、臧克家、郭小川、林庚、何其芳、卞之琳、邹绛等等,都有显著的贡献。近些年,到处都有诗人在推进新诗诗体的多样化创造,格律体新诗和小诗的进展尤为令人瞩目。但是,诗体建设迄今仍是新诗文体建设的弱项。一些时髦理论家宣传什么“没有形式就是新诗的形式”、“新诗的灵魂就是自由”等等,非常荒唐可笑。他们总想取消一切旨在创造新诗诗体的努力,贬低这种努力,歪曲这种努力,丑化这种努力,这是诗坛上的人们应当警惕的。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尤其应当向泰国的小诗磨坊致敬,向曾心致敬,向他们在汉语小诗诗体建设上的贡献致敬,他们的贡献是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我坚信,历史会属于中外建设新诗诗体的诗人们。《曾心小诗500首》出版,我非常高兴,我愿意向曾心,也向小诗磨坊的朋友们合十,送上我的远方的祝福。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6-12-14 11:01:19

诗是形式为基础的文学,对于诗,形式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诗体集各种形式的美学因素之大成,无体则无诗。汉语新诗到2018年1月就已经百年了,在这一百年的探索里,许许多多的诗人进行了建设新诗诗体的探索,比如冰心、臧克家、郭小川、林庚、何其芳、卞之琳、邹绛等等,都有显著的贡献。近些年,到处都有诗人在推进新诗诗体的多样化创造,格律体新诗和小诗的进展尤为令人瞩目。但是,诗体建设迄今仍是新诗文体建设的弱项。一些时髦理论家宣传什么“没有形式就是新诗的形式”、“新诗的灵魂就是自由”等等,非常荒唐可笑。他们总想取消一切旨在创造新诗诗体的努力,贬低这种努力,歪曲这种努力,丑化这种努力,这是诗坛上的人们应当警惕的。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6-12-14 11:02:41

此文是吕进先生特地发给我的,特在此转发。建议齐云将其编入本期《东方诗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吕进 《小诗的泰华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