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6-12-15 10:43:25

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头,越雷池一步即成谬误;一唱三叹之手法自然也不例外。——非常赞同。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5 10:48:38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6-12-15 10:37
其实,我写诗时,从不考虑写什么体,总觉得很简单,构思好了写就是,写好后算什么体,我才不管他。反正三分 ...

  呵呵,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格律诗体系,并解释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当然很复杂,这是在格律理论建设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一旦大家都接纳了,只学一学几条简简单单的法则,是很简单的。

  以对称五范式理论为例,你的韵式也好,你的长短句也好,按照“aaaa”、“abab”、“aabb”、“abba”写作,难道很难吗?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5 10:51:20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6-12-15 10:43
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头,越雷池一步即成谬误;一唱三叹之手法自然也不例外。——非常赞同。

我从来不反对一唱三叹,反对的是一唱三叹的泛滥。如果一个人的诗集或一本格律诗选,一旦超百分之五十以上全是一唱三叹,就有泛滥之嫌了。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6-12-15 11:00:16

      现在我们意识到问题了,就是好事。诗歌的创作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我们在批评自由诗的同时,要做好自身质量的提升。每一个诗人对诗歌都要有敬畏之心,既然喜欢,就要全身心付出。不以数量取胜,努力创新。既然有无限可操作性,我们何不利用好这个优势,把每一首诗都当做第一首诗打造,从外衣到内涵。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6-12-15 14:59:16

若不是他能自觉地利用遵守对称五范式的韵式结构来设计节奏······

——问问普希金先生:你懂得什么“对称五范式”吗?是不是“自觉地利用遵守”了它,才创造了“普希金诗节”的?这种“范式”不是中国理论家孙逐明先生才21世纪10年代才发现吗?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5 15:20:11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6-12-15 14:59
若不是他能自觉地利用遵守对称五范式的韵式结构来设计节奏······

——问问普希金先生:你懂得什么 ...
   西方诗论家都是自觉地根据西方流行的韵式对称结构安排节奏的,这种韵式结构与我总结的对称五范式一模一样,只是没有采用“对称五范式”的术语而已。这在法国,让.絮佩维尔在他的《法国诗学概论》里已经有清楚的理论论述,且他们的长短句格律诗体式也基本上是这么作的,大家可以买一本《法国诗学概论》核对。从张学增的《俄语诗律浅说》介绍可知,俄国格律诗的节奏也是根据西方流行的韵式安排节奏的,普希金的“奥涅金诗节”里的长短句严丝合缝地与韵式相套叠,其它诗人的其它格律体式也是这么作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我采用“对称五范式”这个术语不过是便于言说而已。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比如咱们的“基准诗节”术语来说吧,早在1984年我在自己的诗歌格律研究文章里就提出了要按“长短句段落”为节奏型,建立长短句格律诗体”的主张,难道不就是”基准诗节“不成?只是当时我没有采取这个术语而已。上述两种现象,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5 15:30:35

法国诗论家让.絮佩维尔的《法国诗学概论》在介绍“相异格律”四行诗时明确指出:“相异格律是四行诗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诗句组合方式,最规则的方式是以简单的韵律关系把诗句连接起来。如一句十二音节的诗行与四、六、八音节的诗行组合;一句七音节诗行与三音节诗行组合,一句六音节诗行与三、二音节的诗行组合。”这里所说的“最规则的方式是以简单的韵律关系把诗句连接起来”。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5 15:46:28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个事实,俄国最早的格律体之一就是音节诗,是从波兰传教士那里学的。而波兰音节诗和法国音节诗是同一体系,俄诗波兰诗和法诗都自觉地利用韵式结构安排长短句节奏,那是一脉相承的。

晓曲 发表于 2016-12-15 23:34:15

海棠的分折足够清浙明白。一唱三叹只要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无可非议。诗体“痼疾"纯属凭空设想,若此疾成立,何体又无此疾?有疾无疾,全在诗人创作能力。诗写不好,就怪某体有问题,势必误入歧途!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16-12-16 00:36:53

赞同晓曲老师看法。这就好比诗词,虽然掌握了平仄格律的法度,可并不能保证就写出好诗,作者的能力和自觉意识很重要,有些老干体还是用平水韵的哦。在这里,还是要感谢孙老师提出审美疲劳的警示,我和一了早几年发现这个问题一直没敢提出来,只是自己闷头实践,博取众家之长,补足我们的短板,我们想用切身体会说明,格律体新诗也可以这样写,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三分法的理论。虽然现在我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我已经可以有底气地说:有三分法足够了,剩下的就看作者自己去发挥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参差体不存在“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