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中国新诗格律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常熟理工学院中国新诗格律研究栏目【主持人语】常熟理工学院中国新诗格律研究栏目主持人许霆【主持人语】:
汉语诗歌的节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诗歌理论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百年的新诗节奏理论,大致有平仄节奏论、重轻节奏论、音组节奏论、音顿节奏论和音节节奏论等。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主张音顿节奏论的。三篇论文共同主张打通汉语新旧诗律来研究节奏,共同主张立足汉语自然语音探究汉诗节奏,共同认为汉诗表示节奏的本质特征是顿歇,从而都把汉诗基本节奏单元称为音顿。这种研究思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因为任何语言的诗歌节奏,都是为该语言的有关语音特征所决定的。“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发展使许多诗律研究者更倾向于从语音学角度分析诗律。诗歌节奏只是强化了语音本身固有的节奏,因此,对一种语言最适合的诗律,想移植到语音特征不同的别的语言中去,往往归于失败。”(《中国大百科全书》“诗律”条)汉诗节奏的本质是关于汉语的特性问题。无论是我国传统古诗,还是现代新诗,它们都是具有相同血脉关系的汉语诗歌,其音律的本质只能基于汉语的自然语言特征。中国新诗格律研究共同立足于以上研究思路的三篇论文,具体的论证又是不同的,它们形成互补结构,确立了音顿节奏理论的基础。陈本益的论文把汉诗的节奏单位称为音顿,认为音顿中表示节奏基本条件的是占一定时间的音组,表示节奏本质特征的是音组后的顿歇;在音组及其后的顿歇反复中,我们把顿歇看作节奏点,因此汉诗“音节·顿歇”节奏简称为顿歇节奏。孙则鸣的论文认为汉语无明显的长短音和轻重音对比,只能依靠顿歇的周期性复沓来形成节奏,可称为“顿歇律”;作为诗的节奏支点必须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必须周期性复沓,必须可调控;根据周期交替规律和节奏支点特征,汉语诗歌属于音顿节奏而非音步节奏体系。许霆的论文认为汉诗的节奏单元是声音的时间段落,汉诗节奏单元中包括时间存在的“音组”和时间顿挫的“音顿”;因此,作为汉诗节奏单元的“音顿”,同时含有时间段落后的顿歇和顿歇之间时间段落的内涵。这种概括着眼于汉诗的节奏体系特征,区别于其他语言诗歌的节奏特征。
齐云 发表于 2017-3-8 16:11
许霆概括准确。似乎三篇文章中前两个强调了顿歇对形成节奏的作用,而许霆则是认为同时强调了音节与顿歇对节 ...
节奏支点周期性复沓实际上隐含着音节数目的等时性,唯有相等的音节数目形成的音组具备等时性,节奏支点才有可能周期性复沓。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必须构成音组(即音步)才形成节奏单位;
音组之间的停顿形成距离,音组的有规律反复形成诗的节奏。
程式化音步,即对节奏的一种特殊处理。散文与诗在形式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语言节奏的有无。
使用一个专业、性术语,必须正确理解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不能滥用。
“程式化音步”的正确概念是什么?张学增在《俄语诗律浅说》里指出:“诗步只是一种抽象的,用来作诗的特定格式。实际上诗行是由词组成的,而不是由诗步组成的,当我们说‘这一个诗行中有几个诗步’时,仅仅提供一个方便作诗的格式。”“在俄文诗里,诗步〔即音步〕和词不必完全吻合,也不可能完全吻合”。可见音步不过是方便观察轻重音排列的虚拟格式;又由于每一首诗音步长度固定,而单词的长短是参差不齐的,故音步分割必定是程式化的。
由于音步是程式化的虚拟格式,后面不一定有停顿,音步内部也不一定没有停顿,所以并不是任何诗体都可以采用程式化音步,只有那些节奏支点与停顿无关的语种,如轻重律英俄诗、长短律的希腊拉丁诗才允许采用程式化音步。讲究平仄的近体诗,其平仄声调也与停顿无关,所以调理平仄的音步也是程式化音步。而以停顿为节奏支点的诗歌,如法诗、捷克诗等,其节奏律绝不允许程式化音步,如果采用了程式化音步,其节奏支点“停顿”也就被虚拟而不存在了,没有节奏支点,又如何能有节奏美呢?它们只能采用符合自然停顿的“意顿”充当节奏单元。
汉语诗歌的节奏支点决不可能是重音和长音,也只能是“停顿”,因此汉语诗歌无论是古诗也好,新诗也好,同样都只能采用音顿体系的“意顿”充当节奏单元,绝不允许采用程式虚拟节奏单元的音步。
如果连这点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正如许霆教授所说:
因为任何语言的诗歌节奏,都是为该语言的有关语音特征所决定的。“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发展使许多诗律研究者更倾向于从语音学角度分析诗律。诗歌节奏只是强化了语音本身固有的节奏,因此,对一种语言最适合的诗律,想移植到语音特征不同的别的语言中去,往往归于失败。”(《中国大百科全书》“诗律”条)
听听古诗的吟诵——不是今天的“朗诵家”们的朗诵,就知道“程式化音步”古已有之,是朗诵时实实在在的停顿。同样,不论你怎样在理论上反对,程式化音步在朗诵时就是可以停顿,而且并不结结巴巴。
中国诗的节奏古今同理,决不是从什么外语来的。
“音步内部也不一定没有停顿”——
音步内部还怎么停顿呢?那可真会结结巴巴了。 我想对本诗做一番节奏的分析:七言行中有11行都是3-2-2节奏,非常协调,但3、4行做了跨行处理,而且第3行节奏也变成了2-2-3,这完全是为了适应表达的需要,并无不妥。“第七十七个春天”朗诵时按照程式化音步做“3-2-2”停顿,而不是按词义划分为“第-七十七个-春天”,这既不影响表达,也不致造成“疙疙瘩瘩”的听觉效果。
诗歌节奏只是强化了语音本身固有的节奏——
语音本身有什么“固有的节奏”呢?语音的组合才形成节奏!
正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呢!谁说不是啊?
喜欢引经据典者慎之,戒之!
诗酒自娱 发表于 2017-3-9 21:22
诗歌节奏只是强化了语音本身固有的节奏——
语音本身有什么“固有的节奏”呢?语音的组合才形成节奏!
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根本不会按照程式化音步朗读,只会按照符合自然停顿的“意顿”停顿,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诗人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唯有诗酒兄一个人顽强地坚持非得亦步亦趋地按照程式化音步朗读。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诗酒兄自己最得意的新诗格律化第三次浪潮的领军网站——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新诗网的两个领军人物诗酒兄和晓曲站长,竟然对于音步的停顿的观点竟然大相径庭,完全彻底地水火不相容,诗酒兄一意孤行地坚持非得按照程式化音步朗读,哪怕割裂词语完整意义也在所不计,即便这种密集的停顿就像是结巴纠正口吃一样难听也自得其乐,而晓曲站长却公然宣布“我们只按音步写作,决不按音步朗读”,中国格律新诗网的主力军马上版主和林海雪狐版主已经摒弃音步对称体而写作音节诗体了,大刀李征版主更是对格律诗体的朗诵节奏持否定态度。显而易见,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对于诗酒兄的朗读方式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东方诗风内部的诗人摒弃音步对称论写作音节诗体的诗人也正在逐步增多。
也就是说,顽强坚持按照程式化音步朗读的诗歌理论研究者,唯有诗酒兄了。
诗酒兄不能解决自己与中国格律新诗网在格律理论中水火不相容的矛盾,请问诗酒兄一意孤行的理论何以服众?自己的理论凭什么优势与自由体新诗竞争?
朗诵本来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妨自行其是。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个剧本,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都会产生差异。同理,不同的朗诵者朗诵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我怎么朗诵完全是我的自由,与他人无干。自得其乐又何妨?
早有文章这样写我这种“结结巴巴”的朗诵——《真正的诗人是这样朗诵的》(作者靳朝济),还拿过奖呢!
诗评家马立鞭在《重庆晚报》发表文章,称赞我的朗诵,可以查证;不瞒你说,我当语文教师的时候,朗诵还在重庆市江北区拿过头奖呢!
都按照音步规律写就是“我们”的共同之处,我又何孤独之有哉!
请问按音步规律写诗与是否按音步停顿朗诵究竟有什么矛盾呢?
逐明兄,请问那些朗诵者都是按照你的“大顿”停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