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653|回复: 0

论虚词

[复制链接]

159

主题

188

回帖

2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
发表于 2017-9-4 22: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虚词


新诗语言运用的是现代汉语,有一个主要特征是大量虚词(如的、地、得、着、了、过等)入诗。虚词入诗可以改变古典诗词语气、语调单一的语言状态,增强感情色彩的表达力度,却加大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趋势,也使以实词为主的传统诗词划分节奏的规则难以为继,给新格律理论的建立增加了难度。其实,虚词入诗,古今皆有。那么古代诗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试看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郊,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本诗虽然运用了多个虚词,但节奏划分却丝毫不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虚词在诗中所处的位置具有对称性,具有规律性。


早在1920年代,在诗界革命的诗歌创作中就出现了不少在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等语助辞,它们同样对划分诗歌的传统节奏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梁启超在论及早期白话新诗时曾明确反对“之”、“乎”、“者”等这类语助辞入诗。他反复强调:“试看文言的诗词,‘之乎者也’,几乎绝对的不用。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伤气,有妨音节。如今做白话诗的人,满纸的‘的么了哩’,试问从那里得好音节来?[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刘东,翟奎凤选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梁启超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0,139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语助辞愈少用愈好,多用必致伤气,便像文言诗满纸‘之乎者也’,还成个什么诗呢?[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刘东,翟奎凤选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梁启超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0,142


有鉴于此,新诗人在处理虚词入诗时,我以为需采取如下策略:一、在建立严格的格律规则时,诗句中可以尽量避免虚词,少用,尽量不用;二、在建立宽泛的格律规则时,可以遵循前后句、上下节对称对应的法则,使虚词的运用在诗句中尽量呈现规律性即可。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新格律诗人已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1、避免虚词入诗

香山精舍读书,西窗松涛初冬。

满坡枫林神韵,遍地红叶秋风

——晓帆《山居》


唱民歌声情婉转

吹木叶曲调缠绵

摆摆手随乐起舞

围篝火倩影翩翩

——王端诚《摆手舞八行》


2、虚词对应对称

南山上我采回一束红梅

把她插在了寂静的窗内

我送她一瓶冬天的清水

她报我满室春天的香味


幽梦中我采来一枝红梅

把她栽在了孤独的心内

我送她满腔春天的沃土

她报我一怀冬天的安慰

——王端诚《梦梅》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15 13:28 , Processed in 0.0869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