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 一首是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落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不成眠。 身多疾病思故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问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此诗因一句“邑有流亡愧俸钱”而流芳百世。 唐诗中颇多诗人间酬答之作,此诗就整体而言不算突出,但篇以句存,历来备受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针对当时官场现实予以贬责:“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为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韦应物时任滁州刺史,在“身多疾病”很想退居田园的情况下,还为治下百姓有窘于生计而流亡他乡者而问心有愧,觉得对不起所得薪俸,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与那些尸位素餐,甚至扰民害民、贪赃枉法的官僚,实在有天渊之别。 不能不联想到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老虎”不少,“苍蝇”成堆,触目惊心,人神共愤。就连小小村官,即古之“里正”者流,也会贪腐无度,恶贯满盈! 好在“十八大”以来,反腐肃贪雷厉风行,成效显著,逃至外邦的的贪官亦在追缉之中。官场震慑,人心大快。河清海晏,可俟诸来日也。 二 另一首是白居易的《观刈麦》。白居易有唐一代公认的三大诗人之一,其作品素以关注民生的内容和朴素易懂的风格著称,《观刈麦》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其所抒发的情怀与前举韦应物诗可谓毫无二致,前后辉映。此诗生动地描写了五月麦收季节,“田家”人“倍忙”是情景,继而摄取了一个靠拾穗“充饥肠”的老妇的特写,然后笔锋一转,以“自愧”作结: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担,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仍然是着眼于一个“愧”字,其“愧”亦由“吏禄”而生也。 还是对照今日之现实,一样叫人感慨万端。且不说贪腐之徒,那些得过且过的庸庸碌碌之辈还少吗?他们对于薪酬从来就只嫌其少,不会因无能无功而心生愧疚。号称“公仆”的衮衮诸公,也许并没有读过白居易此诗,那么,我愿意提供这面明镜,让他们照照自己的尊容。 三 中国古典诗歌充分反映了士人忧国忧民的传统,诗人们也不乏反躬自省的修为。在这一点上,今天的诗人与诗歌显然相形见拙,望尘莫及。而这,正是诗歌背离民众,民众疏离诗歌的重要原因。 更可怪着,还出现了以今日白话为载体的新诗比以古代文言为载体的古诗还更加难懂的现象。早期的诗经、楚辞古奥一些吧,经过注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今的一些新诗,却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倘要索解吧,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叫人莫衷一是,如堕五里雾中。一些理论家倒是高明得很,还能找出种种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说是什么“多义性”等等,正是其高明之处。这样,那些诗人们也就自鸣得意,以“贵族”、“小众”自居,反而责备读者低能,甚至声称,我是写给后人看的,你读不懂活该! 这种怪现状的“合理化”,与那些理论家所鼓吹的错误诗歌观念有极大的关系。晦涩怪诞之成为诗坛流行病,他们咎不容辞! 大势如此,拨乱反正也难矣哉!我甚至悲观地感到,兴许这比反贪肃腐还难呢。
25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