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歌
查看: 449|回复: 3

当下视域的现代格律诗发展史 许霆

[复制链接]

159

主题

188

回帖

2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6
发表于 2017-3-19 21: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死水吧 于 2017-3-19 21:49 编辑



当下视域的现代格律诗发展史
         ——读《现代格律诗发展史》有感
====================================================================


       早在三年前,赵青山先生就给我寄来了《现代格律诗人评传》手稿本,评述了百年来百多位新格律诗人的理论与创作,规模达60万多字。它留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作者搜集了大量的理论和创作的文献资料,每位诗人评传后面都附有若干参考文献,令人叹为观止。现在,我又读到了他的新著《现代格律诗发展史》,论述了从晚清诗界革命到晚近百多年间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历程,因为这是在前一著作的资料积累基础上写成,所以应该属于厚积薄发之作。作为一个新诗理论的业余研究者能有如此的成果,实在令人钦敬。
        《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的“史料的宏富”已经有人评点,我再想说的则是其立足宏富史料基础上的视野“当下性”,即它的写作和出版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当下我国的现代格律诗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对于历史叙事来说,不同的叙事观念会形成不同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方法。人们总是以自我解释和理解的方式去叙述过往历史,因此当代人对百年中国现代格律史发展历史的叙述必然体现着当代人对这一历史的理解和解释。问题是,这种理解和叙述是否真正体现着现代性或当下性,这就成为评判其现实价值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叙述百年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的论著不少,但相比而言,《现代格律诗发展史》更具当下视域和现实价值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其“当下性”视域贯穿在整部著作之中。首先就是著作全面而客观地叙述了百年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历史发展,作者主要以自己搜集的大量原始资料说话,充分尊重所论对象理论和创作的真实面貌,不去歪曲或肢解或抽象所论对象本身的理论和创作成果。即使作者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也不轻易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更不轻易地以此否定别人的理论观点。如关于现代格律诗体的划分,作者所持的是自律、共律和格律三分法理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自律与共律的分法,对整齐式、参差式和复合式的分法,对连续形式、诗节形式和固定形式的分法,对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分法,都作出了客观和公正的叙述和评价;即使叙述某些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是能够把双方的理论观点充分摆出,避免主观武断式的裁判结论。这种叙述姿态体现在整部著作的叙述体系中,体现在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中,体现在各个诗人的叙述要点中,也体现在所涉问题的各个层面中。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作者的叙述缺乏主见和倾向立场。其实,这里就有一个正确理解“当下性”的问题。新诗格律问题伴随着新诗发生而产生,虽然百多年间数代诗人学者持续不懈地进行探索,但至今仍然是个众说纷纭的复杂话题,即使是一些基本问题如新诗是否要讲格律等仍然没有统一意见。正如作者在著作中所说,“根据当前形势看,新诗格律化还处于创建阶段,从理论到创作还很不成熟。即便是同人之间,连格律体与自由体之分都没有达成共识”。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新诗发生至今也就百余年的时间,其诗体形式的成熟有个较长时间的探索积累过程,这从古代诗歌诗体形式的成熟历史中就可以获得证实。“当下”需要的显然不是简单地在新诗格律一系列问题上裁定谁是谁非、孰对孰错或我是尔非,而是需要鼓励多途径探索,多观点交流,多形式实践,多形式互补。这就是我们“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情形下撰写“现代格律诗发展史”,若能较为全面地客观地搜罗各种理论观点和创作实践的资料,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有机地编排,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位诗人、学者的理论思考,客观地呈现各位诗人、学者的多元实践,即使这种思考和实践并不完善,但却都是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它不仅能够使得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百年来新诗格律和格律体新诗探索的进展和成果,而且能够使读者较为客观地借鉴现有成果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主观倾向鲜明的发展史著作固然可以提供一种对于新诗格律新见的文本,但资料丰富而叙述客观的发展史更能提供多元的对于新诗格律探索的有益启示。正是在此当下性视域下,我们认为《现代格律诗发展史》本身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就具有了当下价值,也就是具备了给予读者启示的现代性,具备了推动新诗格律深入研究的当下性。
            “当下性”视域在著作中不仅表现在叙述策略方面,还表现在叙述内容的方面。《现代格律诗发展史》所论内容,包括新诗格律和格律诗体两大方面,对此内容的论述在著作中绝对不是简单化的若干几条,而是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论新诗格律如此,论格律诗体也是如此。现在新诗格律研究中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希望把新诗格律局限在几条干巴巴的规则上,希望把诗体概括成几种封闭式的格式上,这应该视为研究中的一条歧途。更进一步说,自得于自己研究所得若干规则或格式,作为具体的研究者还算情有可原,但若想以此为据来叙述现代格律诗发展历史或探索成果则是绝对的错误。现代诗的形式因素从世界范围看是趋向复杂多样的,其格律方式也是多样的,诗体形式更是多样的,因为现代诗本身就是现代人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现代诗运动就是对于传统诗律和诗体束缚的解放。黑格尔在《美学》中放弃“格律”而采用“音律”的概念,认为诗的音律包括节奏的进展体系和音质的组合体系;前者要件一是由见出回旋的音节组合成节奏单元,二是节奏单元在时间上的承续进展运动,后者要考虑个别字母的音和整个音节的音的组合等,如双声,叠韵,半谐音和韵脚等;两个体系还可以互相结合并显示民族语言的音律特征。黑格尔进一步认为,“对于我们近代人,要从上述几个因素听出节奏的美,那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在近代语言中,须结合在一起才见出古代诗律优点的上述几种因素已不很明显固定。我们近代人为着满足另样的艺术要求,就用另样的手段来代替那些因素。”黑格尔又在《美学》中提出了现代诗音律新变的重要趋向:诗的思想意义突出;诗的节奏音律弱化;诗的音质音律凸现;节奏音律和音质音律结合。音律的内涵如此丰富多样,现代音律出现种种新变,这种概括完全符合我国新诗格律的现状。这就是“当下”我们探讨新诗格律和格律新诗所面对的全新问题,也是新诗音律和格律诗体建设所要解决的现代课题。《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直面这种“当下”现实,以此来俯瞰百年现代格律和格律诗体的发展历程和探索成果。正因为如此,著作论新诗律探索除了经典诗人如闻一多、何其芳等以外,还写到现代派戴望舒等诗人,五六十年代的秦似、蓝菊荪、柳村、臧克家、贺敬之等诗人,还有新时期的公木、雁翼、丁芒、范光陵、浪波等诗人、新世纪的大批年轻诗人的探索和成果,甚至还有港台的余光中、杨牧、彭邦祯等的探索,视域突破传统局限而大为扩大。作者所关注的新诗律探索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如论梁宗岱的外形式理论,就涉及到体式、音节、节奏、韵调、色彩、字词的排列组合、建行、分节等,论创制定形新诗体的“声”就说有六种因素值得考虑:音高、音长、音韵、停顿或间歇、韵;而韵至少又有以下可能:同行内押韵、行间内部与行尾或行首押韵,行间内部互相押韵,行间脚韵,直接呼应了黑格尔关于现代诗凸显音质音律的新变趋向。作者从诗的体制、诗的语言和诗的句式三方面概括吴芳吉“白屋体”的诗体特征,从词句结构、韵律使用和语言节奏三方面概括新月诗人的新诗语言建设贡献。作者介绍余小曲的诗律论,即“格律体新诗的要素包括,语言、意象、意蕴、用韵、音步、分行、体式,各要素相辅相成并形成其特有的基本规范”,“自由体新诗的要素包括,语言、意象、意蕴、分行、体式,各要素相辅相成并形成特有的基本规范”,标点符号“类似于音乐中节拍延时,占据一个音符的位置,对诗歌节奏可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能充分融入诗歌的建筑美和音乐美之中”。作者在著作中极其重视诗行这一现代诗学范畴,如论述了六行诗、八行诗、十二行诗、十四行诗等诗体特征,论述了诗行对称、诗行参差、诗行反复等行顿节奏,论述了跨行形式、诗行数量、诗行排列、诗行组节、行句关系和行韵关系等建行问题,这些论述都突出了诗行在诗律形成和诗体创制中的特殊地位,把作为现代诗学范畴的诗行作为新诗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以上种种关注和叙述,是一般研究汉诗格律很少涉及的话题,体现的是黑格尔关于诗的音律内涵和现代新变的理论,呈现的是世界性的诗体和诗律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对于诗律和诗体这种现代性的自觉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以此来叙述新诗律和新诗体探索成果,就使得著作在叙述内容方面体现了“当下性”的特征,显示了“现代性”的趋向。
       现代汉语同现代新诗的发生是同步的。新诗语发生的本质是传统诗语向现代诗语的转型,即古代文言诗语向现代白话诗语的转型。“这于新诗也许是一种宿命:放弃了一种被认为与诗最为接近的语言,而运用另一种看来是‘非诗’语言的语言去写诗,语言诗意的‘天然’缺失和诗性表达的历史性需要,就此构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张桃洲)。现代汉语的新诗语,使得新诗语言的“音节标准”和“表现力标准”难以实现。就前者说,以音义结合的语句和句子为单位的现代汉语,趋于繁复的多音节词增加和长句出现,它对新诗的行句、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格律所要求的匀称感在新诗里不易实现;而且,现代汉语句法的散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严格音韵意味的流失。就后者说,诗的语言必须极其精炼,意象丰满,色泽浓淡入微,重暗示忌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传统诗语的诗性要素在初期新诗中普遍缺乏。因此新诗发生以后,我国诗人就立足现代汉语不断地完善新诗语。新诗语的完善集中在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两方面,这就有了新诗律和新诗体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谈论新诗律和新诗体语言的基本前提和本质意义,即立足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语言诗性重建,因此完善新诗语的探索也就获得了现代性意义。百年间这种完善主要在三个方向进行,即完善诗语的大众口语方向、完善诗语的欧化语言方向和完善诗语的传统韵语方向,三个方向探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果。对此,《现代格律诗发展史》是有着清醒认知的,著作中始终强调的是新诗立足现代汉语基础探索新诗律和新诗体,从而把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稳固地安置在语言的现代性基点之上。在此前提下的论述,著者始终注意突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衔接,突出现代诗律与古代诗律的衔接,突出现代诗体与古代诗体的衔接,从而使之成为整个著作论述的重点内容贯穿始终。如他在谈诗界革命期间的探索时,独具眼光地肯定了吴芳吉的“白屋体”,有意引了吴芳吉的话:“余所理解之新诗,依然是中国之人,中国之话,中国之习惯,而处处合乎新时代者。”他在叙述五四新诗运动时,突出地引用了周作人关于新诗道路的论述,即白话诗的两条路,一是不必叶韵的新体诗,一是叶韵的白话唐诗以至小调。他谈新月诗人探索时,又强调了新诗运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古典诗词运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两者隶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语法体系,新月诗人的贡献就是在融合中西古今中初步解决了新诗语言自身的问题。他引用了梁实秋的话:“旧体诗不是不好,是我们以后无法能再写得好。……新诗如有出路,应该是于模拟外国诗之外要向旧诗学习,至少应该学习那‘审音协律敷辞挟藻’的功夫。”在以后各个时期的论述中,著者始终坚持这样的立足基点和重点话题,如他在叙述王端诚的理论时,特别提到了如下主张:“中国新诗必须重新从文言诗语向白话诗语转型的衔接点(这种‘衔接’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第一天起就曾经开始过了)着手,继承汉语言的基本规律和借鉴诗词格律的构建特征,在鲜活的时代语言的基础上去探索新诗外在形态的新模式。”这也是贯穿在著作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纵观整部著作的叙述内容,在新诗语完善的三个方向中,著者兼顾民间、欧化的方向,但更多地关注的是传统诗词方向。在著作中,著者介绍了具有民族性、民歌性和音乐感的白屋体,介绍了周作人的白话唐诗体,介绍了刘梦苇的词曲化诗体,介绍了邵洵美的整齐长短行体,等等。尤其是在“民族化时期”,更是饶有兴致地论述了赵朴初的新散曲体,蓝菊荪的诗经译体,阮章竞和闻捷的新民歌体,贺敬之的新信天游体,郭小川的新辞赋体,王志亭的“女娲”体,等等。在“雅园诗派时期”和“东方诗潮时期”,同样介绍了诗人沟通古今汉语创体的实绩并作了充分的肯定,如肯定雁翼新词体“继承了词曲切入生活,超越生活,营造意象意境的审美传统,而不是词的格律形式的衍用,是得词曲之神而离词曲之形的新格律诗”,认为丁芒的自由曲“与其说是新诗的异化,毋宁说是旧诗的蜕变”,赞赏范光陵的新古诗“在华文诗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赞赏李忠利的新绝句“在古典与时尚之间左右逢源,它是回归传统的新诗”,等等。这种种叙述和赞赏,体现了著者对于朝向传统、沟通文白汉语及诗律,从而完善新诗语和新诗体的殷切期许。新诗诞生接受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现代诗运动影响,以后又较多地面向域外西诗欧化借鉴完善自身,但汉语新诗的诗律和诗体问题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即新的诗律和诗体种种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汉语上来,也就是说它所要解决的是基于现代汉语的诗律和诗体问题,如何在沟通古今汉语、衔接古今诗律基础上最终建立现代汉诗新律和新体,这是一个现实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当下的急迫话题。在此特定情形下,《现代格律诗发展史》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突出地提出了这一课题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思路,这是当下视域观照历史、现代意识叙述历史的成功实践。
            以上从写作策略、叙述内涵和关注重点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的当下视域,这种视域深刻地渗透在整体结构、叙述内涵和评说倾向之中,从而揭示了赵青山新著所特有的当下性价值和现实性意义。因此,它虽然是一本叙述过往历史的著作,但却又是一本面向当下现实的著作,体现着著者对于我国现代格律诗发展的现代性追求。虽然我们可以批评著作逻辑结构不够严密,某些论述不够科学,但是这些瑕疵与其强势的当下性相比,大致应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就是我在读了《现代格律诗发展史》以后的感想。

    【作者简介】许霆,男,1951年出生,1998年晋升为教授。历任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宣传部长、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2004起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2012年离任。兼任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新诗格律理论研究,中国十四行诗研究,新诗理论批评史研究,新诗诗体研究。出版理论专著有《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和《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分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十四行体在中国》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和省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03

回帖

1

精华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6
QQ
发表于 2017-3-19 22:2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并期待早日拜读!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2200

回帖

20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6519
发表于 2017-3-20 2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我已经收到。再次祝贺其问世。
许霆先生指出的“当下视域”的确是其重要特点,也是优点。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回帖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17-3-20 22: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拜读!:handshake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东方诗风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26 23:04 , Processed in 2.76629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