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的吟诗的“吟”,不仅是读者的诵读,也包括作者的创作过程。屈原创作的楚辞,有那么多语气助词,是他行吟创作的印证,也适于读者吟诵。诗,记于文案而出于口、落于口,是带音乐性的。这也是古人讲平仄和谐的原由。
而今,有人又倡古音古韵,我不知道有多少诗作者是行吟创作的,我惑疑不少人不会发古音,查字表填字凑句,是违屈原作风的。如“斜”字、“赊”字等,古今音移韵变,押了古韵,不合今韵,写了古韵诗,仍按今音吟,实在是无效的折腾。
将运用标点符号,单独挑出,作为诗创作的一项规则,是古代无此举,所以古人读文,要先学会断句,断错了,还闹成笑话;而今,标点是作一词一字用的。标点的重要,还在于,它是带“情”的,吟时因标点而变声调。如一“啊”,带了情调,就不止四声。这就引出另一概念:字词之四声平仄,会“变调”的,是音随情变的。古板的搬字韵表查,不能解此方程题。
此两点,仍是表明:刘思勰说得“通变”很对:“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我同海外逸士先生、耐寂斋主先生等老前辈的几场探讨论争,其主要的,就是诗用新声。同时,我认为,许多爱诗文友,既写新体自由诗,也写仿古诗词,正是开拓古演为今,中西合璧的天赐良机,明清士人没办的差,交到今人手上:中华诗词歌赋要产出新主流,以回历史之答券:唐诗、宋词、元曲之后,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