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奏的周期长短和节奏特色对节奏的影响——诗歌音乐美探索系列之16
论节奏的周期长短和节奏特色对节奏的影响——诗歌音乐美探索系列之16
节奏支点的周期性复沓形成节奏美,而节奏感的鲜明性,依赖于两个因素:
一是周期的长短与否。一般来说,周期越短,节奏感越强;周期越长,节奏感越弱。这是因为节奏周期的感知必须依赖记忆,而记忆是会衰减的;周期过长,节奏支点的复沓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以时间周期为例,最短的日周期记忆清晰,节奏感最强,而月节奏、季节奏和年节奏的分界就会逐渐模糊,离开历书就很难辨识。
二是节奏支点的特征鲜明与否。对于周期太长的节奏而言,其节奏支点是否有鲜明的特征,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例如,气候变化鲜明的地域,季节奏和年节奏比较容易被感知;四季如春或终年寒冷的地域,季节奏和年节奏就比较模糊,余可类推。
诗歌节奏感的鲜明性,同样依赖于这两个因素。
相对而言,西方轻重律和长短律诗歌的节奏美远远胜过于顿歇律的诗歌,这是因为轻重音对比和长短音对比鲜明,节奏的动力因素强;而顿歇与语音链的对比度弱,节奏动力因素弱;而且轻重律和长短律的音步之间就有重音或长音的复沓,节奏周期短;而顿歇律诗歌的节奏主要依赖于诗句之间乃至诗段之间的大顿歇的复沓,节奏周期长。
汉语诗歌的节奏属于顿歇律,要想提高节奏美,可以从节奏周期和节奏型的节奏特色这两方面着手。
先看整齐对称式。
整齐式的是以一个诗行为基准诗节,其节奏周期取决于诗句的长短和对称模式。
显而易见,诗行越短节奏感越强,诗行越长,节奏感越弱。大家都应当深有体验,古典齐言诗全部在七言以下,三言诗和四言诗周期短,节奏感最强。新诗的句式加长,周期变长,节奏感随之而减弱。从大家的创作实践来看,十五言诗似乎是汉语齐言诗的一个极限,超过十五言的诗篇是罕见的。所以十五言以上的齐言诗不宜提倡。
音顿的对称模式也对周期产生影响:一贯对称式〔aaaa〕、和随转对称式〔aabb〕的节奏周期就是一行诗的音节数目,节奏感较强;而交叉对称式〔abab〕的节奏周期是两个诗行的音节数目,节奏感次之;包孕对称式〔abba〕首尾两句的节奏周期是三个诗行的音节数目了,相对而言,包孕式的节奏感是最弱的。
大家可择善而从之。
再看参差对称式。
参差对称式的“基准诗节”是多个诗句的组合,除了诗句的长短会影响节奏周期之外,基准诗节包含的诗句多寡也影响节奏周期;分句越少,节奏周期越短,节奏感越强;分句越多,节奏周期越长,节奏感越弱。据我们的观察,基准诗节的分句句数,一般以不超过四句为宜,句子太多,人的记忆已经无法感知节奏周期的存在了。
基准诗节只有两个分句的参差式节奏感最强,它们在段落内部就能具备节奏美,可以是一段式诗篇,不一定非得是多段式诗篇。
分句太多的基准诗节,往往必须出现两个以上的段落才有节奏美可言,单独一个段落就无节奏美可言。
基准诗节只有两个分句的诗篇,长短句的组合也能形成类似于整齐对称式的三种对称模式:
1、交叉对称式。例如:
白色的天鹅|,你在哪里啊—— a
天鹅永远地|飞走了! b
金色的云彩|,你在哪里啊—— a
云彩被狂风|吹走了!…… b
〔丁鲁《天鹅飞走了》
2、随转对称式。例如:
看不到|商女的身影, a
听不到|琵琶的悲鸣。 a
空留一道|喧闹的江岸, b
配有一座|供神的小亭。 b
〔龙光复《琵琶亭》〕
3、包孕对称式。例如:
也是秋天|也是夜晚|也是小楼 a
也曾有|身影飘飘 b
也曾有|话语滔滔 b
秋在楼外|人在楼中|楼在心头 a
〔王端城《秋忆》〕
因此,基准诗节只含两个分句的参差式是最值得推荐的诗体。西方的参差对称式的诗篇,大都是此体,这决不是偶然。
对于那些基准诗节分句较多的诗篇来说,节奏周期太长是它们的弱点,就必须在在节奏型的节奏特色上提高节奏美。
大凡具有明显的开放型、收缩型、凸型或凹形节奏模式的诗篇,因其节奏特征明显,节奏感较强。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尽管节奏周期较长,但有鲜明的“凸型节奏”,故节奏仍然比较鲜明: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余可类推。
大凡基准诗节的分句多,而且无明显的开放型、收缩型、凸型或凹型的特色,其节奏美是不强的,大家可以自行考察和比较,这里就不举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