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载:从两本《中国新诗史》说起(谢榕波)

才读罢陆耀东的《中国新诗史》(第1卷,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又看到沈用大的《中国新诗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书的书名完全相同,仅在书名下括号内所注的时间起迄,有一字之差:前一本1916—1949,后一本1918—1949。陆耀东是新诗史家,著作等身;沈用大则恕我孤陋寡闻,此前还未见过有什么著述,只在该书前面潘颂德先生的“序”里知道,是一位业余作者。当然,“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这里并无歧视的意思,恰恰相反,我读沈著,大受启发,倒有别开生面之感。

    虽然陆、沈两书都采用编年与纪传相结合的写法,都淡化流派、注重社团,但具体表现却不一样。陆著把史事与诗人截然分开,对史事介绍得十分简略,如我读到的第1卷,其第1章为“中国新诗的诞生和第一个10年述略”(该书分卷出版,目前才出第1卷,据第1卷第一章标题可知全书大约按平常所说的“3个10年”分为3卷),篇幅只占全书(第1卷)六分之一,其余六分之五全是诗人介绍,诗人介绍中对诗人的生平也介绍得十分简略,主要介绍的是作品。沈著在全书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新诗从发端至今共80多年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是:内部生成时期(1918.1—1927.12),外力影响时期(1928.1—1949.9),内外分离时期(1949.10—1978.12),外力消解时期(1979.1—)。这四个时期的划分是以新诗本身(内部)为中心,也考虑到政治(外力)因素,与过去片面强调政治的决定作用不同。作者对所写的前两个时期,又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内部生成时期”分为“纵向推进的轨迹”和“横面展开的风采”,第二个时期“外力影响时期”分为“两线运行的格局”和“一体指归的历程”。其中后两个阶段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前两个阶段,“纵向推进的轨迹”作者按新诗—无韵诗—小诗,即诗艺本身的演化来写,“横面展开的风采”作者按自由诗—新格律诗—象征诗,即不同的诗体陆续登场来写,是作者最有创见的贡献。全书就是这样,把各位诗人按其创造主要成就的时间,归入各个阶段之中。相比之下,我以为沈著“史”的观念更加明确,史事也介绍得更加周全。从这里我们了如指掌地看到了早期新诗如何从《新青年》一枝独秀到社团蜂起,看到了新诗薪火如何从北京传到上海,看到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文学如何奋然崛起,看到了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之时诗人的反应,如此等等。随便举一个例,就说“小诗运动”吧,陆、沈两书都把它归入冰心名下,但陆著先从冰心的思想谈起,小诗仅附在最后;沈著则直奔小诗,依次罗列了从1919年康白情与俞平伯在北大校院里的“动议”,到1921年俞平伯与朱自清信函探讨,到1922年《诗》月刊的创刊等史实,然后写到冰心作为半途杀出的黑马,一举夺取小诗代表诗人的桂冠,这段文字十分精彩。然而仔细想来,这精彩并不是出于作者杜撰,或者妙笔生花,此乃是历史本身的精彩,于是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书”本身的魅力。

    发掘史实还有助于理解作品,沈著在这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他对作品一般不作直接评价,只是介绍,在介绍的详略和语气的轻重中包含褒贬。关于这个问题,他在《自序》中用了较大的篇幅予以阐述。全书贯彻这个宗旨,形成了忠于历史、不追逐时尚的良好品格。历史是客观的,时尚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过去推崇左翼诗人,如今推崇现代派,他对左翼诗人并不回避,对现代派也不趋附。如何正确评价诗人,他提出四条标准:“个人的标准”、“社会的标准”、“历史的标准”、“时代的标准”(见《自序》,下同)。其中“社会的标准”指“看他的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多少影响”,“历史的标准”指“把他的业绩放到本国历史的长河里去加以审视,看他到底有哪些建树”,“时代的标准”指“把他的业绩放到当今世界如前沿中去加以审视,看他到底有哪些贡献”。这些都很好理解;最令人困惑的是所谓“个人的标准”,它指“作者本人打算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然后再来“考察他做到了几成”。这也有必要算一个标准吗?并且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不过仔细想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所有的社会的标准、历史的标准、时代的标准,都必须建立在这个个人的标准之上。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准,才能体现对作者本人的尊重,才能保证史书的客观性。

    以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作者正是全力贯彻这个评价系统,对所写的诗人,避免了过去一讲思想、二讲艺术的刻板公式。我发现他介绍诗人,既力求全面,又突出重点。例如对王独清的“情调艺术”的分析,对于赓虞的创作的四个阶段的分析,对戴望舒的音节的分析,对臧克家的“炼字”的分析,对艾青的“描写”的分析,以及对邵洵美的批评、对陈梦家的惋惜、对田间的褒贬等等。这些诗人虽然已有许多人论及,但他写出了新意(有的相当大胆),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和卓见远识。

    最后我们不妨看看陆、沈两书的一字之差,这一字之差关乎新诗的发端。沈著旗帜鲜明,断言新诗发端于1918年1月,并且还有简要的说明。陆著虽然在书名上写的是1916,而在其第一章中却有这样的话:“中国新诗如果以1918年1月《新青年》4卷1号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几首诗作为诞生的标志的话,那么,从1914年到1917年底,可算是它的妊娠期。”由此可知,两人对新诗的诞生日期见解是一致的,而陆著只不过是以新诗的“妊娠期”的中途为开始而已。

    本文把陆著与沈著作了一些比较,主要是因为接连读了这两本同名的书而引起的一点感想,无意于抑谁扬谁。我只是想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读陆著经常感到资料充盈,不少还是早已绝版的家藏秘本;我读沈著则感到他掌握的资料虽然比较常见,却也相当全面,特别是经过了精心梳理,可以说,他把所掌握的资料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是值得赞颂的。纵观全书,他对政治脉搏抓得很紧,而讨论的又几乎都是新诗本身,可以说他通过这本《中国新诗史》,总结了许多关于新诗方面的问题,其中有的是我们长期忽略的。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永达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新诗史》(1918-1949),这里转一个贴子,对他著的新诗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一团乱麻似的、多被陈见所囿的新诗史如何被永达兄的独立见解整理得条理分明,又给予多少被“活埋”诗人应有的尊重。
永达兄去世之前正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新诗史料,准备写《中国新诗史》的续集,其中新世纪以来的格律体新诗和东方诗风论坛及诸诗人应有篇幅,曾电话问我《古典新诗选集》的详细情况。惜乎天不假年,新著未成,憾甚憾甚!
附:
《中国新诗史(1918-1949)》 目录
发端新诗的诞生
第一编 内部生成时期(1918·1——1927·12)
第一章 纵向推进的轨迹
1.发难者的探索
——胡适
2.《新青年》的“三驾马车”
——沈尹默·刘半农
3.《新青年》的压阵大将
——周作人(附:陈独秀·鲁 迅·李大钊·
陈衡哲·沈兼士)
4.青年的响应:新潮社 .
——俞平伯·康白情(附:傅斯年·罗家伦·
汪敬熙·顾诚吾)
5.群英奋起:少年中国学会
——田 汉·宗白华(附:王光祈·周 无·
黄仲苏·郑伯奇·张闻天·黄日葵·
邓中夏·沈泽民·左舜生·易漱瑜)
6.上海的新潮:《民国日报·觉悟》和《星期评论》
——刘大白·沈玄庐(附:.戴季陶·周恩来·
方志敏·瞿秋白·彭 湃)
7.文学研究会的定期刊物:《诗》
——叶绍钧-朱自清·刘延陵
8.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合集:《雪朝》
——郭绍虞·郑振铎·徐玉诺
9.文学研究会的其他诗人
——王统照·徐 雉·粱宗岱
10.“小诗运动”
——冰·心
第二章 横面展开的风采
1.奠基者的贡献
——郭沫若
2.前期创造社:浪漫
——成仿吾·邓均吾(附:徐祖正·何 畏·
周全平·倪贻德·王以仁·楼建南)
3.湖畔诗社的放歌
——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附:谢旦如·何植三·胡山源)
4.从浅草 沉钟社走向地北与天南
——冯至
5.蔷薇社与狂飙一莽原一未名礼
——石评梅·陆晶清·高长虹·韦丛芜
(附:韦素园)
6.两位独行客
——陆志苇·白 采
7.东方的魂
——闻一多
8.新月社主脑
——徐志摩
9.西风送来《微雨》
——李金发
10.中期创造社:象征
——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附:姚蓬子·
石 民·邵冠华·侯汝华)
11.前期新月诗派
——刘梦苇·饶孟侃·朱 湘·孙大雨
(附:杨世恩)
12.曦一荒岛社与绿波一无须社
——朱大楠·于赓虞·胡也频(附:蹇先艾·
赵景深·孙席珍)
第二编 外力影响时期(1928·1——1949·9)
第三章 两线运行的格局
1.普罗诗派:“太阳社”主将
——蒋光慈
2.普罗诗派: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
——柯仲平·萧 三(附:钱杏邨·孟 超·洪灵菲·
冯宪章·黄药眠·张秀中·夏明翰)
3.普罗诗派:杰出的代表
——殷夫
4.《狮吼》一《金屋》与后期新月诗派
——邵洵美·陈梦家·方玮德(附:滕固·
朱维基·方令孺·沈从文)
5.中国诗歌会
——任 钧·蒲 风(附:杨 骚·柳 倩·石 灵·
关 露·王亚平·曼 晴·袁 勃·温 流)
6.开新风气的“现代”首领
——戴望舒
7.“京派”:《骆驼草》与两个沙龙
——废名·林徽因
8.“京派”:“清华三杰”
——曹葆华·孙毓棠·林庚(附:李白凤)
9.“京派”:“汉园三杰”
——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附:方 敬)
10.“海派”:“《现代》派”
——施蛰存·徐 迟·金克木(附:成 弦·
金 音·孙 望·常任侠·吴奔星·吕亮耕·
钱君句·南 星·玲君)
11.“农民诗人”
——臧克家
第四章 一体指归的历程
1.新诗的朗诵运动
——高 兰·光未然(附:蒋锡金·张寒晖·公 木·
陶行知·冯玉祥·老 舍·老 向·卢冀野)
2.朗诵运动以外的新诗
——徐 讦·鸥外鸥·力 扬(附:黄宁婴·雷石榆·
陈残云·马子华·吕 剑·方 殷·臧云远·
叶 挺·金剑啸·梁山丁·吴兴华)
3.画者的行吟
——艾青
4.时代的鼓手
——田 间
5.前期七月诗派
——胡 风·邹荻帆·彭燕郊·阿 垅(附:孙 钿·钟
碹·冀 汸·杜谷)
6.延安新诗歌会和晋察冀边区诗会
——鲁 藜·胡 征(附:徐 明·天 蓝·邵子南·史
轮·方 冰·钱丹辉·魏巍·陈 辉·孙 犁·
远千里)
7.后期七月诗派
——绿 原·牛 汉(附:曾 卓·化 铁)609
8.“联大四层”
——穆旦·杜运燮·郑 敏·袁可嘉(附:林 蒲·周
定一·王佐良·赵瑞蕻·罗寄一·何 达·
俞铭传·马逢华)
9.《诗创造》一《中国新诗》
——辛 笛·陈敬容·杭约赫·唐 祈·唐 浞
(附:沙 鸥·林 宏·康 定·沈 明·蒋燧伯·
田 地·方 平·莫 洛·辛 劳)
10.三人行
——玉 杲·苏金伞·袁水拍(附:何敬平·蓝蒂裕·
古承铄·蔡梦慰)
11.解放区的新民歌
——李 季(附:张志民·阮章竞·李 冰)
附一:大事年表
附二:参考书目
后记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有理有据,好文。

TOP

转贴此文是对永达最好的纪念。

TOP

转《中国格律体新诗论坛》学习交流,以誌纪念!

TOP

http://www.tsswyw.com/index.php? ... catid=33&id=109
一篇诗歌评论文章的链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