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關於詩詞之押韻

                關於詩詞之押韻

       古時候的人作詩,唸起來不饒舌,通順就可以了。無所謂的"詩韻"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由於駢文的興起,連作文章都講究齊偶對仗,所
   以聲韻之說盛行。始於齊梁時沈約的[四聲韻]。到了隋朝統一了中國
   為了兼容各地不同的聲調,區別因方言造成口音腔調莫辨的[韻]。當時
   以陸法言,薛道衡等學者取古代跟當時的韻書,依反切的發音,來收聲
   分韻作了一部[切韻]。依敦煌出土之[切韻]殘卷得知,分平上去入四卷
   共一百九十三韻。

       唐宋間不斷加注重修,唐時有重編自[切韻]的[唐韻],又稱[廣切
   韻];宋代又敕修廣韻,名為[大宋重修廣韻],一樣與[切韻]一般分類
   並用反切注音。共二百o六韻。自[廣韻]以後,韻的內容因歸併而擴大
   韻部有越趨減少之勢。宋朝淳佑年間,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全
   書僅賸一百零七韻,這也說明了當時實際語言已漸漸跟傳統韻書不合,
   為求詩文間的押韻貼切起見,而自然發生的一種語音變化現象。

       一直演變到清代,根據明朝的[洪武正韻]敕修的[佩文詩韻]也就是
   現在通行的[詩韻]。繁衍千餘年,向為近體詩詞之創作者,奉為圭臬。
   現代之詩詞創作者,由於害怕其嚴謹之規範,以及一般古籍中聱牙贅齒
   的文意表達方式,加以西學東漸之影響。大多數之詩詞創作者,棄[詩
   韻]而不用,時興以口語體例為詩文之表達方式,此風氣萌於五四,演
   變為現今之詩文濫觴。

        其實詩之有韻,乃是一種自然現象,最早是便於記誦,之後樂府
    詞曲,巷歌俚謠等音律節奏之融合,而有了詞牌曲調。事實上今天我
    們學習創作近体詩詞,不需再拘泥於[詩韻]的仿古,而忽略了今音的
    流行。與其沿用不合適的[詩韻]來寫詩,不如依目前口語的諧韻,或
    以通行的國語為押韻的標準來創作詩文。像現在上海中華書局根據漢語
    拼音規定的韻母而制訂的[詩韻新編]就非常科學且符合時代潮流了。
    讀者若有興趣 Slow下回再花點時間,用現在的注音對照將其列表參照
    以饗讀者。此外再次呼籲鍾情於詩詞之美的現代學習者,勿因詩詞之音
    韻規範而裹足不前。只要稍事留意其可讀可誦之節奏感與韻律感,勿使
    作品讀之聱牙,誦之贅齒,即可曰詩曰詞,不必太墨守成規,拘泥[詩韻]

         當然,文學作品的主要內涵,仍在營造之意境與感情。粗言鄙句,
     語焉不明,邏輯紊亂,聱牙詰屈,節奏渙散等所謂"新世代"之創作自由
     仍為詩詞創作之旁門左道,不足為式。


                 Slow Hand 
 

粗言鄙句,語焉不明,邏輯紊亂,聱牙詰屈,節奏渙散等所謂"新世代"之創作自由仍為詩詞創作之旁門左道,不足為式。____然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