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倡导新诗回归现实(作者:紫竹)

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这是自不待言的。诗歌的 发展趋势是新诗,新诗自“五四运动”算起诗坛已经走过几层波浪,回顾新诗走过的路程朦胧体作为新的诗潮和独立诗体崛起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群年轻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表达特殊感情创造出来的带有朦胧色彩的新诗体和新诗派。80年代中期徐敬亚策划“两报大展”后,第三代诗人李亚伟、于坚、韩东呈立于诗坛,后期的口语写作的泛滥带来极大恶果,很多的“口水化”作品引起了很大反感。90年代初,在80年代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批诗人如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等一步步成为诗歌写作的主流,崇尚典雅、唯美,追求华美辞藻的诗风。欧阳江河不失时机地提出“知识分子身份”和“中年写作”两大口号。这股强大力量深深蓄积诗坛10年,直至1999年4月“盘峰论剑”于坚、伊沙、唐晓渡等人在懊窦湫醋鳌焙汀爸斗肿有醋鳌绷礁龃视锵陆辛思ち医环妫獯温壅嵌?0年来新诗发展历程的回顾,这场论争一直延续到2001年。随着网络诗歌的发起与书刊杂志文学诗歌走进多元化与极端化,多元化在写作方法表现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当代所谓“先锋派、印象派”诗歌是超现实主义、心理分析主义范畴,自认为就读者而言是极端化写法,是消极的。 一,失去现实性 目前的新诗有的脱离现实、诗意离奇、令人揣测,与大众读者相融隔离太远,读后不解其意,不入其境,都是些微忽飘渺的“先锋幻想”(也许作者自己都不懂诗意)的诗歌。德.席勒说:“诗只有两个领域,它要么在感觉世界里,要么在理想世界里,它在概念领域与智力领域里,是不能繁荣起来的。”那些根据印象推测,也未必能理解作者表达其诗意、根据象征性思考也未必能里清诗路境处的诗歌,完全失去了诗歌现实、美感作用。诗歌虽然不是“绝对的现实”但由于现实往往以诗的形态出现,记得一位诗人说过:“在我眼里,我现实周围的一切都是诗,因为它就是现实的存在”。可见诗是绝对现实、最切近的渴求,最切近的领会。 二,读者的落差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作者头脑中的意象是借文字解决“言之有方”转化为作品提供于读者的,作者并不是企图体现某种自我抽象的东西,而是要读者实现“再创造”,读者是作品的真谛。想象是要有的,人们往往用它来说明一个作者值得继承的东西,但是,令人恼怒的是,如果想象不是建立在意识和理智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激起读者情绪上的感动,也失去了读者根据文学作品再现艺术形象、并体验、玩味、补充,丰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思维活动。譬如在写作过程中的诗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只有作品的一切素质在读者的感情上得到反映的时候,如同摄像印在照片上一样,差别在于在读者心理这个像是谁也看不见的,这就是为什么不由写诗的人自论,而应该由读诗的人来论诗的缘故。 诗歌是一种摹仿性的艺术,它创造,但是它在组合和再现中来创造,那么诗歌的魅力从何而来呢?“对诗人来说,他的感情发展为形象,形象本身又发展为辞句,辞句更遵循韵律的法则将形象表达出来”。当我们看到这些形象掠过我们眼前时,我们体验的乃是这些形象所包含的感情和相等物是现实性的。诗应当以美妙的夸张夺人,而不是以古怪离奇自炫,应当使读者觉得这就是他自己最崇高思想的表达,应该像周围的生活一样的现实。诗歌所指点的美,不可半道而止,形象的产生、发展和下落,应当象太阳一样,来得自然。真正的诗歌应当反映现实世界,也应当反映内心世界,倡导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诗歌,使诗歌回归现实性,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是不可割绝,应当继承古典诗歌的基础,突出传统的写作特点,结合、收融其他学术的表现方法,来创新、来探索。就扩展大众读者市场而言,创造出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诗歌。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