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关于古典新诗的几点想法(作者:老实和尚)

诗歌由自由而格律,复又自格律而自由,于是乎新诗应运而生,更挟了新文化运动的势头,铺天盖地一阵乱砸,让人头脑发懵,不知所以,于一团迷糊中接受了一团乱糟糟的东西。诗歌的一些重要审美组成被弃置脑后,代之以标新立异的佶屈聱牙,令人不唯读之难懂,更让人咽之难下,直如含一团沙砾于口中不吐不快。到了现在这股歪风愈演愈烈,虽然评论家们仍将之当作诗歌正统,但读者的流失已然让其成为光杆司令,所以能维持地位,只是因为祖荫,新诗到了这个份上,也只能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挣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新的事物的初始总要凭借了同属的旧有根基,古诗由自由到格律,从四言到七言,整个过程是层层累积的,而并非尽弃传统的择址另建。也正因为这,至少从形式上诗歌是愈来愈精致典雅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摸索探寻。尤其在发轫之时,这种摸索探寻需要冷静和理智,任何的急噪冒进都会埋下祸根,并导致严重后患。从《诗经》到《古诗十首》,中间有《离骚》和乐府承上启下,及至后来律诗成熟,中间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迁,没有齐梁时沈约等人的对声律重视,很难想象律诗会是什么样子。 我以为从近体诗到新诗也应该有这个过程,即近体诗——新近体诗——近体新诗——新诗 从近体诗到新近体诗可以说有个不错的开端,梁启超于1899年提倡文学革命,黄遵宪提刀上马写下了不少近体诗的异种,也就是我所说的新近体诗,陈去病等南社同仁也写了一些富有新内容的东西。从新近体诗到新诗的过度是导致新诗目前非人非鬼的根本所在,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诗人们一夜之间都不知所措了,白话运动更把旧有的传统的完全抛开,继而将一切都建立在本来就没好好消化的西学上,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如自家的合体,所以新诗也就成了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也有清醒者如闻一多所倡导的新格律诗,这算是近体新诗的开始,也就是我想象中的古典新诗,但毕竟寡不敌众,而终于泯然众人矣。这不能不说是个大悲剧。 所以 古典新诗还是需要我们走的一段路,新诗的失败证明旧有传统的不可丢失性,或者说我们在发展古典新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扎根传统的过程,基于这些我以为古典新诗应该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第一 要注意用韵。诗歌是用韵的一种艺术,一首好的诗歌总是恰倒好处的用韵,使自己富有音乐的美感,读之朗朗上口,令读者易于记诵。要明确的是我这里所谓用韵并非如近体诗那样的刻薄寡恩,而第是仅仅要求大致的有韵就行了。我们压韵不拘平上去入,不但可以本韵相压,也可以通韵相押,总之就是那种最自然状态下自发的而非刻意追求的用韵。当然这只是一般性原则,若是有徐志摩那种“莎扬娜拉”隽永句子,则韵直可以不要矣。 第二 诗要雕琢。诗歌是精致的艺术魏蔚拿诙加Ω檬鞘思Ρ苊獾模玫氖璐永炊际蔷牡褡恋模觳攀降囊换佣诔煽赡艹鼍罚猿霾涣松衿罚晕揖醯眉幢愕搅讼衷冢谆拔牟坏谌缥难晕牡哪屯魄茫暇够故强梢酝魄玫模颐怯Ω梅蚜θネ魄谩U饫镆得鞯囊坏闶峭魄玫哪康氖俏巳闷湟宰钭匀坏男问匠鱿郑锏揭恢制降搴系木辰纾腿缑芬⒊嫉摹短照摺贰疤站∶徘巴粒萆衔奁摺J刚茨啵リゾ哟笙谩!钡褡恋哪康挠Ω檬窍笳庋猿霾坏诘褡痢?br> 第三 意境要美。文艺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制造一种绝美境界,可以是“杨柳岸,第晓风残月”的清婉怅然,也可以是“大江东去”的苍茫雄阔,无论什么意义的美,我们都必须调动一切语言的,修辞的手段将之推向极至。动笔前定好一个调子,哀的怨的大欢喜大悲痛的,然后设置好格式,雕琢好词句,将读者带到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中。 这点想法算是我十多年读诗词的一点体会,也是我写作中奉行不逾的宗旨,当然仅仅是一家之言,只能参考,或者连参考的价值也没有。 附带说一下诗歌,确切地说是文学作品的功用问题,传统讲“文以载道”,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实现需要条件,那就是社会的各路精英向文中取经,文影响精英,精英操控大众,并最终匡扶世道人心,可以想象这种条件一般社会状态下是不会有的。倒是“诗言志”的说法比较贴切,一个人的文字只能反映一个人心趣,这种心趣“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你可以讲之作为消遣,如果你够伟大就以之载道也无妨,不过也大可不必责怪别人的“我手写我口”了。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好文。是写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语言起码是中国的。我喜欢这样的语言,说的是专业问题,但人人可以看明白。
不像某些签名都不忘要创新的某些人(指名道姓怕打嘴仗),评起诗歌来弄来些专用名词,堆砌在一起,这让我并不尊敬他的学问,而是直接怀疑他的中文表达能力,同理,这样的人写出的诗,也一定是食西未化,自以为有了世界的大角度,却浑忘了诗首先应该是民族的。
诗歌的特质并不在创新,新的未必胜过旧的,没有创新,诗仍是诗,但只有创新,已不是诗。说这种话,并不是不要创新,白话写诗,相对它较短的年龄,已有无穷的创新余地。在这样创新过头,激进过头的年代,应该提如何继续传统了。成功的创新也一定是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是要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语言,但这一切只能在不脱离传统和大众的前提下进行。新诗越写越没人看,不值得近二十年来现代派人的深思吗?
旧体诗千锤百炼,一定比新诗更掌握到汉语的特点。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李四若:

我认为新诗的产生是汉语言(文言文)改良的必然产物,不用古文言文,但诗歌还是要写的。鲁迅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合于语法的作品,语法的国际化可以说是白话文运动的实质。新诗说白了就是用普通话写的诗,这是新诗的本质。但是,当时的中国处在重重压迫,侵略之中。有民族责任感,有敏锐观察力的爱国志士,明白中国的科学技术比列强差的太多!于是他们提倡学习列强。但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工业几乎没有,还有科技,教育,当然也包括文化。其实说到底是落后于列强的社会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固有的方方面面传统与资本制度产生了磨擦,碰撞。最终引发了国人盲目的崇拜,“一切是国外的好”,这不要说在近代,就是中华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现代,当代,还有不少人这样认为!我知道八零年代上大学的人报考的的目标是工理科为多,工理科的先进技术在国外,这是现实。报考文科的很少,而报中国古典文学的简直就很希奇!那时,国学的精粹被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盲目的对欧洲文学的崇拜,使得近代文学竟然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可是,中国的语言和其他语种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话(现代汉语)也是建立在中华几千年语言的基础上的!其他语种的诗歌传统和氛围不是中国人可以完全理解的!盲目的学习崇拜西方,必然使中国的广大不具有西学基础的读者不理解。比如有些世界名著,我读好几遍也没读出丁点的好来!而处在这种思想下的诗人们,根本考虑不到这些!而他们的诗歌老外却读的懂,于是给予很好的评价!有了“先进”的赞同,他们也必然成为主流!(在这我不能举出实例,不过相信大家心中有数)我看过对九叶诗人郑敏的一篇访谈,她也认识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对于中国优秀的古典的文学太过忽视,并指出在现代这种现象还很严重!(详见《诗刊》上半月刊2003。1)

立足中国,写给中国广大的读者,才是古典诗歌的本质。我们有希望,现在随着中华的崛起,积淀中国国人心里的自卑情结会逐渐消除影响。现在的高中课本对于优秀的古代文学给了很大的比重,我认为,古典诗歌的任务就是发扬国粹以求在文化大融合的潮流里保住我们的优秀传统!只有自己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民族文化的发扬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使古典成为主流,我们只有不断的宣传自己,兢兢业业,为民族在下一代人心目中种下种子!

关于炼字,我个人以为,字越少越好,当然,不是说省到连说什么都表达不清楚的地步!

关于用韵,我认为是诗歌最基本的形式!是韵文同散文的区别,但也不强制押韵,换字有损诗意的话,不押韵也可以!

关于诗歌的社会责任的问题,我推崇杜甫的诗风,元白的新乐府运动。追求浅切的诗歌意境,诗人应该对民族,对社会尽责!这点我没能的做到,老是沉迷于个人的感情中。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我会努力改正的!

诗人的个人修养很重要,没有伟大的心怀,就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我想到了鲁迅


我的工作时间不稳定,有很长时间没能来了,有时候来了由于时间的关系说话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意思,这是我的悲哀,我想这悲哀不属于我一个人!对于我的观点,请诸位高贤指教,四若洗耳恭听!
         
               鞠躬。。。。。。再鞠躬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老实和尚:
关于我们的汉语言问题,仔细审查一下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文章中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是分开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是以两种不同的面目出现的,并且在白话运动以前这两种语言是分离的,各自为王,直到白话运动以后文章中的语言才和实际应用的语言大致一样,更自然的取向与日常用语,也就是说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实际是民间通用语言的一种提炼,文言文伴随了白话运动已经彻底终结(虽然我们在文章中有时候故意掉书袋)

那么在文言文存在的年代,诗歌的创作也就截然有两种路子,一种是文人的,一种是民间的,而且仔细审查诗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民间的创作作用重大,担负着创造和救治两大作用,<诗经>的国风民间创造了一种四言的格式,当文人介入,这种格式开始衰弱时,于是汉乐府这个来自民间的崭新诗歌形式便开始来救治这种场面了,并且开启了古风的先端,当齐梁时候浓艳的诗风盛行时,前后有子夜歌这种活泼的体式.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新诗的产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也是民间文学介入文人创作的结果(民间的大白话开始统治文人界),白话文结束了文言文年代,而白话文来自民间,这是我的这一佐证.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菜花:欢迎四若的高见。老实和尚所言的文人和民间创作互动的模式,确实贯穿整个古代文学史。当文人某种形式的创作烂熟时,就会有人吸收民间创作的营养,开始革新。但民间文学往往千年不变,没有文人介入、加工、提高、发展,也不能自行达到充分的高度。

老实和尚:民间文学好象是个世外高人 当觉得社会的文学走如死角后,便出来点播一下 聪明的文人便领会了,开始另一种创作 而自己又躲起来,直到危机再发生的时候再点播,呵呵

紫筠:支持作者的几点想法,谢谢和尚带来的文字。品味中!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就是优美的音乐性而经久不衰,读的如神时,似乎自己也是在唱,韵律是一定要有,但不用那样死板与教条。雕琢也是我要说的,并想借此说说一首诗歌的构建。一首诗歌如先精巧构思,落笔缺少灵感的同时,就会写成另一副模样。有时候,诗歌是来自心灵,刻意去构建缺少些心灵的呼唤。更多的时候不是提倡构思,但我是构思放在首位。既便是这样的话,那就更有必要雕琢作品,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很是触融笔墨,但艺术效果似乎略微逊色。

李 四若: 和尚兄的关于民间与文人的论述很精辟,可是,我觉得<诗经><乐府>是由民间收集,但也经过文人整理过的!还有,我对于民间和文人的界限分的不是那么清楚!在上古时期,有人能查的出名姓氏和家族背景的剥削阶级,大概是属于文人阶级,而无氏有姓的奴隶或平民阶级大概就不是文人而是民间了! 呵呵 我以为,在现代,阶级界限不那么清楚了,就不存在什么民间,文人了! 关于民间白话在各个时期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无法知道,不过从上古时代的<诗经>国风看,在当时可以说是白话,我们也很难理解,得借助历代不断的积累!<楚辞>形式是直接来源自民间,现代人也不大可能一读就懂.再说近点的,四大古白话文小说,没有古文阅读习惯的,只怕也不是很轻松就读下来.李清照的词很多用了俚俗用语,也不是太好懂,至于元曲的早中期,就是用俚俗语直接入牌,现代人也不大能全懂!不过可以看到,一路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接近我们现代的语言.我在课本<现代汉语>中清楚的记得编写组的一句话:"以北方语言为基础,参照近代好的白话文作品范本" 至于词性和语法的分类,我们的祖先,无论文人阶级还是民间阶级都没有能涉及到,是完全借鉴于国外,人家好的,我们首先得承认,然后是学习! 我和大家的看法有很多相同的,当然也有微小的不同,这是必然的!我们的诗歌观点的成长环境必定有差异,众多的相同让我们 走到一块,微小的不同让我们各抒己见,很喜欢这里的环境. 呵呵,不多说了,谢谢大家,拥抱,致敬!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