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谈诗歌结尾

每首诗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各部分都很重要,但比起古体诗歌,感觉新诗结尾尤为重要。 好的诗歌结尾,主要作用要让读者感受到全诗结构的完整性,比起形式结构上的完整性来说,结尾需让阅读者心理预期感到满足更为重要。读诗时,随着诗句的开展,读者心中不自觉地引起一系列不断变化的期待,对诗篇的下一步发展最终结局产生种种“假设”。好诗不会给读者再留期待的余地,读者的某种或某几种假设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最后终于得到落实,或者虽然结尾出乎读者意料,但一经思考,合乎情理,于是读者就会获得了一种全诗结构完整的感觉,并认为全诗这样结尾正是恰到好处。 略举几种常见的诗歌结尾: 1、回应开头,首尾平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脍至人口,大家都很熟悉,不引用了。 2、总结全诗,提升主题。如齐云《我要造假》,诗歌用反讽的手法讽刺社会和人情的虚伪(西方社会显著的一个痼疾是人因异化而来的冷陌感,中国则是心口不一的虚伪),前面例举要装假手、假臀、假心来应付社会,接着把造假提升到一个伟大理论的高度,分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推进它(讽刺什么,一目了然),诗的结尾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天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假惺惺的真实的人。 我周围是什么样的群众? 一种虚假得忘记自己虚假的群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世界。 3、解决问题,给出答案。如卜白《一只麻雀》前三节用反复手法、相同句式叙述抒情主人公邀请冬天的麻雀进家避寒,说“我的门没有锁”,被麻雀拒绝,最后一节如下: 天亮了 它盖着白雪永远睡去了 它只相信 天国的门没有锁 4、自然结束,叙事终止。叙事诗或带叙事成份的抒情诗常采用这样的结尾,这部分诗作的结尾除要给出故事的结果外,同时要构筑全诗完整的心理结构。如唐古拉山风语者《老屋》,前三节描绘了抒情主人公于黎明时分回到故乡老屋看到的景物,如寂静中踏响的脚步、冷风、白云、小路、老屋、院子、绿竹,这些景物都感染着特殊的情绪和感情,何以如此,最后一节借写景,给出答案,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 竹叶婆娑, 竹影婀娜, 仿佛那人, 还在等我。 反之,不成功的诗歌结尾,总是让读者感到全篇意犹未了。主要表现为结尾过弱,结尾语言风格突然变了,结构突然变了等。这样的诗歌结尾,在现代派作品中比较多见,因为一味反传统,要创新,这样的诗作有意弱化结尾,追求以不了而了之的效果。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岩鹰的不完整结尾论在诗坛有许多呼应??????????
任真文集:http://www.duange.com/zhuye/wenji/index.asp?dns=42 任真博客: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iBlogID=1144454 qq:373452586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