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读卞小识(一)

fficeffice" /> 

日前经兴邦兄告知,到两路口新华书店折旧以半价购得《卞之琳文集》3卷,甚喜。卞老是我崇敬的前辈,对我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与研究均有帮助,我还曾去他小罗圈胡同的寓所拜会过一次。在我的藏书里,他题赠的《雕虫纪历》与《人与诗:忆旧说新》是珍品。

在卞老的作品中,使我获益最以多的是有关诗的文章。他每有精辟见解令我心折。就把拜读过程中所得点滴体悟记录下来吧,也算告慰卞老在天之灵。

                    冼星海为《断章》谱曲

卞老在延安鲁艺曾与冼星海共事,有过交往。有一次,在冼星海住的窑洞里闲聊时,冼告诉他,战前曾把他的名作《断章》谱曲,当时还曼声哼唱了一遍,使他受宠若惊。可惜没有请冼手抄一份留念

多年以后,冼星海研究者秦启明在星海遗稿中竟然发现了这个谱子。原稿自注:ENLTE“徐缓”(带感伤),题右有字:1936年写于上海  此曲并提名赠盛建颐,受赠人乃盛宣怀之孙女,冼星海回国后的第一个钟情对象。随着此歌的发现,还挖掘出一段佳话呢 。

    遗憾的是,至今没见此歌发表,更没有歌手演唱。是不是太高雅了 ,反而无人问津?

这事让我又想到关于诗与歌关系,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历史上,往往是一首好诗为音乐家青睐,乃为之谱曲,使之得到更大范围的流传,甚至成为经典歌曲。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可是,今天的作曲家眼睛只盯着歌词,而不读诗,因之失去了许多得到灵感的机缘;当然,诗歌界“自觉”地远离音乐,实行“去音乐化” ,使诗向散文靠拢,根本就不具备谱曲的条件,也是作曲家调头而去的原因。

诗与歌分道扬镳,是双方共同的损失。

诗离开音乐,一种愚蠢的选择:不是得不偿失,而是有失无得。 

                      

                     诗人的本意与 读者的解读

                         ——以《断章》为例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 装饰了别人的梦。   

此诗是卞老代表作,一向被认为是新诗精品,各种选本无不收录。

根据卞老自己追忆,此诗系193510月作于济南。他的习惯是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决不是写眼前事物,而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他意思在形象地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觉得就这 4行已经可以成立,就没有再续成一首较长的诗,乃名之为《断章》。他解释道:“第一节两行,中轴(或称诗眼)是'看风景';第二节两行,诗眼是'装饰',两两相对,正和内涵.

因为这首诗只展现形象,而没有直言意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遂引起不同的理解。著名评论家李健吾解诗,也没有把准脉,卞老认为他“没有注意两节诗的对称安排,偏重了‘装饰’而又从贬义来解释这个词”,所以还引起了争辩。后来他接到两位黑龙江省的中学生来信说他们的老师认为这首诗没有意义,而他们不同意。这两件事说明:对同一首诗,作者和读者意见可能不一致;读者和读者意见也可能不一致。而这不一致,可能是认识的差别,不存在是非问题,如前者;也可能有对错之分,如那位语文教师,就根本不懂诗,连学生都不如。

卞老写诗,一般比较冷静,不怎么直接流露感情,而冼星海谱曲却明确地指示要“带感伤”去唱。卞老却尊重作曲家的理解和处理,表示“人家要这样'接受',确也未尝不可”,不仅能接受,也能欣赏。这就说明,作者有时候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不一定能够穷尽,读者还有很大的发挥和丰富的余地;读者的理解如果超越了作者的本意,只要言之成理,不是南辕北辙,作者不仅应该认同,还应感到欣慰。这是符合接受美学原理的。

                    化解四字音步的启示

音步是格律体新诗的重要概念,是诗的节奏的最小单位。一些优秀翻译家为引进外国尤其是英国诗歌的这一概念,并有意识地借译诗探索中国新诗格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卞老在回忆诗歌翻译家周煦良先生的文章中,对此有所涉及。

周煦良先生的著名译作是英国现代最伟大的古典学者之一和 杰出的诗人,其代表作有1896年出版的诗集《西普罗郡少年》,这也成为周氏翻译的佳品。他在译序中明确地谈到自己译诗的动机是进行新诗格律“试验”。我曾经购得并认真研读此书,视为珍宝,因为从译本来看,他的探索是成功的。

卞老在文章中谈到,他与胡乔木曾经就胡作《诗六首》中四字音步问题做过探讨,认为可以采用“的”字后靠的方式化解之。如“顾不上对落叶的容光鉴赏”便可以这样划分音步:

    顾不上-对落叶-的容光-鉴赏

对此,业界尚未公认。因为有人认为这样做破坏了语法关系。他们不明白,音步的划分固然与语法有着密切联系,但是也有其程式化的一面。中国的传统诗歌就是如此。我曾经举例支持这样的观点:如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本来就是散文化的句式,必须把“管城子”和“孔方兄”分割开来,才形成诗的节奏: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

事实上这也并不妨碍诗意的表达。

     但是,这并非唯一的办法。上面那一行胡诗,不但可以按照“的”字后靠的方式处理,更好的还是通过语言的调整来取消四字音步。而根据卞老回忆,这是周煦良先生出的主意。他建议把它改为:

        顾不-鉴赏-落叶的-容光

当然他没有考虑字数问题。设若原诗是每行11字,这样处理有显然欠妥。那么,是不是可以再增加一个字呢:

         顾不-鉴赏-落叶的-容光

这说明新诗格律是非常灵活的,并不那么古板、僵化。

好在我没有偷懒,还是找出《胡乔木诗词集》,查出此行出自《秋叶》。不过诗人自己严谨 做了调整,解决了四字音步问题:

    顾不上-对落叶-端详-鉴赏

此例说明:格律体新诗中的四字音步是可以化解,使之消失的;就是在迫不得已的状况下采用,也可以用“的”字后靠办法作程式化处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