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对当前诗词状况的思考

 

 fficeffice" />

对当前诗词状况的思考

陈仁德

诗词现状的不同层面

诗词在忍受了漫长的压抑和歧视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新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魅力回到了中国的文化舞台,经过20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即使是那些曾经对诗词十分鄙薄的人,都无法否认诗词正在走向复兴的事实,要想忽视诗词的存在,几乎已经没有可能。放眼今日之中国,何处无诗词团体,何时无诗词吟诵之声,庞大的诗词作者群体,已经成为最大的文学群体,由于网络的出现,诗词的领地大大拓宽,无数的文学论坛上都辟有诗词专栏,聚集着不可胜数的诗词爱好者。本来就是中国国粹的诗词终于有了在自己国土上的户口,可以名正言顺的和白话诗平分秋色,白话诗一统天下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参与并见证了诗词从低迷到复苏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在继续推进这个过程,幸甚至哉。

对当前诗词界的总体评价,应该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即:创作队伍之庞大、诗词团队之众多、诗词刊物之宏富,作品数量之惊人,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仅仅从这些方面来看,应该说诗词已经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全面的看问题,就会发现,空前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庞大的创作队伍中,能写出较好作品的诗词作者只是少数;在众多的诗词团队中,有较高品位的有所建树的团队只是少数;在林林总总的诗词刊物中,有较高质量的刊物只是少数;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作品中,能够传世的作品只是少数。

这是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作出的不同的判断。仅就普及而言,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就提高而言,则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出第一步。

诗词的普及,比之从前的打入冷宫,肯定是一大进步,是一大喜事,大量的爱好者执著于诗词,使社会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氛,无疑,多一个爱诗的人,社会就会减少一个庸俗的人,不论怎么说,诗词都是高雅的,附庸风雅,总比附庸下流的好。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不学诗的人是不值得与之交谈的,可见诗对于一个人的品位有多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诗词的普及真是功德无量。尤其是那些南征北战的老干部,辛苦一辈子,离退休才来学习诗词,而且不遗余力的为诗词组织奔走,其精神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们所说的繁荣,多半就是他们的功劳。

但是,仅仅普及是不够的,因为诗词作为一种艺术,是要讲究艺术质量的,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取胜。一首高质量的诗词,和一大堆低质量的诗词作品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大呼隆似的一轰而上,转眼就会被历史冲刷得干干净净,只有那些精品才能经受历史浪潮的冲洗沉淀下来,成为传之后世的文化遗产。唐代的张若虚留下的诗只有两首,王之涣留下的诗也只有很少几首,可是他们却因此奠定了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的乾隆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却与诗史无缘,从没有人称颂过他的诗。

由是观之,诗词质量的提高是比诗词普及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普及,而是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我们一方面为诗词在广度上的普及而欣喜,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诗词在高度上的欠缺而担忧。

 

                 诗词作者的不同层面

前面说到,如今诗词创作队伍之庞大超过任何历史时期,然而,在庞大的创作队伍中,能写出较好作品的作者只是少数,这是由作者的不同层面决定的。

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诗词作者的不同层面。

诗词作者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层面,但是主要有两个层面,一种是把诗词当成人生的乐趣,诗词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种不仅仅把诗词当成乐趣,更把诗词当成了人生的追求,诗词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前者,诗词使他们生活得高雅而充实,而对于后者,除了高雅充实外,还生活得很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不断的深入和提高,付出的代价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且两者之间随时可能角色互换,但是从前者转为后者的,即从简单的乐趣转为追求的无疑更多。

把诗词当成人生乐趣,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把诗词当成人生追求,则更多的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化担当,其深刻内涵是,他要努力担当起诗词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现在我想提请诗友们审视一下自己,你是属于那一个层面?

如果你属于前者,很好,由于爱好诗词,你的生活充满了诗意,由于你和无数诗友的参与,才汇成了当今的“诗潮汹涌”,你在诗词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诗坛应该感谢你。现在你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保持这种乐趣,二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把诗词写得更好些,向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努力。

如果你是后者,那就请你继续担当下去,不要撂担子,一个民族总得要有人挺身而出,把祖宗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诗词没有任何功利可言,你在选择将诗词作为终生追求时,就已经选择了清贫和寂寞,就注定了你要为之付出代价,为之作出牺牲。但是,由于有了诗词的熏陶,你的心灵永远是美丽的,精神永远是富有的,可能在不经意间你就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天地之间。你还有一个使命,就是要尽可能的用诗词的魅力去影响身边的人,特别是广大的诗词爱好者,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担当起诗词文化的传承。

 

                  学养欠缺是不争的事实

低质诗词的大量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首先是诗词作者的学养欠缺。

杜甫的名句大家一定记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读破万卷书才下笔如神,仅从字面来讲,破字有两解,一是超过,二是破损,两解都发人深省,我宁愿理解为后者,要把万卷书都读破,决非草草翻阅一下就行,一个破字道出了杜甫为读书所下的功夫有多深。

我首先要坦白的说,我自己就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写作时经常感到捉襟见肘文思枯竭如同搜索枯肠,正因为如此,我才深知读书的重要。我没有做过认真调查,不知道广大诗词爱好者到底读过或者读破了多少卷书,但是从日常和诗词界朋友的交往以及经常读到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读书一定不会很多,因为读书多少是会在谈吐和写作中反映出来的。

我们不妨对现在的诗词作者做一个分析。

现在的诗词作者,大致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中年次之,青年又次之。我这里所说的老年人大致是指七十左右或者更年长的人,中年人是指五六十上下的人,二十到四十来岁的人一概归入青年之列。这样划分并不科学,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已。

作为诗词作者主体的老年人虽然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诗词被打入冷宫的时代,以现在七十多岁的人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才一二十岁,那时要想学习诗词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即使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经过长期的荒废,都已经所剩无几。更有部分老前辈年轻时投身革命南征北战,根本就没时间学诗词,只是退休后才在老年大学知道了一些简单的诗词常识。

中年诗词作者比起老年作者学历更浅,他们生在“读书无用”的时代,年轻时正遇上文革浩劫“停课闹革命”,其中很多人亲手参与了焚书,然后去当农民或者工人。那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可怕的文化断层,几乎所有传统经典都成了“大毒草”,除了毛选,他们很少有机会读其他什么书,整个青春岁月被完全荒废,文化底子很差。

青年诗词作者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但是由于竞争的加剧和欲望的膨胀以及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冲击,人心已经变得非常浮躁,人们都忙着追名逐利,很难得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如果说他们读过一些书的话,不外乎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为了娱乐,很难说是为了做学问。

由于全社会的国学修养都不能和民国以前的任何时代相比,低质诗词的大量产生就豪不奇怪了。

当然,这里要特别说明,我对当代诗词作者所做的分析只是就总体而言,如果从个体的差异上看,则仍然有部分佼佼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如一的执著于诗词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坚持学习,具有较高的学养,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把诗词当成人生追求的那一种人,老中青皆然。

 

 写作草率难免质量低劣

写作过于草率,也是低质诗词大量产生的原因。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朋友动辄就是十首八首的组诗,一点风吹草动都要写一大堆作品出来,刚刚过去的奥运会,就有人为每一个奖牌得主赋诗一首,据说更有甚者,能够一晚上写几十首古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位诗友一口气写了七绝、七律、五律、渔家傲、浪淘沙、沁园春等多首作品。这些朋友才思敏捷诗如泉涌,较之古代的“七步成诗”和“温八叉”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惊叹不已。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一挥而就的作品,由于写作过于草率,大多质量低劣,不堪卒读。

这使人联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民歌,当时人人都是诗人,农村每个村都要完成写诗的任务,开始还要统计写了多少首诗,后来一些地方干脆把诗稿用大箩筐装来称秤,统计改成写了多少斤诗。这种草率之极的作品已然成为笑话,短短几十年间,就全部被淘汰了,没有一首能够流传。

诗词贵在锤炼,古人留下的“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捋断数根须”,虽然夸张了些,却道出了锤炼的重要。出口成章的高手确实有,但是,曹植的七步诗并非他的杰作,温庭筠“八叉手而韵成”的作品也绝不是精品。真正的好作品,无不是认真锤炼出来的。

所谓锤炼,具体讲就是修改。一首诗词作品在脱稿前,应该经过反复的修改,这种修改不一定需要纸笔,就在脑子里反复修改也行,我同意一种说法,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为了改好一首诗词甚至一联一句,常常是走在路上,坐在车上都如痴如醉的思考着,有时半夜里忽然想出一个好句子,就马上披衣起床记下来,怕的是灵感稍纵即逝,有时改到一半,忽然觉得用另外的写法更好,就干脆另起炉灶重新写,写完后的定稿已经与最先的初稿完全无关。

我想,那些动辄就写十首八首甚至更多首的朋友,如果把时间用于修改一首,作品质量肯定会明显提高。写了一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如果把时间用来修改一百首诗,可能就全部是精品,没准就留在诗史上了。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并不差,我们今天有几个人能超过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我们的写作是不是更应该严谨一些更注重修改呢?

 题材狭窄限制了诗意表达  

我们经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向我们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风貌,作为诗人,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了,值得咏叹的东西太多了,可惜恰恰相反,我们通常看到的诗词作品却局限于很狭窄的题材。

如果把重庆诗词学会的会员来稿归纳一下,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应景之作。应景之作有两大特点:

其一,习惯于政治表态,类似“坚决拥护”“坚决支持”“热烈欢呼”“热烈庆祝”之类

的发言。有的作者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另外的东西可写,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怎么也跳不出来,他们“七一”写了写“八一”,“八一”写了写“十一”;“一中全会”写了写“二中全会”,“二中全会”写了写“三中全会”;“神五”写了写“神六”,“神六”写了写“神七”。他们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写来,一直写到白头,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编一个集子,从头到尾都是这种主旋律,立场是坚定了,可是题材也太狭窄了,除了作者自己,还有谁愿意看。这样的作者只有一个也还好,如果整整一个时代的作者群都像这样,那岂不是太乏味了。

其二,缺少个性和艺术感染力。政治色彩太浓,必然强调统一的共性而忽视个性,而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最需要的恰恰是个性而不是共性。过于强调政治化,则必然削弱艺术的力量,因为用艺术语言进行政治表态毕竟是一件难事。在此情况下勉强写出的诗词作品,难免流于空洞空泛,缺少诗词应有的美感,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声音一个调子,像从一个模子翻出来的。我从最近的来稿中随便翻出几例让大家看看:

万众一心齐抗震,众志成城建家园

万众一心排灾难,顶天立地中国人

马列主义放光芒,中国特色创辉煌

泽东思想放光芒,为民服务永不望

和谐社会振纲常,执政为民奔小康

这种语言在政治上一点错误也没有,在艺术上一点感觉也没有,很难称为诗词。

既然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既然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变幻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诗词的题材拓宽一些呢?我们可不可以写血浓于水的亲情,可不可以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可不可以写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可不可以写俯仰慨叹的思古幽情,可不可以写嫉恶如仇的抨击,可不可以写对国事民瘼的深情关注,可不可以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不可以写对生命的感悟,可不可以写酒后的狂欢,可不可以写梦醒后的凄凉?我们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题材搞得如此的狭窄呢?

   

缺少批评导致恶性循环

如前所述,诗词圈里的好作品本来就不多,在此情况下,如果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批评的氛围,无疑能有助于诗词水平的提高,因为善意的中肯的批评永远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相反的情况,一个人的作品并不怎么样,却得到众口一词的夸奖。我所知道的一位年轻朋友的诗集上,居然有不少国家级艺术名家题词赞扬,而其人的诗词远未登堂入室。此类捧场,虽然不乏积极意义上的鼓励和奖掖,但只要言过其实,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官场里的阿谀奉承之风,最好还是不要带到诗词净土里来。

如果某个作者朋友在创作上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毛病,他自己并不知道,而知道的人又不告诉他,他完全得不到批评,这样,他就可能盲目的走下去,成为恶性循环,一辈子都难成“正果”。

一些具有较好潜质的青年作者,正处于求知如渴的时期,他们需要很好的引导,由于阅历不够,他们还缺少必要的判断力,这时前辈给他们的指点应该严格一点,让他们有较好的起点,除了给予热情鼓励扶持外,更需要随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如果让他们自我感觉太良好,满足于现状,就进不到更高的境界。人都是有虚荣心的,虚荣心如果不过分,就是人的尊严,如果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对诗词而言,我们每个人还是多一点敬畏的好,还是多一点批评的好。

批评分为批评和被批评两方面,批评者要坦诚中肯,要认真慎重,被批评者要虚怀若谷,要从善如流,两者相互作用,必将推动诗词创作水平的大大提高。

最近,我们成功的组织了两次小范围的个人作品研讨会,我们明确提出,研讨会以批评为主,尽量少说优点,为此我们把研讨会戏称为“批斗会”。“批斗”对象即诗词作者态度非常端正,恳请到会诗友“狠揭猛批”,并且主动提供“罪证”(作品)。到会者做了充分的准备,把作品的毛病罗列清楚,逐一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事实证明,这样的“批斗会”是大有好处的,被批评者都感到收获很大,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看到了许多以前没发现的毛病。

学术批评蔚成风气之时,就是诗词水平提高之时,我们期待着。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列出一个公式:学养欠缺+写作草率+题材狭窄+缺少批评=低质诗词。为了解决低质问题,当然只能从这个公式本身着手。

一是多读书。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充实我们的学养。现在不再是焚书时代,到处都能买到书,但是对书应该有所选择,那些花里胡哨的书,东一个“戏说”,西一个“大话”,千万不要看,看书还是要看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此类书非常多,选看部分足矣。

二是多修改。诗词创作千万不要图数量,宁要精品一首,不要废品千首。一首作品一气写出后,要至少用十倍的时间修改,直到自己反复看都看不出毛病了,才可以脱稿。如果连自己的水平都没达到,一定不要急着给人看,因为你还能写得更好。给人看的一定是自己的满意之作,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

谨此与朋友们共勉。

己的尊重。另外,作品请别人修改固然是谦虚的表现,但是,别人的修改不能提高你的水平,要想进步,还是得自己修改,你在修改过程中一定能有所感悟,从而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而别人帮你修改,你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

三是拓宽思路。不要老想着一个路子,那样会越写路越窄,越写越走不出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时代,生活像万花筒般美妙,我手写我口,不知有多少东西可以“拿来”,我们不是经常讲时代精神现代化吗?那就放手写去吧。

四是营建学术批评的气氛。大家不是以文会友吗,就一起来“华山论剑”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毛病都找出来,让诗词健康发展,让大家共同提高,让诗坛更加兴旺,岂非幸事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虞廷兄连连刊布理论力作,完成了由单纯诗人向诗人兼批评家的过渡。

两篇力作对于提高当前诗词创作水平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OP

“营建学术批评的气氛”

 

要得!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