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漫谈当代诗词

 

fficeffice" /> 

漫谈当代诗词

                          ——在重庆工商大学的演讲

 

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抽出宝贵时间来听我的讲座,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题目是“漫谈当代诗词”,所谓漫谈,我的理解就是很自由的不拘形式的聊天,这样更轻松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是做什么讲座,而是和大家谈心,和大家交流。

我先设一个问在这里——诗词在中国应该是一个什么地位?

大家知道,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来是以源远流长的文化著称的,我们有着自己的国旗国歌国徽,有着自己的国史国学国医国画,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国诗,如果应该有,那么,什么才够资格成为我们的国诗呢?不会是只有90 年历史的从国外引进的新诗吧,当然只能是我们自己的国粹诗词了。

所以,我们要理直气壮的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国诗!这就是诗词在中国应有的地位。

我的题目是“漫谈当代诗词”,少不了要追溯到唐诗宋词,所以我先从唐诗宋词谈起。大家读课本上那些唐诗宋词什么的已经读得够累了,我今天就不讲课本上的东西,专门讲书本上没有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讨论。

唐诗宋词浩如烟海,仅《全唐诗》就有近五万首,历代对唐诗宋词的评论更是难以计数,要谈唐诗宋词,真是不知从何说起。我想就和大家谈谈:

 

唐诗宋词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此什么都要往中国特色上靠,不论什么,都得有点特色,就连一家路边的小餐馆都会认真的向客人介绍:“这是我们的特色菜”,因为只有特色菜最好卖。谈到唐诗宋词,当然也得谈点中国特色。

我敢保证,唐诗宋词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除此之外,无任何文学形式更有中国特色。如果把唐宋时代看成一场历史的盛宴,那么,唐诗宋词无疑就是第一道特色菜了。因为,在唐宋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惟有唐诗宋词是流传最广的,影响最深远的。

唐宋时代比之现代,可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了吧,那时连皇帝的诏书都只有用快马传递,普通老百姓的书信就只能“慢递”了,所以唐人有诗说:“远梦归侵晓,乡书到隔年”,就是说书信传递到目的地时已经是第二年的事了,书信在路上要足足走一年。所以杜甫才悲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奇怪的是,信息如此闭塞的时代,诗词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正是由于广泛的流传,才使得《全唐诗》就有近五万首之多。如果诗词不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恐怕用中央文件去推广也无法流传。

唐代元和年间,大诗人白居易来到忠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忠县,他看到忠县的木莲花特别美丽,就写了一组木莲诗,他感叹,这么美丽的东西怎么出现在这么偏僻的蛮荒之地,白居易刚从繁华之地贬谪到了忠州,他写诗的本意是借木莲寄托自己的感慨,他说:

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

我要说的不是诗本身,而是说,白居易在偏僻的忠州写的诗,竟然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据《旧唐书》载,木莲诗“咸传于都下,好事者喧然模写”。同学们想想,即使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忠县的诗也不会很快就在京城流传开来,而在唐代却做到了。如此易于流传的东西,当然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了。

白居易的诗在唐代流传很广,据资料,某歌伎的出场费比其他歌伎高出一大截,其理由只有一句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歌伎能够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要抬高物价标准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唐诗流传的程度。顺便说一句题外话,现在的妓女素质比起唐代大大下降了,好像没有听说过哪个妓女能背诵《长恨歌》。

最有名的是唐代“旗亭唱诗”的故事,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起到旗亭去喝酒,正好来了几个漂亮的女歌手在旁边唱歌,三个诗人就打赌,看歌手唱的哪个诗人的诗多,就算赢,每唱一首,他们就在墙壁上做个记号。结果歌手唱了一首高适的诗,唱了两首王昌龄的诗。王之涣的诗一首也没唱。王之涣就有些郁闷,他偷偷指着那位最漂亮的歌手说,如果这位美女还不唱我的诗,我就认输了。话刚说完,那位美女就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正是王之涣的得以之作,当下三个诗人都笑了起来,惊动了旁边的几位歌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诗在当时是多么深入人心,也就可以想像它的中国特色了。

宋词比唐诗更流行。柳永的词到处流传,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长篇小说《水浒》里“血溅鸳鸯楼”那一段,那个出来给武松斟酒的玉兰小姐,就唱了一曲“苏学士的水调歌头”。

唐诗宋词能够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她特色鲜明,这个特色,就是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有了这种特色,她才最合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最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感情,所以,中国的小孩总是背诵着“床前明月光”长大,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家长愚蠢到要自己的孩子从小不背诵唐诗,而去背诵“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诗词,传承了一千多年,可以说是一路顺风,代有高手佳作,出人意料的是,到了上世纪,诗词却在自己代代相传的地盘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甚至连户口都被注销了,所以我接下来谈的是:

 

诗词的户口问题

我们知道,在中国,每个人都必须有户口,才具有合法的生存权利,否则就是黑人口,读书就业都没有保障,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甚至连口粮也没有。

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在中国也有相似于户口的东西,管理户口的就是国家主管的各类艺术协会,比如作家协会什么的。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品种,被人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从诗经楚辞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从来没听说过被排斥在文学之外的。试想,把诗经楚辞抽掉后,先秦文学会多么暗淡,把唐诗宋词抽掉后还有什么唐宋文学。可是在当代中国就有这么怪,作家协会明确规定,不吸收诗词作者入会,只吸收新诗作者入会(我加入作家协会,就不是因为我能写诗词,而是因为另外的原因)。这样一来,诗词在中国就没有了户口。同样的道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也不准诗词进入文学史,只让新诗进入文学史。

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无数光彩,被称为国粹的诗词,怎么在自己的国土上没有了户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连暂住证也没有?而从海外来的移民,完全没有中国血统的,至今只在中国存在了90年的新诗,却拥有堂而皇之的户口?

这是多么奇怪,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诗词户口的丢失,是从1919年开始的。让我们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说起吧。

五四运动的旗帜是德赛二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毫无疑问,这两面旗帜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和科学,流血牺牲前赴后继,感天动地泣鬼神,直到今天,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必须高举的旗帜,或者说,五四运动的历史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科学还有相当距离,还需要同学们继续努力。

可是在所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群狂热的青年,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却既不民主又不科学,他们不问青红皂白,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试图用消灭传统的方式去构建新的文化。那一群狂热的青年如果生在今天,肯定就是愤青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无意贬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只是想说,他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以至遗患至今。

同学们,文化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环环相连的,每个环节都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束和后一个环节的开始。当然,这种发展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她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新的东西,从而使文化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灿烂辉煌。正如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在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又如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元曲,都是在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直到今天,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长短句都并行不悖,从来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消灭一个再扶植一个。这就像人类的繁衍一样,老子后面会有儿子,儿子是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儿子的出世并不以消灭老子为前提,父子完全可以和睦相处,当老子到了晚年,确实没有了生命力,就自然走向死亡了。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难道所有的东西都要延续下去吗?那到不至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许多古代的东西早就在无声无息中自然消亡了,如今的电子时代,谁还会去刀耕火种?如今的信息时代,谁还会快马传书?但是,推陈出新的前提是陈旧的东西确实没有了生命力,如果真没有了生命力,它自然会在历史进程中淘汰和消亡,哪里还用得着我们发动一场运动去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错误在于,他们声称要打倒要消灭的,恰恰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当诗词还活力四射的时候,他们就巴不得将其活埋掉。

恰恰是由于诗词的生命力太强了,所以,狂风暴雨似的五四运动并没有能真正将其打倒,而只是注销了诗词的户口而已,这样,就出现了非常奇怪的文化现象,土生土长的中国诗词反而在自己的国土上没有了户口,而完全没有中国血统的,从海外引进的新诗,却加入了中国籍,在中国安家落户,这就像你本来是父母所生,却不能住在自己家里,而外地来的一个陌生人却在你家里住下了。这难道还不荒唐吗?

新诗从海外引进,自有其合理性,也自有其在中国生存发展的理由,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说的是,两者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自由体新诗和传统诗词完全可以双轨运行相得益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喝你的雀巢咖啡,我喝我的永川秀芽,你吃你的肯德基,我吃我的麻辣鸡,喜欢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凭什么你就把别人的户口都注销了呢?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诗词的日子更难受,几乎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偌大一个中国,已经没有人敢于讨论诗词的户口问题,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柳亚子">柳亚子ersonName>先生非常悲观的预言,诗词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后50年,50年后,将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诗词开始被流放,被遗弃,被尘封,有时甚至被通缉,他从中国文化的宠儿变成了遗弃儿,国粹沦落为废品,其所受的侮辱可谓大也。

但是,户口没有了,并不意味着诗词没有了生命力,由于诗词深深的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要土壤还在,即使枝叶凋零枯萎,地下的根系还照样生存着,时不时就会顽强的发出点点新芽来。所以,诗词在漫长的没有户口的日子里,依然活了下来,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诗词这种古老的形式忽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在天安门广场来了一个精彩亮相,史称“天安门诗词”,这等于像世界宣布,诗词虽然没有户口,可是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发展着,死不了!

改革开放后,思想大解放,诗词全面复苏,开始走向文坛,她要找回属于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家园,更要找回自己的尊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即使是那些曾经对诗词十分鄙薄的人,都无法否认诗词正在走向复兴的事实,要想忽视诗词的存在,几乎已经没有可能。放眼今日之中国,何处无诗词团体,何时无诗词吟诵之声,庞大的诗词作者群体,已经成为最大的文学群体,由于网络的出现,诗词的领地大大拓宽,无数的文学论坛上都辟有诗词专栏,聚集着不可胜数的诗词爱好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自由体新诗,在经过90年发展后,却遇到了空前的困难,这个外来的移民虽然在中国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可是她自己的发展却总是不景气,到现在,由于垃圾派和梨花体以及下半身写作的相继登场,使得新诗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外来移民先天缺少中国文化的血统,来到中国后又不懂得从中国文化中吸取营养,久而久之,当然就成了一个畸形儿。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新诗落户中国90周年,在山西太原破天荒的举行了一次由中国新诗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太原论坛”,这是90年来,诗词和新诗第一次坐到一起来讨论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两者之间的第一次握手,也是第一次正面交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这表明,本来就是中国国粹的诗词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和白话诗平分秋色,白话诗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国成">丁国成ersonName>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的精彩发言,他认为,传统诗词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与诗词振兴的势头相比,新诗现状要逊色得多,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会议主持者,著名新诗诗人雷抒雁说,一看到丁国成的题目,就犹如一柄寒光闪闪的锋芒毕露的剑。特别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大声宣告“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的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家,而是曾经长期担任中国新诗的顶尖刊物《诗刊》副主编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国成">丁国成ersonName>先生,从本质上说,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国成">丁国成ersonName>先生应该是从新诗回归到诗词界的人,由他来喊出“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其意义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会上,另外一些学者也强调,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诗歌意象永恒之美,不要忘记了我们老祖宗那种具有永恒价值的智慧的结晶。

如今,诗词的户口问题还未完满解决,主流的作家协会依然排斥诗词,主流的近现代文学史,依然排斥诗词,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诗词已经不需要别人恩赐什么户口,她自己会从自己民族的土壤中吸收养料并且从新的时代潮流中获取新的灵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很好的发展,对这一点,已经完全没有了悬念。

 

 

接下来我谈的是:

诗词可以反映现代生活

生怕传统诗词复兴的人总爱说,诗词是夕阳艺术,诗词是老古董,诗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诗词不能反映现代生活,等等。他们认为,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不能老是迷恋诗词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用这种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些话看起来好像有一些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诗词确实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请问世界上哪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没有自己的局限性呢?有局限性恰恰是自己的特色。散文有没有局限性?戏剧没没有局限性?书法美术有没有局限性?相声有没有局限性?芭蕾舞有没有局限性?当然都有局限性,但是其可贵之处正是能够在其局限性内充分的展示自己的魅力呀。没有了局限性,就没有了各种艺术的特点了。为什么对其他艺术从来不责备其局限性,而对诗词就不能网开一面呢?我看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存在着特别严重的局限性。

诗词不能反映现代生活呢。真的吗?事实恰恰相反,戊戌变法以来的百年,举凡中国发生的重大变革,重大灾难,重大转折,诗词从来不缺席,诗词用她特有的艺术魅力,生动的纪录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戊戌六君子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是那个时代的慷慨悲歌,谁不为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动容。

辛亥革命的先驱们,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等,哪一个不是诗人,鉴湖女侠秋瑾用生命写就的诗篇,还没有反映现代生活吗?

中国共产党也不乏诗人,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陈毅的“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谁能说不是反映的现代生活。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的诗人们纷纷拿起笔,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诗词,使诗词出现了清末以来的最为波澜壮阔的高潮,其间名篇佳作不可胜数,蔚为壮观,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成为战斗的号角。

试举数例:

吉鸿昌《刑场口号》: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田汉《题西南剧展》: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耻随竖子争肥瘦,堪与吾民共死生。肝脑几人涂战野,旌旗同日会名城。鸡啼直似啼鹃苦,只为东方未易明。

程潜《战城南》:-------车声辚辚,马鸣萧萧。将军号令肃,士卒意气豪。-----嘉我干城,干城诚可嘉,东夷未平,誓不还家。

张恨水《健儿词》:含笑辞家马上呼,者番不负好头颅。一腔热血沙场洒,要洗关东万里图。

同学们看看,以上历史时期的诗词慷慨悲歌高唱入云,比起钟爱新诗的人们所推崇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如何?要说诗词不能反映现代生活,怎么说得过去?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诗词在极端的歧视中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但是,诗词作者们仍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发出自己心声,据现在披露出的资料看,举凡“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诗词作者或悲愤、或沉痛、或深思、或激昂,都写下了堪称诗史的作品。

传为彭德怀元帅的作品:谷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林昭《血诗题衣》(之九):东海沧波万顷愁,孤飞冤鸟恨悠悠。悲亲位具难安魄,愧我躯存未断头。桑梓兴荣便足愿,邦家丰乐更何求。微明不待宸聪虑,一腔热血烛天流。

何永沂《接见》:手捧红书不住扬,真真假假满场狂。天安门下欢呼罢,识得人间有帝皇。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场景,有灾难,有荒唐,诗中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读之动容。附带说一句,同一时代独霸诗坛的新诗,除了粉饰太平外,似乎没有多少真实而深刻的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所以,请同学们今后听到有人说“诗词不能反映现代生活”时,千万不要相信。那纯粹是无稽之谈。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诗词“能不能反映现代生活”了,所以我接下来谈的是:

 

诗词怎样反映现代生活

   怎样用诗词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去反映现代生活,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众所周知,诗词的特点是古典美,其用语要求典雅凝练,忌用大白话,而现代生活远非古代可比,如何能既有古典韵味,又兼有现代色彩呢?

所谓有古典韵味,就是说写来要像诗词的样子,不能写成毫无韵味的顺口溜;所谓有现代色彩,就是说写来要让人能看出是现代的作品,而不是古董。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对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古人所未曾经历的。当代的诗词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周秦到唐宋以至明清,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周秦诸子和魏晋名士一样的骑驴过小桥,唐代诗人和清代诗人一样的仗剑远游,诗人眼里的长亭古道孤帆远影乃至金戈铁马神鸦社鼓两千年来一直是在不断的重复,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古人写作就占了很多便宜,他们不需要去面对不断更新的社会风貌,前人用过的词汇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那些词汇确实也很美。

历史进入近现代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无数古人所未曾梦见过的事物出现了,而伴随古人吟唱了千百年的一些事物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时谁还要在那里吟唱骑驴过小桥,仗剑远游,长亭古道孤帆远影什么的,就显得非常可笑了。偏偏就有的诗人写洞庭湖写三峡,还喜欢说什么白帆点点(有的画家也是如此),殊不知洞庭湖和三峡连帆船早就绝迹了,有的诗人写送别,还喜欢写点什么长亭短亭,殊不知如今送别都是在车站码头或者机场,哪里还要到长亭短亭去送别。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帆船写入诗词有一种古典美,如果把火车轮船写进诗词就说不上美了。比如说李白写“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写成“轮船已过万重山”,就没有那个味了;陆游写“细雨骑驴入剑门”,如果写成“细雨坐车入剑门”,也很别扭。

怎么办?新词汇应该怎样进入诗词?

根据我的经验,新词汇进入诗词,必须进行雅化,而所谓雅化,就是巧妙的搭配组合。我曾经将当代的电子游戏、桌球写进一首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满街都是电子游戏,满街都是桌球,许多少年儿童置身其中不能自拔,我心有所感,写道:

横斜里巷桌球台,游戏荧屏电子街,痛惜孩童功课废,一心扑到此中来。

经过一番搭配组合,似乎也有点诗味了。

当代的所谓性感,所谓三点式,应该是最新的词汇了吧,能不能写进诗词呢?有一次,我观看一个草台班子演出,真是个大杂烩,少林和尚和穿三点式的性感女郎同时登台,我觉得真是太不可理喻了,古代先贤没有一个人见过这种场面,于是我就写:

武功都诩少林来,剑戟刀枪次第排,性感女郎三点式,笑随老衲共登台。

怎么样,还有点味道吧?

同学们听说过綦江彩虹桥事件吧,彩虹桥跨踏后我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联是

毒蚁能摧金字塔,蛀虫已断彩虹桥。

用金字塔和彩虹桥对仗应该说是很工整的,也完全是前人所未道。

其实只要用心去剪裁,很多新词汇都可以进入诗词。

防盗门、刘德华、追星族、卡拉OK、吉他、电音箱、大款、雷锋叔叔、冷战、扶贫、美眉、非典等等,我都写入了诗词,而且似乎也还将就。

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谈谈外国的名词,外国的名词经过汉译变成了汉语,但是根本没有汉语之美,不像中国的许多名词本身就有诗意,比如嘉陵,比如钱塘,比如太原,比如金陵,比如洛阳,比如峨眉,从字面上看就很美。再看看下面这些名词:多瑙河、巴尔干岛、贝尔格莱德、安南(联合国秘书长)、希特勒、南斯拉夫、瓦尔特,是不是感觉完全不同了呢,用这些名词写诗可不可以写出诗意来呢?经过尝试,我认为是可以的。

上世纪末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我就把上面这些完全没有任何诗意的名词巧妙组合起来,用当时的战事作为背景写了一首诗:

 

多瑙河上                                

多瑙河上烽烟黑,巴尔干岛顿失色。铁鸟蔽空弹横飞,血染贝尔格莱德。

都市转眼成废墟,难民如蚁逃邻国。今宵轰炸复明宵,肆虐何曾停一刻。

猖狂称霸恶胆张,安南一时竟沉默。跨海横空大入侵,谁其比者希特勒。

吁嗟乎,世纪之末起风云,终有义军能击贼。君不见南斯拉夫勇士多,

至今犹说瓦尔特。

为了进一步证明诗词能够反映现代生活,我把自己最近创作《新编声律启蒙》的体会讲给大家听:

 

《新编声律启蒙》的尝试

同学们一定知道我国古代用于诗词启蒙教育的《声律启蒙》:

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对仗、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文字优美,声韵协调,极富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清代以来的人没有不读《声律启蒙》的,我见过的许多老人开口就能背诵《声律启蒙》。但是,《声律启蒙》有一个不足,就是没有主题,或者说没有思想。今年春的一天,我忽然想用《声律启蒙》的形式来讽刺当今的时事,就试着写了两段。朋友看了都说有趣,鼓励我把平声三十韵写完,于是我就写了。我写的和古人的形式完全一样,而内容完全不同,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而且是大家都熟悉都关注的主题,比如说“腐败份子”,我是这样写的:

          贫对富,弱对强,狠毒对猖狂。

          虚情对假意,公款对私囊。

          笑面虎,白眼狼,妓院对官场。

          既失之民意,何在乎天良。

          滥用大权富贵地,醉拥二奶歌舞场。

          旧曲新翻,总是登台说反腐;

          假戏真做,好趁入夜暗分赃。

这里字字都是讲究对仗的,有时找到一个恰当的对偶句,自己都觉得非常开心。比如这里的笑面虎对白眼狼,大权对二奶,还真有点趣味。

我写“流行歌手”

      音对乐,舞对歌,嘻嘻对呵呵。

      狂呼对尖叫,沙嗓对破锣。

      真功少,怪象多,走火对入魔。

      逢场称美女,开口必帅哥。

      黄钟毁弃徒叹息,瓦釜雷鸣可奈何。

      鬼哭狼嚎,自抒情感自陶醉,

      天昏地暗,半是欢娱半折磨。

其中的“狂呼对尖叫,沙嗓对破锣。真功少,怪象多,走火对入魔。逢场称美女,开口必帅哥。”应该是对流行歌手的真实写照了,对仗也还马马虎虎。

我写“出海考察”

金对玉,钵对盆,港币对美元。

华沙对瑞士,纽约对伦敦。

神秘岛,凯旋门,荡魄对销魂。

洋妞颜如玉,异邦月正圆。

自有私囊连国库,何妨意马而心猿。

实惠多多,还是社会主义好,

空谈洒洒,却往自由世界奔。

我相信“港币对美元。华沙对瑞士,纽约对伦敦。神秘岛对凯旋门”这些对仗绝对是古人所不能梦见的,完全是百分之百的创新。

接下来就不再举例了,我相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着诗意,到处都有非常鲜活的材料可以写入诗词,诗词是完全可以也能够很好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我希望同学们都多少去喜欢一点诗词,因为诗词能让你充满诗的激情和灵感,会让你的人生充满诗意,所以下面我谈谈

 

诗意人生最高雅

让人生充满诗意,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上月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嘉陵江中的一艘渔船上喝酒,江水倒映着满城灯火,流金溢彩美不胜收,这时一位拉着二胡的美女来到船上,就在我们旁边演奏,琴声悠扬婉转如同仙乐,一下触动了我的灵感,我立即口占七绝一首:

嘉陵江水映长街,灯火楼船夜宴开。何处悠悠仙乐起,玉人踏浪抱琴来。

我把诗朗诵给那位美女听,她开心极了。

如此美景,如此仙乐,以诗记之,人生便平添了一段诗意。

也是上月的一个晚上,我们在南纪门一家火锅店庆贺我们办的《东方诗风》创刊号面世,大家依次站起来旁若无人的朗诵自己的诗作,这时店里的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打着胆子来问我们,可不可以签名送她一本创刊号做纪念,她从小就喜欢诗歌。于是我们一行人就依次给她签名。这个情节我觉得很有诗意,就写了一首七绝:

朗吟豪饮气纵横,一卷新编共点评。莫道诗人皆落寞,小姑隔座索签名。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人生旅途中不经意间的诗意迸发。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乘飞机去厦门,那天天气晴朗,月明星稀,飞机在云海中飞翔,宛如一叶扁舟,星星就像擦着飞机的舷窗飘过,一轮明月不像在天上,却像在水中沉浮。飞机上的乘客都在闭目养神,只有我一人在做诗,一会我的诗就做好了:

月夜自重庆飞厦门

碧海青天望渺茫,星星飘忽过舷窗。轻机恰似扁舟去,明月沉浮水一方。

当人们都在闭目养神时,我却在做诗,这就是诗意人生。

我的诗词当然不限于这些闲情逸致,我的题材涉及到社会的多方面。比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正在重庆青年报做主编,我采访到了一位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的老英雄李宗岱,这位老英雄是血战台儿庄时的敢死队长,手舞大刀与日寇拼杀,激战中砍死日寇多人,自己也不幸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刀英雄。我被他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写了一首长诗〈大刀行〉,获得当年全国诗词大赛第二名,获奖金5000元。全国最高级别的刊物〈诗刊〉〈中华诗词〉以及许多诗词刊物都发表了我的〈大刀行〉。

我摘录几段念给大家听听:

寇氛东来何猖獗,神州陆沉天柱折,一夕烽火遍地燃,映红卢沟桥上月。
雄狮怒吼气如山,百万义军出边关,慷慨高歌大刀曲,不灭倭寇誓不还。
旌旗猎猎日色微,台儿庄上战火飞,枪炮齐鸣风云变,鬼哭狼嚎势可危。
家园转眼成焦土,尸骸枕籍讵可睹,男儿裂眦仰天号,横刀顿作冲冠怒。
为国尽忠掏肝肺,阵前挺出敢死队,三尺刀锋闪寒光,要劈鬼子头颅碎。
队长姓李名宗岱,家本山东烟台外,十九学得武艺成,北方军校少壮派。
是时风静天渐黑,奇兵未许鬼神测,忽如猛虎下山来,大刀翻飞齐杀贼。
 

今年汶川大地震后,我从电视上看到灾害造成的种种惨状以及抗震救灾的动人场面,也写了一首长诗〈汶川大地震歌〉,随后,在解放碑举行的“抗震救灾重庆诗人在行动”朗诵会上,重庆大学资深教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杜成南">杜成南ersonName>先生充满激情的朗诵了我的〈汶川大地震歌〉,这是近60年来,诗词第一次在解放碑登台朗诵。

诗较长,就不引了。

举这几个例子,不外乎是想借以说明充满诗人的人生自有高雅之处,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多一点诗意,多一分高雅,就能让自己的心中保留住一方净土。同学们正当意气风发之青春年华,如果能爱上诗词,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必定会诗意盎然,事业和爱情都会有着诗的激情与浪漫,特别是爱情,如果从头至尾都没有一点诗意,那真是太乏味了。

要知道,全人类对诗歌都有敬仰之情,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代表团出国访问,所到之处,东道主对代表团团长并没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却对代表团里的一个普通成员顶礼膜拜,其原因就是,那个普通成员是著名诗人艾青。

前几年,重庆诗人梁上泉和一帮诗友在南滨路进餐,进来了一位流浪歌手,当他得知面前的这位老人就是《小白杨》的词作者时,立即向梁上泉敬礼,并深情演唱了《小白杨》,还一口气演唱了许多歌曲,全部免费,他说他以见到老师为荣。

谈了这么多,是否诗词界就真是形势一片大好呢?其实不然,诗词界还有深深的隐忧,所以我还要大叫一声:

 

诗词尚未繁荣 同志仍须努力

前面我们说到了诗词全面复苏,正在走向复兴,还只是从乐观的一面来看,如果我们看到她的另外一面,就不那么乐观了。诗词创作队伍虽然庞大,但是较高水平的作者只是少数;诗词团队虽然众多,但是有所建树的团队只是少数;诗词刊物虽然林林总总,有较高质量的刊物只是少数;诗词作品虽然浩如烟海,但是能够传世的作品只是少数。

简言之,诗词只是数量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如果仅仅从数量上讲,早已经超过了唐宋;而从质量上讲,则不光不敢和唐宋相比,就是和民国时代相比,在总体水平上都远远不如。

低质诗词大量产生的原因是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是指诗词作者的学养欠缺。如今的诗词作者,从总体上讲,即使是八十岁的老人,也存在着学养欠缺的问题,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就进入了传统文化的低谷,如前所述,诗词连户口都没有了,想学也没法学,到了六十年代,除了毛泽东著作就读不到其他书,怎么能学养不欠缺呢?

后天失调是指思路狭窄和写作草率。

我们经常看到的诗词作品思路非常狭窄,大多是趋时之作,应景之作,媚俗之作。很多作者习惯于政治表态,诸如“坚决拥护”“坚决支持”“热烈欢呼”“热烈庆祝”“沉痛哀悼”“深切缅怀”之类的发言。他们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另外的东西可写,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怎么也跳不出来,他们“七一”写了写“八一”,“八一”写了写“十一”;“一中全会”写了写“二中全会”,“二中全会”写了写“三中全会”;“神五”写了写“神六”,“神六”写了写“神七”。他们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写来,一直写到白头,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编一个集子,从头到尾都是这种主旋律,纪念什么三十周年的诗词,拿到纪念四十周年照样用,张三的作品和李四的作品一个样子。这样写立场是坚定了,可是诗意也没有了,除了作者自己,还有谁愿意看。

随便找几例让大家看看:

万众一心齐抗震,众志成城建家园

万众一心排灾难,顶天立地中国人

马列主义放光芒,中国特色创辉煌

泽东思想放光芒,为民服务永不望

和谐社会振纲常,执政为民奔小康

这种语言在政治上一点错误也没有,在艺术上一点感觉也没有,很难称为诗词。诗词是艺术,艺术不能太政治化,政治色彩太浓,必然艺术感染力,因为用艺术语言进行政治表态毕竟是一件难事。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朋友动辄就是十首八首的组诗,一点风吹草动都要写一大堆作品出来,刚刚过去的奥运会,就有人为每一个奖牌得主赋诗一首,据说更有甚者,能够一晚上写几十首古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位诗友一口气写了七绝、七律、五律、渔家傲、浪淘沙、沁园春等多首作品。遗憾的是,这种一挥而就的作品,由于写作过于草率,大多质量低劣,不堪卒读。

只有提高诗词质量,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繁荣。现在,历史的责任已经交到了你们这一代手中,诗词的发展寄希望于你们这一代,我希望在若干年后,能在你们中间出现重量级的诗人,从而在中国的诗史上写下新的篇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深情的寄希望于你们。

一口气谈了这么多,耽误了你们的宝贵时间,如果不让你们感到讨厌,我就心满意足了,假如你们愿意和我交流,欢迎随时联系。

谢谢大家。

 

 

 陈仁德

20081119星期三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学习受益多多,问好兄!
欢迎光临“中国格律体新诗网”!http://www.gltxs.com

TOP

两者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自由体新诗和传统诗词完全可以双轨运行相得益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喝你的雀巢咖啡,我喝我的永川秀芽,你吃你的肯德基,我吃我的麻辣鸡,喜欢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凭什么你就把别人的户口都注销了呢? fficeffice" />

TOP

从有组织的那天开始,就是排除异己的历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