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诗歌创作三境界

 

      中国人和“三”有缘,带“三”的成语不胜枚举。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证明。关于诗歌创作的道路,我们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心中有诗,笔下无诗”。

      所谓“心中有诗,笔下无诗”,是说创作者还没有完全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诗歌创作是有着特殊的语言技巧的,要做到自如地表达,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行。这一层次的创作者,虽然有时候感觉到了诗情,也有写诗的冲动,却不能很好的用诗歌语言来表达。确切地说,这一层次的诗歌创作者,还处于学习和摸索之中,我们不妨称之为“诗歌爱好者”。

      第二阶段:“心中有诗,笔下有诗”。

      所谓“心中又诗,笔下有诗”,自然,这一层次的创作者,已经基本掌握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规律,能够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大多数的诗歌创作者,都属于这一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也是水平最参差不齐的。就像围棋里的业余5段一样,是围棋所有的段位里,同段位水平差距最大的一个段位,最好的业5可以让最差的到6子程度。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再把它内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是经过大量的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诗歌语言,开始写出像样的诗歌。也就是说,写出的诗,基本上有诗的样子了,可以勉强称为“诗人”了。但这时候的诗,要么还比较肤浅,缺少思想深度;要么就是还比较粗糙,缺乏精致。

      第二层次,诗歌语言更熟练,并开始注重了诗歌的思想性。开始有意识地突破自我的小圈子,在诗歌中包含了更多的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创作者笔下的“我”,逐渐突破单一个体的“小我”,而蜕变成“大我”,或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毫无疑问,好诗就不断地出现了。也就是说,这一层次的创作者,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了。但这一层次的创作者,还留有较多的雕琢痕迹,未脱匠气。

      第三层次的创作者,能够在较高的艺术性上体现作品的思想性。能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较完美的融合,基本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雕琢痕迹趋少,作品已能得到传诵。这一层次,是整个第二阶段的精英代表。这时的创作者,毫无疑问,已成诗人中的“大家”了。

      第三阶段:“心中有诗,笔下无诗”。

      有人会问:这不是和第一阶段一样吗?是的,字面意思一样,但内涵大不一样。这时候的“心中有诗,笔下无诗”,那可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的重复。这时候的“笔下无诗”,是说创作者已经将所有的诗歌语言、诗歌技巧化为无形,读者根本看不出一丝斧凿的痕迹,似乎纯出自然,又好像是天籁。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真正到了“写诗”的境界,而不是“做诗”。 这一阶段好像是没有技巧,返璞归真了。自然,这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诗人们梦寐以求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0 13:14:47编辑过]

 

诗歌的最高境界,我个人觉得可以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概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诗歌内质的美,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过分修饰的。 二是诗歌语言的美,是自然浑成的。

 

诗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写作技巧,但不能只依赖技巧去创作。两者的区别,就是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

 

说到底,还是先求思想情感的诗意化,之后才有诗意的表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同意。支持山人。
http://zhaoyanguang.good.blog.163.com/

TOP

 是啊,想到陶渊明,这样的最高境界有几人能企及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