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在场”谈何主义?“非非”染指散文

 

 

——眉山修建“在场主义”散文之巴比伦塔 fficeffice" />

 

《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文学评论精选》中谢有顺《十部作品,五个问题》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对过去失去了记忆,对现在失去了愤怒,对未来失去了想象的作家是相当可疑的,而这里的问题就是:作家必须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场,必须对每天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所传递过来的每一个细节有切肤之痛,否则,他笔下的过去与未来都是靠不住的。”

读到这里,我不由莞尔一笑,因为想起了不久以前《文学报》介绍过,在四川眉山,这个苏东坡的故乡,正在闹腾着一个崭新的概念:散文的“在场主义”。当时,我曾想写一篇文章,谈谈"学习"心得,后来又觉得没什么意思,不想搭理,遂搁置下来。因为如上所说,作家、诗人的在场(无论生活中和创作时)是他们之成为作家、诗人的根本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怎么单单是散文闹出了这么个“主义”呢?而今这“在场”二字竟又引起了我议论的兴趣。

据说这个流派是去年由也算散文作家的周闻道发起,其理论则是由“非非主义”诗歌的创始人周伦佑构建的。他们的宣言口气不小:

在场主义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在场主义在致力于流派建设的同时,还自觉地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法则-尺度)的历史使命。
  在场主义的出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个重大的开端性事件。具有改写中国三千年散文观念的重要意义。

这就是说,从先秦起中国散文的天空就被遮蔽了,当今的散文出现了种种“乱象”。需要他们来完成“立论和立法(法则-尺度)的历史使命”,以维护“散文的纯粹性”。而散文的主要文体特征竟被他们概括为“四非”:非主体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看来,周伦佑是要把他那套加之于诗的“非非主义”移植到散文的领域里来了。但是我实在难以明白,经过他这样瞎折腾一番,散文还在不在,有不有?

本来很想仔细看看这些货色,以便同这位“非非教主”认真理论理论,却惊喜地发现,这事儿早有人代劳,我完全可以偷懒了。今年第六期《文艺研究》发表的陈剑晖《巴比伦塔与散文的推倒重建》一文把在眉山上演的这一场闹剧说成是“很荒唐很有趣的‘散文地震’”:

  闲来读《圣经》,有一则经文引起了我的兴趣。经文说的是“创世纪”时期的故事:居住在幼发拉底河边的巴比伦人有一天异想天开,他们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以此传扬他们的名声,使后世的人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殊不知,巴比伦人的狂妄自大触怒了上帝耶和华。为了惩罚这些狂妄无知而又野心勃勃的巴比伦人,耶和华变乱了造塔的人的言语,使他们各说各的话,彼此无法交流感情和信息,于是,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巴比伦塔建不下去了,最后终于倒塌了。   

   无独有偶。新近经友人推荐,我读到了四川诗人周伦佑发表于《红岩》2008年第3期上的《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读着这篇近五万字的长文,的确颇有读《圣经》建造“巴比塔”时的感觉,可以说是很荒唐很有趣。周伦佑先生早年在诗坛搞“非非主义”,引起了诗坛的大地震。如今,诗坛江河日下,风光不再,除了“梨花诗”尚能引起网友恶搞的兴趣外,似乎人们现在很少读,甚至淡忘当下的中国诗了。而散文这边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至今仍一路走红,仍然是最受时下读者欢迎的文体。也许是受到了“散文热”的吸引,曾把诗歌搞得一团糟的诗人们,现在荷尔蒙激情又被调动起来,他们跃跃欲试,豪情万丈,正准备在散文领地搞一场像诗歌那样的暴动或地震,而震源就是这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在文中,周伦佑这样宣称:

  一个时代文化的沉沦,往往是依靠一二个人的努力而得以挽救的;一种文化的衰败,也可经由一二人之手二使其复兴或恢复生机。

  在这一刻,在眉州,我是被召唤来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的。

  如果你读了本文,觉得我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我的论证有道理,并因此而改变了你对散文的看法,……。如是,则我可以豪迈地宣言:一个真正的散文时代将在十万只雄鸡高唱的洪亮钟声中喷薄而出。

  周伦佑先生自比“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和“五四”时期的胡适、陈独秀、周作人诸贤,他要扭转中国散文理论的混乱局面,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立法,使命不可谓不崇高神圣,口气不可谓不大,然而,读完这篇像巴比伦塔一样芜杂、混乱、涣散和累赘的长文,我们除了得出“虚幻的臆断与无知的狂妄”这样的结论,或者套用伍尔夫评《尤利西斯》的断语:“无限的大胆,可怕的灾难”这样的评价外,在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所获。是的,这是一篇宣言大于内容,哲学遮蔽了文学,游戏多于论证,作秀压倒了学术,表面看起来引经据典、深奥华丽,实则是虚幻缥缈、似是而非,观点了无新意的文章。而这,正是这一路诗人理论家的理论文章的共同特点。

关于这散文“非非主义”的谬论就不必再浪费唇舌了,本不想再置一词,只是眉山市党政部门把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文学怪物作为宝贝,不惜巨资,支持

眉山市文联申报将眉山在场主义散文文化项目立项,认为这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将为眉山文化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并邀集全国名家到眉山开会研讨,大造声势,大肆鼓噪,把一个荒唐的口号吹得神乎其神,简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堂堂《眉山日报》和其他媒体竟称“本次‘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及‘中国散文学会眉山创作基地’的成功挂牌将对当下中国散文发展趋向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在场主义散文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群人“高举中国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旗帜,锋芒直指三千年汉语散文写作”云云。而据说在由中国散文学会出面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此次研讨会的高水平堪称国内近年来少有”呢,不知道是不是专家们“吃人口软”,才这样“一致”起来?这就能不能引起一些“主义”之外的思考了。

据知,“散文非非主义”的领军人物周闻道就是眉山的一介官员。看来当地政府能够对其活动提供财政支持与此不无关连。这样立项是不是科学?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对纳税人是不是显得不负责任?会不会造成浪费,以致留下笑柄?我看都值得考虑。眉山的主事者们怎么会这样无知,竟会让“二周”玩弄于股掌之中,居然异想天开,试图打造一张“在场主义”的名片,作为其辉煌的文化“政绩”!

在我看来,眉山的“在场主义”者们,只能打着“四非”的幌子招摇过市,哗众取宠,而绝无可能贯彻这一荒唐主张,真正写出一篇像样的散文来。否则,硬要实行“四非”,势必把眉山的散文压根儿“颠覆”掉,把散文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灭,而让他们的老祖宗“三苏”父子含恨于九泉。

    眉山这座“在场主义”散文的巴比伦塔会不会垮塌呢?恐怕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看到结果。

无聊的闹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