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幺洞拐九”部队轶闻——文革中的知青杂谈

  “幺洞拐九”部队轶闻——文革中的知青杂谈


  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下放劳动,是当年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现将我写的一篇回忆录转录于下:六十年代后期的×县人,没有不知道“幺洞拐九”这几个字的含义的。

  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的一天,我正在外面走着。在县城布满红海洋的十字街头,出现了一小群男女青年,身穿当时最流行的草绿色军装,头戴军帽,腰上紧束皮带,英姿飒爽。拿着浆糊桶、大红纸、墨汁、排笔。飞快的刷上一条条巨大的标语横幅,漂亮的大号美术字,与众不同的风格,十分醒目。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日夜想念您……..”落款是“1079部队”

  1079部队?看这些小青年均稚气未脱,分明还是一些少男少女,心里有些纳闷。回来才听别人说,这是××市下放知识青年的一个造反组织。1代表扁担,0代表箩筐,7代表锄头,9代表粪勺,按打电话的习惯称呼为“幺洞拐九”——充满辛酸意味的幽默!

  我对知识青年并不陌生,也不全因为我的弟妹也都是知青。

  大概是文革初期,我工作的内科病室住进来一个年轻的病人,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蛋,嘴唇上有细细的茸毛,一个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好像只是一种慢性病,住院不久病情略有好转,就和全病室的护士都混熟了。小伙子机灵、勤快,总是帮我们干活,确实招人喜欢,从他的口音,我们知道他是××市下放知青,可惜现在忘了他的姓名。

  那时我虽然担任护士长,也要上夜班,晚夜班一上就半个月,最后几天就非常疲惫了。到了早上四点多钟,天亮以前那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坐在那里,人像散了架,脑子飘飘忽忽,眼睁睁盯着时钟,滴滴答答,但不敢睡过去,直到时针指到五点多钟才勉强起身做事。早上的活是很多的,量体温、注射、发药、划体温单,补充写交班报告、收集标本、抽血等等。如果遇到急症病人入院,那就更紧张了。

  一连几天,小伙子这个时候就起床帮我做事,分发体温表,按照服药牌上的床号姓名逐床送药。如果没有他帮忙,那我就更要提前开始工作。

  白天,他除了帮我们送表送药外,还帮我们擦办公室、治疗室的地板,帮卫生员开饭,什么事都抢着干。病人多,人手少,还要抽调积极分子去参加学习班。大伙几乎离不开他,他也从不籍此对医务人员有什么过分的要求,每天总是乐呵呵的,我们甚至希望他不出院

  有一天,我发现他拿着一本颜色发黄的书入迷似的看着,上前一看,是《封神榜》。立即端出护士长的架子,说:“这是毒草,不准看!”并且动手要夺过来。

  小伙子满脸恳求的神情:“别没收好不好?我是借别人的。”

  “不行!毒草不能泛滥…….”

  其实我自己是十足的小说迷,封神榜当然早就看过。文革中,许多中外名著、中国古典文学都在禁止之列。那发动禁止别人看这些书的人,其实是自己熟读这些书的人,这是常理.。

  当然我并没有真正没收这本书,不久,小伙子也病愈出院了。

  文革期间,“幺洞拐九”在×县轰轰烈烈造了一阵反,高呼着:“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世界是我们的,我们不干,谁干?”“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可是后来一波一波的“革命浪潮”,“幺洞拐九”一下子被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了。

  这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的家也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正等待着或被下放或被遣返的命运。

  这天我下班后,一边走一边想着这件事。低着头,走到门诊部后面的空坪时,忽然听见不远处的树下,有人轻声叫:“×护士长!”

  我吃惊地抬头一看,天哪!这不是那个住院的知识青年吗?只是圆圆的脸蛋已经变得焦黄,头发乱蓬蓬的,衣服也有些褴褛。眼窝深陷的大眼睛里露出恳求的神色。

  “你…….你怎么啦?”我急忙跑过去,同样轻声地问道。

  “他们抓我,打我,问我要枪……他们说我藏着枪,我交不出,我没有藏枪……..”

  枪?!我呆呆地看着他,那个机灵的讨人喜欢的大男孩,那个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小伙子,那个充满稚气的纯真的小青年。突然幻变成那些身穿绿色军装,腰束皮带,狂热而兴奋的一群中的一个,高呼着口号,潮水一般涌来……太戏剧化了,我闭了一闭眼睛。

  “我……我好久没有吃饭了,能不能给我一点钱买饭吃?......”我急忙回到家中,拿了一张钞票,出来塞在他手中,大概就是能够在小饭店买两顿饭吃。他没有说第二句话,转身走了,疲惫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门诊大楼的拐角,自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多年之后,我和老伴说起此事,不无遗憾地说,不知道他是准备回家不?××市离这儿还有二百多公里呢!一想到这里就揪心,为什么没有多给他一点钱,就可以支持他到家,他家里还有父亲母亲在翘首盼望吧!老伴安慰我:“你还是给了他一点钱嘛!你那时也好困难的,再者,那个时候他不可能回家,到处在搞武斗…….”虽然如此说,我总觉得他是在困难时想到我是能够帮助他的人,而我没有尽到努力……

  打那时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在这山区小县的一个乡村卫生院工作,有机会又和知青们打交道。提起这些知青,公社的人对他们实在没有好印象。据他们说:第一,他们很少出工,分配口粮就来了,领了口粮就走了。第二,他们(有的人)偷鸡摸狗,拔社员自留地的蔬菜。第三,他们是“幺洞拐九”。

  一次,一伙儿知青到卫生院来找我给他们量血压,希望血压高高的,就可以申请病退回城,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青年,血压怎么会高呢?这些小伙子一个个愁眉苦脸。

  还有一次,一个男孩病得很重,发着高烧,被同伴扶着来卫生院。病人高热已持续相当时日了,决不是普通的感冒。我见他情况衰弱,就烧火煮注射器,准备给他注射一点葡萄糖。有人对我撇嘴说:

  “什么大不了的,你就那么积极.....这些知识青年就喜欢找你看病,也难怪......"

  我不理会,煮好器具,给病人注射了几支葡萄糖,开了一点药。又开了一张证明:“建议赴上级医院诊治”。

  后来,听知青们说,病人被送到地区医院,诊断为伤寒,住院两个多月......

  我感到有些欣慰,我没有耽误病情,及时作了转诊。似乎这样也无形的补偿了对另外一个男孩的一些歉疚之情吧!

熟悉的文字,曾经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我的操作怎么不像凤舞操作的那样呢?有误吗?高亮的字体没有加粗。

TOP

回复 2# 海棠依旧


    谢谢海棠,我看见题目是加粗了呀!

TOP

集中笔墨写一个善良小伙子在异化时代的经历,看了只觉得文笔的自然,忘了其实很技巧。
手握灵珠,心开天籁

TOP

集中笔墨写一个善良小伙子在异化时代的经历,看了只觉得文笔的自然,忘了其实很技巧。
齐云 发表于 2012-6-8 23:13



    齐云慧眼,此文看似自然,然而夭矫腾挪,曲折有致,不仔细体会,很难察觉其用笔之妙,将技巧弥于无形,这才是理想境界。

TOP

巴金有云,最高技巧是无技巧。其实,就是有技巧而看不出,化技巧于无形。

TOP

上面诸位文友一套套理论,(尤其孙老先生)眼花缭乱啊!老妪不懂什么技巧的,都是当时真实感受,所以听说,要有生活的积累,可能我的积累太多了,但恨生命太过短暂,禁锢的年代太长,文笔又太迟钝,否则真的可以写一本小说呢!

TOP

真实而善良的文字
士为知己者死,诗因知己者活。
我希望我的诗——字少义多,言浅情深,语淡味浓,思奇韵和。
卜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x571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