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爱读《羊之谣》


我爱读《羊之谣》

——在洪哲燮诗集《羊之谣》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卜  白  
 
  我爱读诗,尤其爱读那些能震撼我心魄、营养我思想、丰润我情感、锻造我精神的诗。庆幸得很,最近面世的洪哲燮先生的诗集《羊之谣》,满足了我关于诗的上述需求。其中《一粒尘土对大地的皈依》、《我的泪顺着你的画笔流注》、《羊皮筏》、《喊魂》、《石头上的青檀树》等篇章,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促人奋进,是当今诗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总体上看,《羊之谣》这部诗集风格独特、题材广泛、艺技纯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功力和水准。
  一、风格独特
  关于《羊之谣》的独特风格,我的表述是:激越的情感与深沉的思想相互依傍,古典的意蕴和时代的色彩彼此辉映。无论翻开哪一首诗, 情感热浪都扑面而来;无论读到那一段诗,思想箭簇都当胸而至。诗人内心深处的情与爱由于有敏锐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作依托,因而显得厚实而凝重;诗人上下求索的人生态度因为源于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所以显得顽强而执着。诗人的敏感之心一般是与生俱来的,而洪哲燮先生不仅有一颗敏感之心,还有一双敏锐之眼——这是多年的新闻工作对他历练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他的所思所感才独具价值,他笔下的诗行才更显珍贵。
  诗人的诗思来源于生活,诗人的诗心紧贴着时代。当代事物和当代人物,是诗人吟咏的着力点,即使是写古代人物和遥远的现代人物,其落脚点也在当代。诗中大量富有时代特征的词语的运用,使诗句变得鲜活可爱。在张扬浓郁的时代气息的同时,诗人十分精心地营造古典意蕴。许多诗篇融入了古典诗歌元素,包括用词、用韵、用典和化用古诗句等,使诗充满了古韵古味、古色古香,展示了鲜明的传统色彩和民族情怀。此外,诗人还善于借古(旧)写今(新)、化古(旧)为今(新),《雨巷邂逅戴望舒》就是绝佳的一例。这首诗十分熨帖地把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拉到现实当中,艺术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百姓的体恤。
  二、题材广泛
  诗集中的130多首诗,取材十分广泛,纵有古今,横有中外;有写感情的,有写思考的,有写事件的,有写人物的。写人不分尊卑,写事无论大小,有情即抒,有感则言,心随事动,笔从心走;连高考作文题都拿来作诗了。可见诗人诗情饱满、诗心博大、诗思敏捷、诗兴盎然。
  三、艺技纯熟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现代自由诗创作经验,表现手法虽属传统型、“中国风”,但在继承传统中有突破。比如在用韵方面不泥古、不刻板,只要读起来不阻滞、朗朗上口,就不按规则来押韵。从实际效果看,这种突破是可行的,可以避免因韵害意的情况发生。其次,诗人善于构思,通过不凡的想象力,将本来没有干系的事物和谐地关联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意,使读者在感到巧妙、睿智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比如《雨巷邂逅戴望舒》、《小艇从江中驶过》、《拧》、《变脸》、《一分》等。诗人的诗艺纯熟还表现在炼字炼句上,许多诗句经过诗人精心锤炼,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读者心中烙下了深刻印痕。如“顷刻跌进黑色镜框”、“哭烫眼睛也融不开寒冰”、“钟表焦灼数心跳”等。

    如果说洪哲燮先生的这部用心之作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有些诗篇对思想内容的开掘不够到位,显得比较单薄,如《达坂城的骆驼》、《凯里见斗牛雕塑》等;有些诗篇斧凿痕迹过重,显得不够自然,如《兰亭》、《贵州天星桥所见》等。相信对诗歌怀有虔诚敬畏之心的洪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读者奉献出更多的好诗篇。
士为知己者死,诗因知己者活。
我希望我的诗——字少义多,言浅情深,语淡味浓,思奇韵和。
卜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x57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