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杜鹃情思

还是很小的时侯,我就对杜鹃鸟怀有特别的向往之情。一次下乡走亲戚,于
青山绿水之间,蓦然间听得一声接一声的杜鹃啼鸣,急切而又执著,高远而又凄清,
使我惊诧不已。一位老年长辈便对我说:“这是布谷鸟儿,又叫杜鹃鸟,乡下很多,
据说还是古代帝王变的呢!”我似懂非懂,幼小的心灵里却深深地埋下了对布谷鸟
即杜鹃鸟的好奇心。

      我的老家是川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时的县城真的很小,所谓“东门摔跟斗,
西门捡帽子。”两排低矮破旧的板壁房屋夹着几条宽窄不一凸凹不平的石板路街道,
很有些象现在到处都在打造的所谓“古镇",只是不及现在弄的花梢。小城附近便是
青山田园。当时还没有电灯,所以一到有月亮的夜晚,小城便成了孩子们疯跑的天
堂。如果正当季节,远近的山谷或迷蒙的天际,就会清清晰晰地传来许多杜鹃鸟的
叫声。这时候,孩子们会互相招呼:“听!碗豆包谷叫了!”接着便应和着鸟声"豌
豆包谷、豌豆包谷"地大声呼喊起来,此起彼伏地,直至全城上下都充满了这欢乐的
声浪…

   
   长大读书后,对布谷鸟多了一些了解,知道它就是杜鹃鸟,又名子规、杜宇、催耕鸟,
农人也有叫桂桂阳的。而我们故乡一带则叫它包谷雀儿或者干脆谐其鸣音为“豌豆包谷”。
盖其开始啼叫时,正值清明谷雨前后,农村正忙着收豌豆种包谷和打理秧田——它倒是实
实在在是来催种促耕的呢。
   
    关于杜鹃鸟,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最有名的是"杜宇化鸟":相传三千多年前,古
蜀王杜宇建都郫邑(即今郫县),号为望帝。他爱民勤政礼贤下士尤重农耕,因其丞相鳖
灵治水有功,杜宇自觉才不如彼,便毅然禅位于鳖灵(是为丛帝),自己则隐退居于西山。
却又放心不下国家臣民,害怕蜀人贪闲误了农时,终于不惜捐生化鸟,每至暮春即高飞原
野之上,声声催人快快布谷。蜀人感其德,呼为杜鹃,杜者,杜宇也,鹃者,捐也。唐李
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即言此事。杜甫寓蜀,更专程往谒《望丛祠》,留下了《杜鹃行》:
"杜鹃暮春至,哀哀鸣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还有一说是秦朝灭蜀后,派兵四处追杀望、丛后裔。精魂化鸟的望帝不胜悲愤,乃振
翅飞天,不断呼叫"不如归去"。于是,古代文人们又将其称作子规(归)鸟,进而以此寄
托去国怀乡之思。
   
     在关于杜鹃鸟众多的故事传说中,我最喜欢的还有"啼血化花"。是说杜鹃鸟因声声不
歇的啼叫,常致口角流血不止,点点滴滴洒落在大地山川之上,结果,神奇地变成了漫山遍
野灿若云霞的杜鹃花,也即映山红。"蜀魄千年尚怨谁?点点滴血满花枝。"这是多么浪漫
的联想、多么凄美的情景啊!


     早在屈原时代,《离骚》中就有"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名句。而李
白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一肠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更是一唱三
叹,借咏杜鹃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怀旧之情。再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
鸣"、"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等等,均借托杜鹃抒发出作者强烈的伤时忧国
的情感,令我们至今读来也会血液沸腾心动不已。
   
      在现代文化里,也不乏以杜鹃鸟杜鹃花为题材创作出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四川清音里
一句“布谷鸟儿咕咕叫,飞出山林往南飘”会一下子把人带入空蒙悠远的意境之中。几年前,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喻先生继连战先生之后率团访问大陆,清华大学曾隆重地赠送给他一副
书法作品:"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沉郁
雄浑的诗句,出自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之手,其中所用杜鹃、精卫的典故,便确切不过地表
达了当时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心声!
   
    我常发奇想,那杜鹃其实只是貌不惊人啼声也未必婉啭极为普通的小鸟,何以千百年来
它就异乎寻常地倍受世人关注诗家亲睐呢?长时间的思考,特别是去年我去以鹃城名世的郫
县, 拜谒《望丛祠》,亲眼目睹了那里丛林之幽深、墓陵之宏伟、香火之鼎盛后,才恍然若
有所悟: 在我们中国, 杜鹃啼血早已被升华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普遍推崇和赞赏的为国为民
勇于奉献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正是这种真而善且美的精神力量,强烈地激发了人
们的心理共鸣与艺术美感,从而使杜鹃文化得以在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园地里稳占了一席之
地。试想:莺啭燕语,美则美矣,却显柔媚;鹦鹉学舌,巧则巧矣,终归浮浅;鹤唳九霄,
高则高矣,却失之孤傲;鸾凤和鸣,神妙至极,可几人听得?怎如这杜鹃声声,鸣之有时可
期可盼,思之有物可悟可感,且用情至深雅俗共赏,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行笔至此,几度沉吟。望窗外,夜月已深。悠思迷离之中,急切切地、清亮亮地,我听
见,杜鹃鸟儿又在叫了。

在我们中国, 杜鹃啼血早已被升华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普遍推崇和赞赏的为国为民
勇于奉献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一篇非常有寓意的散文,作者说得极是。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