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渝州》第一期漫评

  
  又到了对《渝州》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时候了。据说这种点评效果还好,反应甚佳,反而增加了压力和负担,竟至于临屏踌躇,难以下笔。毕竟是“硬任务”,躲不过,终于硬着头皮,敲击键盘。还是实话实说,姑妄言之吧。
                 小说可圈可点
  读了本期的几篇小说,觉得都很不错。
  罗琳的《黑灯》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很善于掌握读者心理,围绕两位主要人物的命运,设置悬念,层层剥笋,最后才亮出核心,给出谜底。简直有点儿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味道。没有直接得出什么结论,宣讲什么道理,但是能够发人深思,让读者去寻思,领悟——这正是作者的高明处。命运这样捉弄人,甚至改变人的一生,令人叹惋!庄菱就因为一次无心之过而终生郁郁寡欢,留下一个不解的心结,最终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念及舆论普遍认为国人缺乏忏悔意识,不能不对她于痛惜之外,肃然起敬。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无处不在的“重庆元素”。作者对重庆是那样熟悉,对家乡的热爱浸透字里行间,使我觉得随着她的笔触所及,逡巡于重庆的大街小巷,恰似身临其境。
  我希望《渝州》更多出现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作品。
  中国正处在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数以亿计。他们的留乡子女习称“留守儿童”。杨健的《候鸟》便是一篇关注他们的好作品。阿秀很不容易利用暑假,走出大山,来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但是等待她的一切并不那么美好:所住的“城中村”简陋不堪,城里孩子的歧视带来的羞辱,意外遭狗咬伤,使她参观科技馆的愿望也泡汤了······最后失望地踏上了返乡之途。
  掩卷怃然,默然。祝福千千万万的阿秀们长大了能过上与他们父辈不同的好日子。杨健所具备、所表露的仁心善意是一个从文者的必要条件。
  任宗景如今是一位老作家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应是怀旧之作,描述了1980年代中期一对青年的婚外情,像是一曲凄美的哀歌。他们在破釜沉舟的离婚大战中双双败北,往事如梦,逝水难收,只落得老来蓦然回首,百味杂陈······
  这是一篇情节单纯、语言清丽、诗味十足的短篇小说。
  李锡琴是一位语文教师,多年从事业余创作,成绩不菲。这篇儿童小说《流着眼泪长大》也放到一起来说说好了。因为熟悉之故吧,李锡琴以第一人称把少女暗恋情愫娓娓道来,惟妙惟肖。由矜持到自然,由朦胧到自觉,脉络清晰,拿捏适度。相信与主人公文怡同龄的初中读者会边读边发出会心的微笑吧?
                     散文参差不齐
  散文向为《渝州》的强项,本期散文达11篇之多。但是我读后觉得质量不甚齐整,可谓参差不齐,瑕瑜互见。
  打头的莫怀戚的《露台花草》写得潇洒灵动,风趣幽默。看似写花,实则由花及人,使读者悟出人生的哲理。有的地方实在教人忍俊不禁。如那位花工的话:“你以为干活的是大官呀,干活的是小兵嘛。”结尾关于“虚拟的大自然”的一番议论,实乃至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此等文章,非高手莫为。
  邢秀玲是重庆散文界公认的“大姐大”,不久前开过她的散文集《情系高原》研讨会,大家对其评价很高。这篇《远去的情书》再一次体现了她涉猎之广,腹笥之丰,而且那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亦使我感同身受,不啻一曲传统情书之挽歌。不过窃以为引用那些书信体小说、爱情诗,突破了情书的“边界”,最好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个简单的交代。
  他如岳芩的《终极失落》和笑崇钟的《感悟人生》,一谈写作态度,一写人生态度,我都有同感。只“沉湎写作之中”,不为写不出鸿篇巨制而“自寻烦恼”,
就是闻一多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吧;笑崇钟大约是受老庄影响,似在提倡“慢生活”。不过结尾颇似励志之言,与前文扞格。
   妈小姐的《亲情阶梯》和刘腊梅的《妈妈的嫁妆》都是抒写亲情。其中两位母亲、一位外婆,可亲可爱,音容笑貌宛在目前,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有一定代表性。比较起来,前者更生活化些,而后者更具抒情性。不过我想指出妈小姐在《外婆的名字》中一个失误:“在外婆8岁的时候,外婆的父亲就去世了,她母亲带着她嫁到姓何的大户人家,那家人待她们不薄:从外婆的嫁妆上可以看出······”那家人当然是指何家,怎么会为进门的媳妇制备嫁妆呢?
   如今旅游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于是游记也自然多了起来。不过,游记好写,写好却不容易。游记要提供给读者的,必须是新的知识,深的感受,美的文字。游记对语言的文学性要求特别高。这只要想想那些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就明白了。以此衡量,本期两篇旅外游记只能说还可读吧。无独有偶,它们的题目都不准确:珀斯,通篇没有写出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最孤独的城市”呀;而你一篇小小的游记,怎么就敢题为《俄罗斯:自然、历史与人文》呢?真是大而不当啊!还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成问题,顺便谈谈好了。《大音希声胜有声》,是把两个成语杂糅到一起了。“胜有声”三个字纯属多余。
                         作家写评论,好!
   记得我过去曾经说过,渝中区评论力量暂时相对薄弱,不妨请作家们也来提笔写评论。本期发表了两篇评论傅天琳儿童长篇小说《斑斑加油》的评论,都是作家所写,而且都的确不错。总的说来,都是有眼力,善分析,实事求是,言简意赅。谭小乔自己就是儿童文学作家,经验丰富,所以也能恰当地指出不足之处;余德庄是资深作家,从人物形象和语言方面所作分析相当到位,对于作品未能充分发挥小说的虚构特点和功能的意见也言之成理。不过我觉得又退到“纪实儿童小说”来转圜美言,似可不必。
   

客观中肯,其中对散文。游记的点评,对我很有启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