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林下读书笔记(五)马自力《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

    
  内容撮要

  本文梳理了以陶渊明为首、以清淡风格为总体特征的诗人群的历史线索,论述了其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清淡诗风和清淡诗派的概念。文章指出陶渊明等人的诗作和诗风被赋予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内涵和普遍的美学意义,对诗歌创作和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论述了一个诗派产生的条件:除了一定的纲领宗旨、组织形式外,主要依靠相互认同这一心理基础;或者说只要有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和文学交往,就可以初步构成一个诗派或诗人群,其创作开一代诗风,或被视为一代诗风的标志。而清淡诗派的特点是,其并不处于同一时代,而是凌跨时代的同一种诗风的代表。本派诗人宗陶、祖陶、师陶,却不拘泥于陶,而行“通变”之道,即“诗变而不失其正”。
  沈德潜《诗说粹语》归纳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维有其清腴,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应物有其冲和,柳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性之所近。”
  马自力在另文《论韦柳诗风》中还曾对清淡诗派这样归纳:陶渊明是此派的始祖,唐代的追随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发扬陶诗传统,构成了此派在“清淡”这个总的风貌下的不同特点。
  清淡诗派自唐而宋,延及明清,代有传人,清淡诗风成为中国诗史上生命力最强、涵盖面最广的诗风。
  
  学习体会

  流派的出现是古今中外诗歌史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对诗歌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因素。流派以同时代诗人的组合为主,清淡诗派也许算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特例。这不是诗人们自己结合的产物,而是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对这个诗派的存在,是历代诗评家研究达成的共识,因此其贡献与影响就特别值得珍视。
  中国诗史上曾经存在、得到后世确认的诗歌流派众多,直至清代皆有,无须一一列举。这是中国诗歌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经验。
  但是自民国以来,也许因为诗词被排斥在诗歌主流之外,形成流派也就失去了基础。新时期带来了诗词复兴的大好局面,形成流派也还未见端倪。倒是德高望重的诗词家熊鉴先生注意曾经到:“浙江南部,有一些年轻民间诗人,热爱祖国传统诗词,他们有些共同点:都出身于民工或小商人之家,正式上学读书者少,但都勤于学习,具有颇高的知识水平。尤为可贵的是对世间事物的看法常常不同凡俗;他们的诗颇有独立特行的风格,使人读来瞠目咋舌;他们爱议政而不从政,喜吟诗而不利用诗,特别敢于揭露批判坏人坏事,以此被称作‘浙南现象’。”这些诗人的代表人物是情同手足金定强、赵迪生、黄有韬三位诗人,只是岁月无情,他们如今已不年轻了。有幸的是我们“东方诗风”2013年会在温州乐清举行,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协助,与他们相与盘桓数日,领略了他们的风采。金、黄皆嗜酒、健谈,性情豪爽,与我极为相契;赵迪生虽不善饮,但亦豪爽重情,声如洪钟。可贵的是,他们早年困顿,饱尝“左”苦,而今均为改革开放之受益者,生活已经步入小康之列,却不忘民生,关心民瘼,嫉恶如仇,眼里夹不得沙子,每作不平则鸣。我想,既然“浙南现象”之名可以成立,不妨也将其算作一个小小的“浙南诗派”如何?
  还是结合新诗来谈吧。自新诗诞生之初,流派就与文学、诗歌社团相伴而生。举其大者,有文学研究会以反映社会、人生为皈依的现实主义诗派,有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派;而小到一所学校,几个学生也可以结社成派,例如著名的杭州湖畔诗社-湖畔派。后来,又有众所周知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派等等,都曾在诗坛上各擅胜场,产生影响,共同书写了新诗历史。
  自从1950年以后,直至“文革”结束,由于文艺思想的禁锢,整个文学都被“工具论”绑架,形成流派缺乏客观条件,也就谈不上什么可以认定的流派了,诗歌又岂能例外?即便有一点苗头,也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还记得当年南京陆文夫、高晓声们的“探索者”小集团乎?
  新时期以还,思想的解放导致了文学思潮的多元化,于是各种诗潮涌动,似乎应该出现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但是事与愿违。“朦胧诗”的命名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意性,是不准确、不科学的,纳入该派的重要诗人食指、舒婷的何朦胧之有?一些公认的诗人群落如“归来者”、“新来者”则只是一种“身份”标记,并不具备流派意义。至于后来林林总总的这派那派,大多是巧立名目(如“非非主义”),耸人听闻(如“垃圾派”、“下半身”派),虽有足以标榜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却实属“旁门左道”,不足为训;那种有共同的诗歌纲领、作品风格,能够对诗坛产生积极影响的诗歌流派委实尚难寻觅。
  上述论断,并不意味着抹杀新时期以来的新诗创作成就,优秀诗人可以举出不少,他们的优秀诗篇当然也不缺少。有的佳作是呼应时代,足以流传后世的,只是对其难以作流派的归并。理论界似乎也不曾归纳出这一时期何种真正可以入格的诗歌流派。
  涉笔至此,不妨谈谈最近发生的一桩公案。
  就在不久之前,丁鲁先生委托我在论坛上发布他一篇文章,以表明他独立的学术立场,和不愿意被拉进“雅园诗派”(該派的存在还是一个悬念)的意愿。谁知此举惹恼了力挺該派的死水吧(赵青山),竟作文责问丁鲁先生为什么对自诩中国新诗史上“第二个格律诗派”的“东方诗风”论坛不置一词。其实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经孙逐明兄查对《东方诗风》第二期以编委会名义发表的《09新春寄语》,原文在简要回顾了格律体新诗历史以后,这样说道: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作为新诗散文化日益盛行这一现象的反动,格律体新诗的兴起成为中国诗歌文化中,一个与诗词复兴相关的不可忽略的事实,新诗格律理论的研究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创作实践也出现了花团锦簇的景观。2008年10月,金秋时节,破天荒第一次全国性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在常熟理工学院召开,把新诗格律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网络载体的普及,又为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路径。近年来,以建设格律体新诗为己任的诗歌论坛“东方诗风”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都团结了一批诗人和理论家,并且各自创办了同名纸刊,不断向认定的目标前进。与此同时,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主办的《现代格律诗坛》也复刊了。有这支兴盛的队伍,有这些丰饶的园地,有趋于成熟的理论,有丰富多彩的作品,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称:格律体新诗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一个崭新的诗歌流派已经在中国诗坛以清晰的面貌诞生了!这就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二个格律诗派!


  可以看出,我们完全是就整个格律体新诗发展态势立论,立足于促进格律体新诗的发展,而提出“中国新诗史上第二个格律诗派”的概念的,绝不是为了树立某一个山头,排斥其他赞同、追求格律体新诗的力量。至于这一判断是不是能够成立,当然还有待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有待于历史的检验。还有,这一概念主要是以诗歌体裁为条件提出的,尚未涉及作品风格、品格问题,至于历史影响当然更需俟诸来日方可论定。
  我曾经在许多文章中对21世纪中国的诗歌版图做出格律体新诗、自由体新诗、当代诗词“三分天下”的预测。那么,接过关于诗歌流派的话题,我觉得还应该对此予以补充。那就是在三种诗体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同时,各自展现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苟如此,中国诗歌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将在21世纪发扬光大,重现辉煌,举世瞩目!
  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个人哪怕能够贡献微薄之力,于愿足矣!

此文立论精准,文风平和,剖析有力!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好文,澄清了我许多疑虑。

TOP

在网上搜索了《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一文。

  《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
  【作者】马自力

  【作者简介】马自力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发表过论文《论韦柳诗风》等。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这一首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作于他辞官别秩闲居郊外之时。诗中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情调那早春细雨中的诗情画意那达观通脱的人生态度那古雅清淡的气韵风致构成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士人心灵图卷。在中国诗史上这类作品屡见不鲜这类诗的作者也不乏其人而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的心目中这类作品和诗人则已被奉为某种审美理想的尺度或规范。
  这些诗人的名字频频出现于历代诗评中而且传统诗论赋予他们的角色评价常常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以他们的始祖和总代表陶渊明而言从他身后不久的梁代起就有钟嵘在其《诗品》中追认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到了隋代又有王通在《文中子中说》中封他为放人宋人徐铉和葛立方更推他为逸民徐铉《送刁桐庐序》《徐公文集》卷二四、第一达磨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二而在清人吴淇、顾炎武、龚自珍的眼里陶渊明又成了圣贤之人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一一、有志于天下者顾炎武《菰中随笔》、卧龙豪龚自珍《杂诗》《定庵文集补》。又如柳宗元南宋刘克庄赞扬他复兴雅道是本色诗人《后村诗话》前集卷一而清人乔亿则指出他长于哀怨视其为骚人之苗裔《剑溪说诗》卷上。此外王维身兼高人①、卧龙②、神仙侣③三任张九龄、孟浩然、常建、储光羲、韦应物、梅尧臣、王士祯等也分别被标上诸多名号。这种颇有意味的文学现象一方面说明他们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成为诗论家们广泛注意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具有非他人能够比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致于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了上述诸多看似抵牾难合的角色评价。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诗评家们拈出在某种审美尺度下被组合成一个凌跨几个朝代的诗人群并由此对诗歌创作和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罕见其例的。于是其间奥秘便很有深入探究一番的必要。
  
  一、清淡诗派的角色特征相互一致的角色特征是清淡诗派成员走到一起的外在依据。
  众所周知屈原以他光耀千古的抒情长诗《离骚》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他积极进取、百折不饶、九死不悔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杜甫一生追求理想政治批判黑暗现实自称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陆游虽自号放翁却始终心系扫胡尘、靖国难以致于到了晚年仍然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二月四日风雨大作》他们堪称入世型诗人的代表。作为批判现实的诗人他们虽然也曾行吟泽畔、筑堂花溪、僵卧荒村④但他们的行事与心态既不同于佯狂避世的楚狂接舆又与自号华阳隐居的山中宰相陶弘景迥然相异。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富有这类诗人特有的浓烈感情外更不乏政治家忧时悯世的胸襟怀抱。其角色特征在于入世二字。
  与入世相对的自然是出世。在中国封建社会出世之人除了宗教徒而外大量存在的恐怕就是被称为幽人、逸民的隐士了。从《后汉书》开始历代史书就专设隐逸传记载隐士行事。《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宋祁把隐士划为三种类型
  古之隐士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从之虽万乘之贵犹寻轨而委聘也其次絜治世县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虽有所应其于爵禄也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贵也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才终不可当世取舍故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且世未尝无隐有之未尝不旌贲而先焉者以孔子所谓举逸民天下之人归焉。
  在这里第一类有德行而不受万乘之聘的隐士和第三类乐山林逃丘园不与世事的隐士比较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他们是所谓真隐。比如许由闻尧欲让天下于己而到河边洗耳庞公与其妻躬耕畎亩不受官禄后为采药入鹿门山不知所终等等。至于第二类严格地说不能算作真正的隐士他们或怀才不遇或不合流俗对于出处辞受完全持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当仕则仕当隐则隐。所以后来的史书隐逸传就把这一类人排除在外而专以终身不仕而又有世名当作划分隐士的标准了。总之隐士的角色特征在于出世二字。
  较之入世型诗人屈原、杜甫、陆游等和出世的逸民隐士以陶渊明为始祖和代表的诗人群自有其角色特征。他们与上述两类人在某些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与入世型诗人比较二者在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方面是一致的但是陶渊明等人在出处语默方面远远不如屈原、杜甫、陆游等那么执著他们并没有把魏阙庙堂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在他们看来江海山林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尤其在宦海沉浮与洁身自好、人格独立、心理平衡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江海山林势必将会成为他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与隐士逸民比较二者在追求洁身自好、人格独立和心理平衡方面是一致的而其不同之处在于隐士逸民既以此种人生态度处世生存更以此种处世方式成名立身历而他们可以被视为洁身自好、人格独立和心理平衡的物化或象征而陶渊明等人虽然把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但并不把它当作唯一的生存方式。在出处进退方面陶渊明等人基本上持听其自然的态度当仕则仕当隐则隐但这并不排除发生在他们内心的激烈的冲突。这种内心冲突往往在相互对立的两极因素中展开比如穷通、贵贱、荣枯、悲乐、自由与樊笼、纵浪大化与投身纷纭等等。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产生或仕或隐的现实抉择。对于隐士逸民来说这种内心冲突是不存在的至少在他们隐逸山林之前就已经消解而对于陶渊明等人来说这种冲突却时时伴随着他们的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入世还是归隐都无法摆脱从而他们吟咏性情、描绘自然的诗歌便可视为其纷繁复杂心态的真实写照。
  
  二、清淡诗派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文学史上每个诗派或诗人群的产生和形成无不有其内在的心理基础以陶渊明为首的诗人群也不例外。不过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群其产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自然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一般诗派或诗人群的产生和成立除了一定的纲领宗旨、组织形式外主要依靠相互认同这一心理基础或者说只要有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和文学交往就可以初步构成一个诗派或诗人群如建安七子、江西诗派等。这样的诗派或诗人群通常是成员共处于同一时代其创作或开一代诗风或被视为一代诗风的标志。而以陶渊明为首的诗人群其成员并不共处于一朝一世也没有某种纲领宗旨、组织形式他们的创作不被认为是开了一代诗风或被视为某一代诗风的标志他们所以构成一个诗人群成为一种诗风的代表主要是历史选择或历史认同的结果。如同他们分处于几个不同时代一样他们的创作被认为是凌跨时代的被视为中国诗歌审美理想的代表或标志。当然他们自身之间也有着凌跨时代的相互认同。从这个角度看以陶渊明为首的诗人群其产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是相互认同和历史认同的统一。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古重史的传统。历史既可以是一种工具可借以知兴替、明得失把握事物盛衰之道历史也可以是一种人格可借以法先王、追前贤标举某种理想人格及其生成化育的一切。人格化的历史传统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而深刻的。首先它依靠的是对某种理想人格的认同这种理想人格从观念、情趣等方面对人们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对其产生一种奇特的情感共振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其次这种理想人格本身又是十分朦胧和含混的作为理念与形象的结合体它仿佛某种文学意象或意境具有多义性这就给人们的阐释留下了相当的空间。可以说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独特机制以复古为革新托古以行其道。这种机制在文学领域里的表现便是学古与通变的统一。
  陶渊明等人是典型的尊崇传统、对往古社会和先民有浓厚兴趣和感情的一群。在这方面陶渊明具有无可争议的代表性。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几次出仕和归隐无论是出还是处他的诗中都少不了往古社会的氛围和怀古的情调。在他生命的调色板上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饮酒二十首》其五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郭主簿二首》其二是两种相近而不可或缺的底色。从某种角度来说遥遥望白云甚至可以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理底蕴。当他与邻人朋友来往时是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答庞参军》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移居二首》其一当他独处衡门时是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时运》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究竟是什么使他如此萦系于怀、悠思难忘呢且看他的内心独白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甚静寤寐交挥。时运》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首》其二十一这是对先民任真自得的生活的追思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荣木》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道丧向千载今朝斯复闻。《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二十首》其三这是对古道沦丧的叹惋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其二这是对精神偶像的依恋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缅怀千载托契孤游。《扇上画赞》这是对往古社会的追寻。
  
  以上几个方面概括起来说无非是人格化的历史。在陶渊明的心目中先师先民古道古书就是历史的表征就是他理想寄托之所在。其对陶诗创作的影响就是给他的诗作笼罩上一层往古社会自然淳朴的氛围赋予抒情主人公以理想人格的基调。这样一来陶诗就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感做到了学古与通变的统一。这是深层意义上的学古与通变人们很难在一般的阅读活动中读出只能沉潜到作品内部去体会。这是就陶渊明的一般诗作而言至于他的拟古之作如《拟古九首》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一般的拟古之作即使不标明所拟对象人们也很容易找到摹拟的痕迹从而确定所拟对象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却自然浑成无迹可求。正如明人许学夷所说靖节《拟古九首》略借引喻而实写己怀绝无摹拟之迹。《诗源辨体》卷六清人方东树说得更加明白渊明《拟古》是用古人格作自家诗。《昭味詹言》卷一用古人格作自家诗使陶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使陶渊明以及陶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朴素自然的往古社会和志趣高远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因而陶渊明及其诗歌就被转换为一种历史传统成为尚古心理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一点对清淡诗派的构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尚古心理的作用下一方面陶渊明以及陶诗成为清淡诗作者们的师承对象这是他们进行历史认同的结果另一方面陶渊明以及陶诗又成为清淡诗作者们相互联系的中介和纽带而这正是他们相互认同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清淡诗作者的笔下怀古与拟陶之作往往交错出现陶渊明和陶诗常常作为一种意象或情境进入他们咏史怀古的篇章。
  这是一般的怀古诗句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张九龄《叙怀二首》其一
  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王维《辋川闲居》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常建《赠三侍御》
  摇摇世祀怨伤古复兼秋。储光羲《登商丘》
  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韦应物《与村老对饮》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尝闻晋高士时偃北窗风。梅尧臣《昼寝》
  历下亭中坐怀古水西桥畔卧吹笙。王士祯《忆明湖》
  
  诗中只是体现了一种怀古的心态或情调加入陶渊明或陶诗意象之后此一心态或情调就有了实际的内容并在对陶渊明人格认同的基础上使诗的基调与吟咏内容形成为一个浑然无间的整体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且泛篱下菊还令郢中唱。张九龄《九月九日登龙山》
  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王维《送六舅归陆浑》
  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孟浩然《李氏园卧疾》
  去时能忆竹园游来时莫忘桃园记。储光羲《酬李壶关奉使行县忆诸公》
  终罢斯结庐慕陶终可庶。韦应物《东郊》
  当时陶渊明篱下望亦久。梅尧臣《和江邻几有菊无酒》
  陶潜令彭泽柴桑一舍耳。犹对匡庐山共饮西江水。王士祯《彭泽雨泊有怀陶公》
  常建和柳宗元虽没有直接以陶渊明或陶诗意象入诗但《空灵山应田叟》分明是常建笔下的桃花源而柳宗元的《饮酒》诗不仅深得陶诗之壶奥而且绝似渊明⑤。
  但是仅仅以陶渊明或陶诗意象入诗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由于陶渊明人格的感召力和陶诗艺术的感染力咏陶和拟陶之作历来是层出不穷的。比如苏轼出于对陶诗的喜爱和对陶渊明的钦佩之情就曾在贬谪惠州之时做过和陶诗数首但苏轼诗风显然与陶诗大相径庭。所以张、王、孟、常、储、韦、柳等人对陶诗的认同除了受人格化的历史传统的影响外还存在着一个通变的问题。
  通变的概念是与学古同时产生的。刘勰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时旨在抵制竞今疏古之风主张还宗经诰即明道、征圣、宗经。但通变与复古不同通指文学传统的先后继承变指文学的不断发展通变即探本求源以达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文心雕龙通变》。可见通变是以学古、通古为前提以变为目的的。也就是说通变虽然以变为主但通却是其基调。由于通变的学古、通古色彩后代诗论家在谈到变的问题时往往强调正变使之与通变对应。如叶燮在《原诗内篇》中说
  且夫《风》、《雅》之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于时谓政治、风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此以时言诗时有变而诗因之。时变而失正诗变而仍不失其正故有盛无衰诗之源也。诗变而不失其正有盛无衰可以说是诗论家们的理想。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识别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亦即确认传统和正宗其次是创变而不失其正调亦即诗评中常说的某某得某某体格之正。一旦被视为变调就已超越出正变的范围了。
  张、王、孟、常、储、韦、柳等人正是学陶而不失正调的一群他们继陶诗所开创的清淡诗风之后从各自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清淡诗风的内涵。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性之所近。
  这是以陶渊明为始祖认为唐人王、孟、储、韦、柳等从各自的品性出发去挖掘陶诗的那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明人胡应麟更从清的角度指出学陶各家的自身特点张九龄清而淡孟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诗薮》外编卷四。
  以上仅就陶渊明在唐代的追随者而言至于梅尧臣、王士祯其诗仍然不离上述唐人师陶的轨道。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并序》评梅诗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盖老以劲。《宋史》本传也说梅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从而梅诗特点可概括为清奇。而王士祯的神韵说即以含蓄、冲和、淡远为旨归他本人也在诗歌创作特别是五七言绝句中加以积极的实践其诗大抵不离清朗一路。
  可见清淡诗作者们对于陶诗的继承与发展称得上是学古与通变的统一做到了诗论家们理想中的诗变而不失其正。这个正可以说是清的总特征或主色调而变则是在此特征或色调中的种种变换。
  
  三、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
  
  清淡诗作者们除了通过陶诗这一中介达到相互认同外彼此间也存在着社会交往或心灵上的神交。这对清淡诗派的构成同样是十分有意义的。
  张九龄在盛唐初期是士林中颇富威望的人物尤其以擢拔后进而闻名因此他成为许多追求功名的士人所干谒的对象。王维、孟浩然都曾对张九龄有干谒之举。王维《寄荆州张丞相》说所思竟何在终身念旧恩孟浩然《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王维甚至谈及张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如《上张令公》说言诗或起予孟浩然生平唯一的出仕之举就是49岁时入张九龄的荆州长史幕在短短的几个月期间陪同张九龄登临荆州诸多名胜古迹写下许多纪游诗。张九龄也把王孟引为同调《答王维》说知己如相忆南湖一片风他在荆州长史任上与孟浩然的交往比其他诗人更为密切。
  王孟同时孟比王年长12岁而精神相通。相传王维曾画孟浩然像于郢州刺史亭⑥至于诗歌也多有唱和。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惜与故人违知音世所稀王维《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又《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储光羲与王维也互有交往储有《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王有《待储光羲不至》诗歌唱和如王维《偶然作六首》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等。
  除上述四人互有社会交往外其他清淡诗作者则是通过对陶诗或同类作品的模仿和评价达到相互认同。如韦柳的拟陶和学陶梅尧臣的拟陶、拟韦王士祯对王孟韦柳的推重等这些都是构成清淡诗派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清淡诗作者们是通过陶诗或相互交往唱和达到相互认同的话那么历代诗论家对此类诗人的选择和推重则是一种历史的认同。对于清淡诗派的构成来说后者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清淡诗派与文学史上其他诗派的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历史认同一般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对陶诗的评价过程中一些以陶为师的诗人被纳入陶家风范另一方面是在对清淡之美的欣赏和提倡活动中陶渊明等人被奉为这种审美理想的体现者和代表。
  可见清淡诗派是一个由陶渊明的人品风范所发起的以陶诗风格为中心特征和共同审美趣尚的诗人群体。当然陶诗的风格不只清淡一种不仅有悠然见南山式还有金刚怒目式追随陶渊明的也不仅仅是王孟常储韦柳以及梅尧臣、王士祯等几人而且就这几个人来说其诗风也不能视为只有清淡一种但是从中国诗史的实际情况看清淡诗风的确是中国诗史上生命力最强、涵盖面最广的诗风而陶渊明等人也的确是这种诗风最有资格的代表。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这个诗人群可称得上是独特的文人集团。其成员只是存在于一种共同的审美视野和社会心理状态之中靠一种共同的创作风格以及造就这种创作风格的独特心态维系着并达到一种价值认同。
  从美学史的角度来这个诗人群体所造就和代表的诗风不仅生生不已、绵延不绝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被不断加入新的有机成分后者通过古人不绝于口的吟赏和品评终于形成为某种审美理想的尺度和规范。
  总之这一中国诗史上跨越年代最长的诗派不是由诗人自身发起组成的诗派而是诗论家们心目中的诗派。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内编卷二中说
  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常、储、韦、柳。
  曲江、鹿门、王丞、常尉、昌龄、光羲、宗元、韦物陶也。唐初张子寿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者也。
  其视线虽停留在宋以前但就目前所述显然已经把陶渊明等人视为一个诗派了。这里承袭传统观点称陶渊明等人组成的诗人群为诗派由于他们以清淡诗风为自己的代表性风格故称之为清淡诗派。⑦
  由于这一诗派的独特性因而与其相关的问题如清淡诗风的总体特征及其内涵、清淡诗风与时代文化特征以及诗人心态的关系、清淡诗风的文化蕴涵和文学传统、清淡诗风的美学意义等等便成了在这一新的角度下极有价值的课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显然是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认识的。
  
注释
①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不见高人王右丞。
②储嗣宗《过王右丞书堂二首》其一澄潭昔卧龙。
③李日华《读右丞五言》紫禁神仙侣。
④屈原遭谗被疏流放江南行吟泽畔笑傲沧州杜甫辞官入蜀卜居花溪、营建草堂陆游被劾去职归老故乡有僵卧荒村不自哀的诗句。
⑤《笔墨闲录》转引自《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53页。
⑥参见皮日休《郢州孟亭记》《皮日休文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⑦笔者认为陶渊明等人组成的诗人群既然是相互认同与历史认同的结果便具有了构成一个诗派的必要条件。与同处一个时代以及共同的文学纲领这两点相比诗派成员的相互认同以及批评史上的历史认同似更为关键更何况清淡诗派具有一个公认的始祖陶渊明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清淡诗风。

TOP

孙兄是个有心人,使我得窥马文全豹。谢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