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张南:《吴宓在重庆的三次雅集》

本帖最后由 微斋先生 于 2013-8-21 08:44 编辑

吴宓在重庆的三次雅集
                                张 南

[微斋按]  弟子张南,雅好文史,潜心研究,颇有所获,余甚嘉之。不久前以此文示我,存一代学者之悲喜情怀,堪为信史,兹转帖如下。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大都有雅集的爱好和传统。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兰亭雅集,到上世纪初的南社雅集,曲水流觞,唱和吟咏,惺惺相惜,生生不息。

    文化大师吴宓,生命中最后28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重庆度过的,这里是他生活最久,最为依恋,也最为伤痛,最刻骨铭心的地方。在鼎革之后,新体诗铺天盖地,旧体诗几乎无处可觅的时代,作为诗人的吴宓仍脱褪不了旧时文人的色彩,虽在高压之下,也多次与诗友聚会,切磋诗艺,互通心声,相护相勉。从吴宓日记和劫余残存的诗稿来看,吴宓参加的重庆诗人正式雅集共有三次,分别是甲午(1954年)春分日慈溪雅集,乙亥(1959年)重阳鹅岭雅集以及癸卯(1963年)重阳重庆饭店补稧。

一、甲午(1954年)春分日慈溪雅集,

    慈溪就是巴渝著名古镇磁器口。清末,蜀中名宿赵熙(1879---1948)嫌其不雅,乃转音书为慈溪口,其集中就有《慈溪口访退公》等诗,以后,此名就在诗人中流传开来。古镇始建于北宋真宗年间,已有千年历史,因瓷器贸易发达得名。相传明初靖难之役,建文帝曾隐于镇内宝轮寺,故又名龙隐镇。它背依莽莽歌乐山,面临千里嘉陵水,极尽交通之便,明清以来成为水陆交汇的重要商业码头和嘉陵江下游物物资集散地。

    在这个繁华的古镇,从1949年末到1952年,吴宓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当时他在位于镇内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任教并兼任离此不远的重庆大学外语系课程。1950年8月省教院与国立女师等大专院校合并组建为西南师范学院并于1952年10月溯江而上,迁往40公里外的北碚。1954年春分,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在离别二年之后,重回故地,与昔日旧友畅饮、谈叙,一日内来回二百里,吴宓的心情是急迫的。他一连作诗三首:



旧侣何人可论诗?欣逢每恨我来迟。

心情湔祓无虚日,骸骨流连恋梦时。

一时神飞忽健翮,百年花落但空枝。

升降聚散齐关命,明岁今朝敢预期。




摧志抑情尽丧诗,诗亡身在去嫌迟。

一夫独智轻千圣,往史全非看此时。

莲质泥污飘素瓣,榴花火盛艳繁枝。

惺惺自有无穷意,岂是寻常宴会期。



春分又到可无诗,休沐惟差一日迟。

三迁襆被重来处,隔水楼台相望时。

广罗异卉成盆景,羞伍流莺噪晓枝。

世劫如轮随境转,守先待后愧吾师。

      因1954年3月17至3月31日日记失去,3月22日的这次雅集经历不得而知。从与吴宓唱和的诗作来看,当时宴聚的诗人有黄稚荃(杜邻),谌志远、周邦式(恕斋)、许伯建(蟫堪)、朱乐之等诗人。这次唱和以“诗”为韵脚。诗是诗人们的最爱,是连通友谊的信使,是心声的吐露和真情的表白。然而此时谈诗却是如此的沉重。“千年文字今当废,情感都无哪有诗”。吴宓因写“易主田庐血染红”差点因诗入罪,险遭厄运;也曾因与诗友集会唱和,被诬为参加“反动诗社”,心惊肉跳,终于过关。即便如此,但诗永远是纯洁的,作为缪斯的信徒,一个纯正的诗人,他需要用诗吐露心扉,需要在纯洁的诗中获得慰藉,需要与意气相投的朋友畅叙幽情。觥筹交错,意气相投,酣畅淋漓,此乃人生一乐也。



二、乙亥(1959年)重阳鹅岭雅集

鹅岭公园社集

满城风雨过重阳,鹅岭双江揽胜场。

犹有佳肴供旨酒,更添盆景助诗狂。

新篇共诵情如梦,多士相看鬓带霜。

种菜节粮随跃进,难寻一日脱尘忙。

     这是吴宓在1959年重阳节参加友朋雅集后,吟唱的诗作。鹅岭公园位于渝中半岛鹅岭山脊之巅,山陡如削,地势险要,可俯瞰扬子、嘉陵二江。清末,李氏族人在这里建有私家园林“礼园”,仿江南园林风格,遍布奇花异草,楼台亭阁,布局精巧,气势不凡,后不断增宜,成为渝中名园。主人性雅,好文学,一时名流如梭,文风炽烈,江山文藻,相得益彰。鼎革后,李氏后人将此园献给国家,上世纪50年代末,改建为公园,向世人开放。因丰厚的人文因素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长期以来,它成为重庆文人登高雅集的首选。

    在《吴宓日记》中,关于这次雅集,残存半日日记(十月十一日,星期日),兹引于下:
    ……茗坐轩中,出所携之诗词互读,以国庆十周年献礼之作为多,再则李胤昌社友挽诗或词(李君巴县人,民革成员,亦重庆文史馆馆员。年六十七,国庆日午病逝。)此外则旧作各体,以李仲咸之词为最多,虽多,颇呈才,然不及刘季善《挽李胤昌》七律一首之切挚也。宓《国庆十年礼赞》之第七句,甚不妥,经诸君共商,改定为“日落崦嵫余返照”,宓极欣服,称谢。……

     以雨,未能游览。下午2:00入席,午宴,盖建之戚苏君在此主事,故得特备盛馔(鸡鸭鱼肉俱备,鱼肚席,值十五元)。于休息(游客尽去)不办公时以享我等。然肴馔不如成都群力饭店远甚。进泸州大曲,宓饮两大杯。众客各交粮票,始得食米饭一碗,宓则自食所携二馒。饭后,复坐轩中茗谈。宓以陈寅恪诗函授建留读。最后,又同参观陈仲瑾为本公园所制盆景,乃于5:00冒小雨出园,宓付车费二角,众至两路口分手。(注:日记中建是重庆著名诗人、书法家许伯建,小吴宓二十岁,为吴先生往来密切的诗友之一。)
   
   历来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而这次,却小雨淅沥,不得遍游全园,好败雅兴。好在座中10余人,均是故旧好友,谈诗论文,也热闹不已。《国庆十年礼赞》乃受中文系领导之命而作,第七句原为“落日虞渊惊速坠”,经与友朋商讨,终改为“日落崦嵫余返照”定稿,吴宓非常高兴。共诵新篇之时,他也感叹岁月的流逝,“多士相看鬓带霜”,十年前,自己刚到陪都时,友朋们多处于年富力强,风流倜傥的壮年时期,热情洋溢,挥斥方遒。“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而今朋友们多为两鬓斑白,行动迟缓的老人了,不能不让人感怀伤情。



三、癸卯(1963年)重阳重庆饭店补稧。

    这年九月,吴宓赴成都参加省政协会议,刚回北碚不久,就收到由好友杜刚百带来的高梦兰先生的邀请函,相邀9月22日,诗友重阳聚会,吴宓以事忙未赴,但10月27日的补稧却参加了。这段日记在文革中散失,我们不能了解他当时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但我们可以从吴宓的书信中觅得一、二史迹。

   1963年十月二十日晚,在他致挚友许伯建一函中写到:“宓八月十八日赴成都,九月十一晚回碚。十四日上课……备课需时,故甚为忙碌。……故九月十六日,由杜刚百带到高梦兰兄手示,招赴九月二十二日沙坪坝社集,竟不克赴,亦未及复函,至歉。……”

此函特请问:重阳节附近,即下星期日(十月二十七日)是否有社集?

   倘有,祈速函示或片示,无论在城,在沙坪,宓定趋赴。(星期六有会集,不能外出,只可于星期日上午来,下午或晚须赶回碚。)俾籍此机缘,面述成都见诸友之详情,并以其诗篇呈  阅。”

    这次重阳雅集原定在九月二十二日,地点在沙坪坝公园,遗憾的是除雨僧外,好几位骨干因公或因病未能参加。故而决定重阳后一日,也正好是星期日,再在城中补稧。

    这次重阳雅集和补稧的组织者是民革市委的诗人高梦兰,他在补稧诗序中写到:“重九登高之会,往年率在鹅岭,今岁改在城中,避陟降之劳也。先约聚于罗汉寺,再赴重庆饭店酒叙,雨僧专从北碚来,仲咸则自京师初返,……然座中亦得十人,诚近年盛集,……”

    吴宓是否参加了补稧?从补稧诗序和诗友唱和诗中可以得知,宓公是参加了的。然而在稍后辑刻油印之《癸卯九日雅集诗稿》小册中,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吴宓的半首诗作,是漏辑还是遗失?还是从信函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1964年九月十二日下午,致武汉金月波诗友一函中,吴宓写到:“八月二十七日,为宓七十一岁生日,宓自1961春至今,未作一诗,是晚竟得诗一首,另纸写出,可示一、二知友,……

   去岁重阳社集,宓分韵,作诗,未成,只得二句云“人生满七十,心如远行客”。亦即此处之意。……”

“作诗,未成。”原来如此。“心如远行客”既是对应作者《七十一岁生日》诗中“奇愁无限对佳辰”之意,吴宓有何“奇愁”?是愁母语汉字(繁体字)的消亡,是愁民族礼节(美德)的消亡,是愁中华传统文化的消亡。一切的一切,怎能让诗人喷涌出激情与诗思呢。

   十月的山城风和日丽,江山含翠,“群贤毕至,老少咸集”,参加雅集的十位诗人兴致盎然,其中一人还带来了珍藏多年的茅台酒,就连戒酒多年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张垂诫也开怀痛饮。醺醺之中,诗人们以杜甫《九日》诗句“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十字分韵赋诗。吴宓分韵得“客”字,虽然作诗未成功,然他依然是座中的主角,他滔滔不绝的述说上月成都之行,所见川中诗友的境况,传递诗友近作,还不时插入三十年前清华园藤影荷声之馆旧事,追慕往事,天上人间,“追欢欲发故年狂”(许伯建诗),让人感叹不已。就连刚刚从北京匆匆赶回立马来参加雅集的仲咸公,也有坐冷板凳之嫌。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这是诗人们最后的“疯狂”了。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风声鹤唳,在人人自危的形势中,谁还有闲情雅致的心情和藐视世俗的胆魄来参加雅集呢?1965年,风雨欲来风满楼。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诗人们或散或亡,斯文扫地,一片荒凉。

     吴宓后期的诗,朴质直白,有的可以说诗味淡然,索然无味,但这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慈溪雅集谈诗的沉重,到为诗而“狂”,再到“未作一诗”,朋友依旧,江山依旧,诗情难再,只能坐叹“学术文章尽逝流”。诗已不再是缪斯欢唱的歌喉,而成为了苦难、悲怆的一面镜子。即便如此,兰亭遗韵,魏晋风流,依然留存在巴山渝水间。依然让我们后辈仰颈膜羡,心香久远。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珍贵的资料,学习并收藏。

TOP

一夫独智轻千圣,往史全非看此时。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颇有价值,如对背景挖掘深一些更好。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qnb413.blog.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