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国古典诗歌里为何不能形成成熟的六言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里为何不能形成成熟的六言诗歌?

以下是引用齐云在2004-6-22 22:02:35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孙逐明在2004-5-27 20:33:23的发言:
吟咏句和朗诵句的节奏效果和旋律特点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近体诗全部是吟咏句,可就是无法创建四六言的格律诗,大家可知道是为什么吗?


表面上看,四六言诗无法形成一句内平仄相错,一、二句相对,二、三句又相粘的这样的五、七言格律格式。但这应该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原因尚请逐明兄揭示答案了。


孙逐明回复:

在平仄不能通押的唐诗里,无法同时满足粘对,仅仅只是四六言诗歌没有形成古典格律体的表层原因,因为在平仄通押体里,例如元曲,四六言是可以同时满足粘对的,可此时仍然无法形成被大家广泛采用的朗诵句式格律体。

更深层的原因是朗诵句的旋律格式远不及吟咏句式丰富。

我们把平声顿称为“扬”,仄声顿称为“抑”,根据句首和句尾的平仄命名,则朗诵律句的旋律格式只有两种。

四言朗诵律句为:

1、扬抑格律句:
△平|△仄|

2、抑扬格律句
△仄|△平|

六言朗诵律句为:

1、抑抑格律句:
△仄|△平|△仄|

2、扬扬格:
△平|△仄|△平|

五七言吟诵律句兼有四六言律句的四种格式:
1、扬抑格律句:
△平|△仄|仄
△平|△仄|△平|仄

2、抑扬格律句
△仄|△平|平
△仄|△平|△仄|平

3、抑抑格律句:
△仄|△平|仄
△仄|△平|△仄|仄

4、扬扬格律句:
△平|△仄|平
△平|△仄|△平|平

律句是这样,拗句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吟诵拗句比朗诵拗句的平仄格式多一倍,大家可以自行统计。

正因为吟诵句式的旋律格式远比朗诵句式丰富,表现力当然更强,所以自诗经以后,五七言诗相继问世,而六言诗虽也有人写作,总归成不了气候。

只有到现代新诗里,诗歌音步由两字一步进展为两字一步和三字一步并存,朗诵句型的旋律格式更加丰富了,表现力当然也随之增强,朗诵句型这才重放异彩了。

2004-6-23 9:09:18         

  齐云     
  
学习。

“只有到现代新诗里,诗歌音步由两字一步进展为两字一步和三字一步并存,朗诵句型的旋律格式更加丰富了,表现力当然也随之增强,朗诵句型这才重放异彩了。”

——注意到现代汉语有不同于古汉语的特点,而非一味泥古,才是通家、大家之言。毕竟,同文言文为白话文取代,古汉语为现代汉语取代,古体诗为新诗取代也是必然的。但今日写新诗的,很多是对古诗格律一窍不通,这样的人也很难感觉到汉语特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虽有不同,但毕竟同属汉语,相通之处更多),和这样的人谈新诗格律也如对牛谈琴,难难难。


2004-6-23 19:59:20           

  孙逐明     
〔下面的帖子转自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 ... id=246245&star=

阿尔维提
2楼

六言诗的发展,大抵像五七言一样,也经历过一个从古体到格律化的过程。古体自不必说,如上所录的孔融六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不讲究平仄格律。而“六言格律诗”的说法是否成立,则学界稍有分歧,一般认为是存在六言格律诗的。王力《汉语诗律学》就曾举出卢纶的《送万臣》说明六言律的存在⑧。但在刘克庄的六言诗集中,多为不入律的古体六言绝,例如《记箕山商野事一首》:“放勋禅饮牛父,轩皇问牧马童。曰夫子致南面,称天师拜下风。”节奏点毫无平仄相对可言。像这样不讲究格律的古绝在刘克庄的三百九十一首绝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占百分之九十二强。当然刘克庄也有入律的六言绝,对于其六言绝具体格律的讨论我们必须先就一般意义上的六言绝格律作一个检讨。
作为一般律绝,应讲究最基本的两点即韵和平仄粘对。六言绝的用韵自然和五七言绝一样。至于六言平仄粘对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大抵从以下几步来简单分析:
1,节奏点的平仄。六言句只存在八种节奏点平仄体式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而作为格律诗若一句中的节奏点全部一样是应当除开的,所以真正能算作六言格律诗平仄体式来讲的则只有后六种。
2,粘对。从节奏点的六种平仄体式来看,能组合成完全符合粘对规则①的有以下十四种②组合:
◆押平声韵的七种:
首句不入韵:⑴、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⑵、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⑶、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⑷、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首句入韵:⑴、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⑵、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⑶、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押仄声韵的七种:
首句不入韵:⑴、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⑵、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⑶、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⑷、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首句入韵:⑴、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⑵、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⑶、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
3,孤平。六种节奏点平仄体式,据近体诗一般规则只有一种体式可能出现孤平,即“仄仄平”。在具体分析六言作品中当注意。
4,三平调。六种节奏点平仄体式中的“仄平平”式有可能出现三平调,在具体分析作品时同样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根据以上的绝句格律,我们可以得出六言入律绝句的十四种正体即押平声韵的七种和押仄声韵的七种。另有拗救体,因过于复杂暂撇开不论。一般六言绝句都是押平声韵,刘克庄绝大多数六言绝句也是押平声韵。但是除开他的六言偈外,还有十八首押仄声韵的,这十八首分别是卷二六《题研六言四首》之三、四;卷三四《赠碧眼相士六言二首》;卷三四《左眼痛六言后九首》之二、四;《勉千里姪秋试六言四首》之一、六;卷三四《目痛一月未愈又和后九首》之二、四、六;卷三四《勉千里姪秋试六言四首》之一;卷三七《送月蓬道人南游寄呈阳岩侍读直院侍郎六言三首》之一、三;卷三八《春日六言十二首》之十一;卷三九《丙寅记颜六言二首》之二;卷四零《寓言》;卷四七《予点》。按上文总结的六言绝句格律体式,这十六首仄韵绝句无一首是入律的,虽有因只对而不粘出律的,如《勉千里姪秋试六言四首》之一,但多数粘对非常混乱。在余下的三百七十三首押平声韵的六绝中,仅二十六首严格符合以上所列的平仄格律。它们是卷二五《村居即事六言十首》之三、《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之十六、《芙蓉六言四首》之一、三;卷二六《寄题赵尉若钰兰所言六言四首》之一、《夜读传灯杂书六言八首》之三;卷二七《六言五首赠李相士景春》之四;卷二九《溪庵种蓺六言八首》之八;卷三零《试笔六言二首》;卷三二《送颜□之清漳六言三首》之一;卷三三《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之一、十;卷三四《又和后九首》之一、三,《勉千里姪秋试六言四首》之三;卷三五《臈月二十二夜漏下数刻小饮径醉坐小阁睡傍无侍者仆于户限眉鼻伤焉流血被面记以六言九首》之五;卷三八《春日六言十二首》之七;卷四三《释老六言十首》之十;卷四四《醉乡六言二首》之一、《久雨六言四首》之三;卷四五《和黄彦华帅机六言十首》之一;卷四六《耳鼻六言二首》之二、《匡人一首》、《题赵昌花一首》;卷四七《惜春》。
另外还有因孤平而出律一首(卷二九《送明甫赴铜铅场六言七首》之一)、因三平调而出律两首(卷三四《左目痛六言九首》之八和卷三八《春日六言十二首》之八)。加上这三首,也只二十九首合律。这二十九首中,除了卷四六《题赵昌花一首》为首句入韵外,其余二十八首是首句不入韵的,按照上文的押平声首句不入韵的组合分类,这二十八首中组合一有五首、组合二有四首、组合三有十六首、组合四有三首。而《题赵昌花一首》这首则属于押平声首句入韵组合分类中的组合一。
从以上格律体式分析来看,刘克庄似乎并没有专心经营六言格律,其中出现部分合律六言绝句我们宁愿相信是巧合而已。当然,从整个六言诗的发展过程来看,六言诗所存在的格律化也并不十分严格。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二十二中就指出:“盖此体本非天地自然之音,故虽工而终不入大方之家耳。”当代许多论者也曾就六言音律上的双音步、少变化、显呆滞作过阐述①。正因为相对五七言诗歌中的音律美,六言实在是可望不可及,所以在音律发展方面六言诗基本选择了放弃的态度,这当然是刘克庄六言诗多不合格律的重要原因。但是,这却不是全部原因。六言绝句格律在“对”与“粘”之间更讲究“对”,周崇谦《六言格律诗的平仄》②中就一百零四首唐六言诗统计出“失对”占百分之三十,而“失粘”比例则超过一半。“失对”比例明显小于“失粘”比例,到宋代“失对”的比例更小,就陆游三十八首六言绝句来看,“失对”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十,而“失粘”则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刘克庄的六言绝句在“失对”上则远不止百分之三十,这说明刘克庄个人在作六言诗的时候,完全放弃了六言在音律上的追求。
一方面,六言诗本身的发展基本放弃了音律;另一方面,刘克庄个人不再像前人一样遵守基本的声律粘对,从而使得我们在寻求刘克庄六言诗的审美趣味时,必须从其他方面来看了。

刘克庄六言诗初探

(古代文学专业)

学生:侯体健 指导老师:周裕锴

发贴时间: 2004-6-24 2:45:36

孙逐明
3楼

楼上把问题弄复杂了。

六言诗是绝对不可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近体格律诗的。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要保证诗句全部入律,平仄不通押,还要粘对,就必须具备四种律句格式。

三字尾吟咏句型全部可以形成四种律句,所以能满足近体诗的要求。以七言近体的格式之一为例: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韵〕

两字尾的朗诵句型〔包括六言诗〕只有两种律句格式,要想严格粘对,就必须平仄通押:

△仄|△平|△仄|,△平|△仄|△平|〔韵〕
△平|△仄|△平|,△仄|△平|△仄|〔韵〕

要想诗句全部入律,平仄不通押,还要严格粘对,朗诵句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举的所谓六言近体诗,绝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近体诗。
现将原诗分析如下:

《送万臣》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谁堪|岁末|离心|?
△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为拗句〕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仄|△平|△仄|,△平|△仄|△平| 〔劲联失粘〕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平|△平|△仄|,△仄|△平|△平| 〔出句对句俱为为拗句〕
望尽|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仄|△平|△仄|,△平|△仄|△平|

2004-6-24 10:26:12           

  孙逐明     
  

跟贴
原载: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 ... 46245&ID=246245



阿尔维提     
  
“楼上把问题弄复杂了。”


我隻是提供一點恰好看到的資料而已。
六言詩,包括詞中的六言句,如西江月等,大多易失于油滑,所謂脂车轮过石版地,滑不畱口。我沒研究過,隻是一點讀岀來的感覺。   

  发贴时间: 2004-6-28 0:49:00     


枕书庙人     
  

阿尔维提先生所引的论文正是在下的本科毕业论文,孙逐明先生所言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举的所谓六言近体诗,绝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近体诗是正确的,我的论文在脚注中说明了的,但是阿尔维提先生并未引用脚注,我在脚注中这样说:"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然《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六》(第九册)第3129页作《送万巨》,具体内容是:“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此诗格律并不严格。《皇清文颖》卷九一中所收康熙朝状元赵熊诏的一首六律格律倒颇严格,诗曰:“近水遥岑交映,镜光云影相涵。平开一片皎洁,乱点长空蔚蓝。鉴洗独澄秋月,霞披常对晴岚。天然别苑图畵,佳处全凭静探。”"   

  发贴时间: 2004-8-6 23:10:54     


枕书庙人     

整个论文在下面地址的附件中,有兴趣可以浏览:
http://chinese.pku.edu.cn/bbs/thread.php?tid=109519   

  发贴时间: 2004-8-6 23:19:18     


孙逐明     
  
由于六言诗只有两种律句格式,在平仄不通押的诗体里,保证了粘对,就必定有拗句出现。换言之,六言诗绝对不可能形成严格意义的近体诗。
你举的这首六言诗里就有四个拗句。

近水△遥岑○交映△〔律句〕,镜光○云影△相涵●。〔律句〕
平开○一片△皎洁△〔拗句〕,乱点△长空○蔚蓝●。〔拗句〕
鉴洗△独澄○秋月△〔律句〕,霞披○常对△晴岚●。〔律句〕
天然○别苑△图畵△〔拗句〕,佳处△全凭○静探●。〔拗句〕
  
    发贴时间: 2004-8-11 9:39:38     

枕书庙人     
  
关于这个问题,请审视整个诗歌史。六言格律不完全与五七言相同,不能以五七言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六言。诗歌史上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以五七言的标准衡量你自然不会承认),都存在六言格律诗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划定自然有其道理,而不是如孙先生所言。
先生若有《四库全书电子全文检索》可键入“六言”“格律”两个关键词,查看结果便知历史性存在的“六言格律诗”有其自身的格律特点,而不是五七言那般。同时孙先生也可以查看学生在论文中所提到的一些单篇关于六言格律诗的论文。   

  发贴时间: 2004-8-16 21:32:47     


孙逐明     

  
呵呵,改变衡量标准,我们可以把绝大部分诗体都说成是广义的格律体呢,何独“六言诗”为然呢!

比如说我在我的论文里就定义了三大类格律体。
1、根据句型是否对称〔律动〕,可形成“节奏格律体”、“节奏半格律体”、“节奏自由体”;
2、根据平仄是否递推〔律动〕,可形成“旋律格律体”、“旋律半格律体”、“旋律自由体”;〔就旋律格律体而言,就有“律式体”和“拗式体”两小类〕
3、根据押韵是否严整〔律动〕,可形成“韵式格律体”、“韵式半格律体”、“韵式自由体”。
从理论上讲,这三大类格律体相互交叉,可以形成27类诗体。
审视整个中国诗歌史,没有哪一种诗体能够逃脱我的定义。
从这个角度看,你认为你例举的六言诗是格律体,当然不算措。
我们可以抛开六言诗是不是“格律体”这个问题不谈,而我的论文的论题是“我国古典诗歌里为何不能形成成熟的六言诗歌”。
从我的论文里可以看出:吟咏句式的平仄格式比朗诵句式多一倍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一点,是可以量化统计的〕,也就是说从韵律的角度衡量,吟咏句式的表现能力比朗诵句式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也有一些人写作六言诗,甚至也有诗人写你定义的那种“六言格律诗”,可六言诗体始终没能象五七言诗那样成为一种成熟的普及的诗体,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它同样可以通过量化统计予以证明的。
六言诗体始终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普及的诗体,原因很多,它的平仄格式比吟咏句式少一半,从而其表现力比较薄弱,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恐怕也不容否认吧。

    发贴时间: 2004-8-17 10:51:11     


枕书庙人     


孙先生所论证的“我国古典诗歌里为何不能形成成熟的六言诗歌”有一定道理。而且您的论证与前人的论证相得益彰。学生当然承认先生的论述。而且从古至今大家都一致地认为:六言诗不能得到发展与其自身的音律缺陷有很大关系,这一点甚至是六言诗不能成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孙先生的论述自然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只是注重点和出发点不同。(比如松浦友久的观点,具体可参看《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学生与先生的争论点不在“我国古典诗歌里为何不能形成成熟的六言诗歌”而正在六言诗的格律问题。当然,这一问题其实也不必要争论了。用比较通达的观点,可以这样来表述:六言诗存在着格律化的明显趋势,而且历史上有冠以“六言格律诗”的大量六言诗歌存在,但若以五七言格律标准去衡量却并不成立。  

发贴时间: 2004-8-18 11:41:38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