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诗词改革 势在必然

我以为:诗词改是必须,变则必然.古今语音词义在变,毛泽东就说过,若把孔老夫子请到人民大会堂讲话,恐怕没人能听懂.就是说的古今语音变化之大.现今每天都有新词汇产生,每天都有新产品出现,作为将生活酿制成精神美酒的诗词不可能千古格体不变! 其实从古至今诗歌就在改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词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均未固守陈规.这里指的是有代表性的主流,其它形式并未灭绝,是各体共存的.就象唐并非只有格律(所谓近体),宋并非只有词,元也并非只有曲一样. 离骚高雅但懂者少.后世学写者也少.离骚体的不能流传,说明什么?后来的大诗人并不乏忧国忧民才华横溢者,为什么不用离骚体呢?恐怕于它太不通俗有一定关系.它存下来了,象甲骨文一样,只供极少数人研究,不正是一个缺憾?诗与歌相搭配,本就是能咏能诵能歌的,比如宋词元曲,原就有音谱可伴舞演唱的(现就只剩下扣平仄了)!写者能,唱者会,听者看者就要懂,不懂就不听不看了. 诗本从歌来,高雅也要找知音,不是只给自己的.发出来就是交流,藏之名山的司马迁,也是要传与后人的.流传就得让人懂,诗也是读者越多越好,这不应有疑义.聊斋用字够冷辟了,因它本就是民间故事加工而成的,喜读喜看的并不少.尽力让人懂,争取较多读者,是一切文学艺术共同的追求.何况,今天不是以往,文言白话不分家,不是五四之前了,为什么不走出小圈子,谁一定要自我封闭呢?! 现在是21世纪了,中华诗词,主流不会是唐之近体,宋之词格,虽然这些体式仍会存在,但不会是主流了,也不会是学西流行一时的先锋体,港台的风头都倒过来了,因为诗歌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就要带中华特色.其实诗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不是行政命令,是时代需要,不知文友同意这认识不同意? 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提高,对高雅文学艺术的需求在扩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节的<千手观音>是无声艺术,获空前支持,就是最好的说明.诗的高雅,是限制了读者圈,但不是自我孤立的理由.人民需要诗,时代需要诗,诗要理直气壮地走上去!! <千手观音>的支持率最高,说明诗圈之外懂高雅的并不少,.诗不悲观!诗的读者多知音多是好事,我们喜诗的为什么要说"不"呢! 新时代新诗词什么样子?我无力说出.但一定是是民族化的,雅俗共赏的,融合了古今中外长处的.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陈永学关于新体诗2005-05-05 23:44 新诗无定体,咋写都由你,人人守教条,发展从何起?

娄季初2005-05-12 12:12 关于新诗体,不能没规矩,规矩需总结,得靠我他你。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古体诗词发展到元曲为止已经走到了尽头,现代人写作古体诗词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诗词改革需不需要?当然可以说需要,但是能改的已经很少了。

古典诗词格律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用韵,二是平仄。对于用韵,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今韵,可以适当把韵部放宽。对于平仄,可以按平水韵的四声,也可以按普通话的四声。这两种方式因随作者的喜好而定,可以各行其是,大可不必水火不相容。

至于其它的改革,恐怕没什么必要和可能了。再想改革,就去写新诗好了,是不是?

倒是新诗形式如何对旧体诗词借鉴,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创立新型新诗体,这才是出路。

TOP

赞同孙先生的说法!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