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三月小城 [打印本页]

作者: 行客    时间: 2007-3-18 23:41     标题: 三月小城

春色雨朦朦,迷蒙的雾雨天气令花间草丛添上分外的滋润.
      在闲暇偶然翻到萧红的一作品《小城三月》:
   三月,载着翠姨的马车来了到了小城。小城春光处处间流露着凄婉动人的故事,年少轻快的“我”,神若幽兰,深情暗许的翠姨,洒脱倜傏的表哥,为美丽的小城的留下了最忘记的往事。
   
    合上书,抬头望远方,当初,此文不知为多少人营造了情人爱侣的倩影,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翠姨,更在某种意境之外。或许,这只是一故事吧了。就算不是,那只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歌。悠悠惆怅叹息。

    三月,别人总会轻易加上阳光两字。而现在身处的小城三月,有的只是烟雨,迷雾,湿润,还有昨日冷冬的淡淡余寒。所以当我向一位朋友说:“现在才有春天的感觉”,盛装丽影的朋友反对:“不,只有当暖和的时候才是春天!”私底下,我还是喜欢带着余寒的初春.原因在于既含去年的味道,又在翠绿间处处显露生机勃气。  
   
    别人开年后都为新一年的展开忙碌的工作.而我,却在此时静静回到家乡小城.没有向多少人提及我回来的因素,何况也没有要说的必要.
   
    春雨绵绵的时候,本要翻翻书,或一个人静下来想想,只是总被小家伙吸引着.1岁多的小豫越,妹妹的儿子,每个人看到他都爱抱他一下,哄下他,亲亲他的面珠,或叫他亲亲。他的童年已定位在江南小城的外公家度过。现在已能满村跑,看护这样的小家伙并不容易.所以难得在家,多半都自己会来照看他,除想让平时辛累的人可以轻松下外,自己是想与他的关系更亲近.怕小家伙日童年记忆没有我这个舅舅的痕迹.春雨过后带他外外走走时,小家伙看到地上水就冒起一种兴奋,咿咿呀呀便落手落脚要玩,每次拉开他时,临离开一刻,总少不了他伸腿用力踩几下水才满足.看到想要的东西总时有手指着,一副迫不及待模样,口中哦哦地叫.他,小豫越,总能为这个寒微的春天里带出分外的喧闹与欢乐.他,也总带着他舅舅的思绪,突破了时空界限,飞回从前。


  
    春城无处不飞花.此时的小城,飘的只是荡荡扬扬的烟雨迷雾,天上地下处在湿湿润润的空间里.明城,建于明朝的小城镇,因当时围市造城,顺应年代,始称为:明城。历经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看过五百多个烟烟雾雾的三月春天,也看穿世事人寰更转吧:大明,满清,民国,新中华。

土生土长二十多年,曾每天熟悉走惯,看透看穿,一切都成为自然,成为习惯的明城,在特别的心情,特别的季节里时还看今朝,夹杂从前往事记忆,衍生出一份特别的感触,逐渐延伸至春天的每一个时点.

三月,在小学的这个时候,一位我敬爱的老师总会吩咐我们这群天真烂漫的学生找一个小盆,或一个小地方,借着春雨好时节种些花,或豆类瓜菜。观察它们的生长,成熟。最兴奋的是在种子刚发芽生长之时,那份感觉成长的喜悦只能意达,不能言传。

     这位老师,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过他了。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去见见他。因为当时我是他的最钟爱的学生之一。多年后他还对我外婆说:要好好指导教育他,不要让他走偏。那时正落泊的我听到,不禁热泪盈眶,泪差点落要下。现在,我可敬可爱可亲的外婆已在四年前度过一个烟雨的三月后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在另一个国度幸福地生活着。而那位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据人说他也离开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该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有一天想到老师的家中走走。有时希望那个传闻说是假,老师还健在。若是假设成立,不知老师是否还认识二十年前的一位调皮小学生呢?


村外的小河很清,八岁的我跟伙伴可以作证人,证物是在小河里玩困了被我们喝下肚的河水.
对岸的竹林很茂密,很深远,仿佛是能够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在里面可以当个隐者.而其实不过是几百米的纵横.走过小木桥时总爱弹跳着走过。
     小城外山上艳丽的杜鹃还未开吧。那一年,在秋季山花尽放时,美丽的同学在美丽的花丛中留下美丽的倩影。此时,三月小城层落叠错的建筑里,总会看到处处显露翠绿,那是一棵龙眼,或是几棵番石榴,要么便是一丛如碧玉的青竹.小城的居民就是喜欢用绿色装扮他们的庭院.
   
    从前,小城的墟日是方圆几十里闻名。并不在于它的规模大,也不在它的商品多或奇.而是在于它的密.四面八方的人会在特定的日子里一下都挤进小小的市场。曾记得孩提时,人走进去后,便不用再用脚了,人是会自动被带着走.要想从街头走到街尾,虽只有百多米路程,不化上二三十分钟休想轻松走过.比广州的状元坊有过而无不及.现在细想,猜测很多人都去不是买东西的.只是想凑下热闹,感受气氛。正是所谓的衬墟。只可惜当新市场落成后.这般光景永远成为了小城的历史,让人时常挂在口边记忆。新市场另一让人感可惜是它有城池之势而无城池之样.不太明白当时设计者,既然投资这么大,而且又造城池之势.为何不直接仿古做成真正的城池,让昔日明城的灵魂重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明城呢?若是那样,单观光带来的收入一项,已能为小城带来丰盛的礼物,并能提高小城的知名度。可惜!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为一本《自然》书的一幅插图所着迷:蓝蓝天上白云轻飘,远处是青翠的高山,山下耸立着一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漂亮学校,学校前面有很多小学生在快乐地玩耍,散步,看书。近处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河水轻轻的流淌,一条小木桥静静地安卧在河边。几个小学生在水里游泳,有的在桥边伸手到河里玩水。
     
    从那一时刻起,心里就想,什么时候我能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呢?近乎是世外桃源。遗憾的是,那不过是海市蜃楼,不,海市蜃楼还有个美丽飘渺的影子,应该只是一个梦吧了。这样的梦一直陪着我度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到出来工作。至今小小的插图还挂贴在自己的卧房里。这是童年里的一个梦,一个小小的梦,也是一个永远的梦。
     现在,随着和风吹开小城三月里的雾,我能看到离村不远的青山下,平地真的拨起一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学校,几百米开外,是一条轻快流淌的小河。这,绝对不是一个梦,是真真实实,的的确确的现实,是明城刚落成启用的中心小学。
   
     情不自禁轻叹一声,为何这一天要晚二十年才到呢?让我留下永远的遗憾,梦幻理想,已如昨日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儿童真幸福。祝愿这此小天使能好好珍惜梦幻般的学校,创造出梦幻般的奇迹,为人类谋福。


    今夜,冷冷的雨又在三月的春天里下起。随意间,又拿起萧红的《小城三月》来看看。

    美丽的哀愁,是萧红的《小城三月》浓缩,也是作者的人生吧。文章的最后有道: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在我家乡的小城里,某一天,是否会出现一辆马车?车上,是否载着一位如翠姨的女子呢?
    在梦里,我看到了。还看到,在旁边,还有一位骑着白马的男子不离不弃地紧随着。
              


                                                                              
                                                                                   2007年3月17日夜书  


作者: 行客    时间: 2007-3-18 23:42

小城三月


   
作者:萧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
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
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
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的说:“那一定是
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的在拾。蒲
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
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的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草和牛粪都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石子打船的声音,空空……
的大响传来。
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的又奔放的向下流。乌鸦站在冰块上寻觅小鱼吃,
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天气突然的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
天可热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
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
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姨母本来是很近的亲属,就是母亲的姊妹。但是我这个姨,她不是我的亲姨,她是
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那么她可算与我的继母有点血统的关系了,其实也是没有的。
因为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的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的原来在
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还有一个妹妹,她的妹妹小她两岁,大概是十七、八岁,那么翠姨也就是十八、
九岁了。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
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
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
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的闭
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
而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一个大说大笑的,不十分修边幅,和
她的姐姐完全不同。花的绿的,红的紫的,只要是市上流行的,她就不大加以选择,做
起一件衣服来赶快就穿在身上。穿上了而后,到亲戚家去串门,人家恭维她的衣料怎样
漂亮的时候,她总是说,和这完全一样的,还有一件,她给了她的姐姐了。
我到外祖父家去,外祖父家里没有像我一般大的女孩子陪着我玩,所以每当我去,
外祖母总是把翠姨喊来陪我。
翠姨就住在外祖父的后院,隔着一道板墙,一招呼,听见就来了。
外祖父住的院子和翠姨住的院子,虽然只隔一道板墙,但是却没有门可通,所以还
得绕到大街上去从正门进来。
因此有时翠姨先来到板墙这里,从板墙缝中和我打了招呼,而后回到屋去装饰了一
番,才从大街上绕了个圈来到她母亲的家里。
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
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同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见如何。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了,她就陪着我也住下的。
每每从睡下了就谈,谈过了半夜,不知为什么总是谈不完……
开初谈的是衣服怎样穿,穿什么样的颜色的,穿什么样的料子。比如走路应该快或
是应该慢,有时白天里她买了一个别针,到夜里她拿出来看看,问我这别针到底是好看
或是不好看,那时候,大概是十五年前的时候,我们不知别处如何装扮一个女子,而在
这个城里几乎个个都有一条宽大的绒绳结的披肩,蓝的,紫的,各色的也有,但最多多
不过枣红色了。几乎在街上所见的都是枣红色的大披肩了。
哪怕红的绿的那么多,但总没有枣红色的最流行。
翠姨的妹妹有一张,翠姨有一张,我的所有的同学,几乎每人有一张。就连素不考
究的外祖母的肩上也披着一张,只不过披的是蓝色的,没有敢用那最流行的枣红色的就
是了。因为她总算年纪大了一点,对年轻人让了一步。
还有那时候都流行穿绒绳鞋,翠姨的妹妹就赶快的买了穿上。因为她那个人很粗心
大意,好坏她不管,只是人家有她也有,别人是人穿衣裳,而翠姨的妹妹就好像被衣服
所穿了似的,芜芜杂杂。但永远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
翠姨的妹妹的那绒绳鞋,买来了,穿上了。在地板上跑着,不大一会工夫,那每只
鞋脸上系着的一只毛球,竟有一个毛球已经离开了鞋子,向上跳着,只还有一根绳连着,
不然就要掉下来了。很好玩的,好像一颗大红枣被系到脚上去了。因为她的鞋子也是枣
红色的。大家都在嘲笑她的鞋子一买回来就坏了。
翠姨,她没有买,她犹疑了好久,不管什么新样的东西到了,她总不是很快的就去
买了来,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她必得等到许多人都开始采办了,这时候看样子,她才稍稍有些动心。
好比买绒绳鞋,夜里她和我谈话,问过我的意见,我也说是好看的,我有很多的同
学,她们也都买了绒绳鞋。
第二天翠姨就要求我陪着她上街,先不告诉我去买什么,进了铺子选了半天别的,
才问到我绒绳鞋。
走了几家铺子,都没有,都说是已经卖完了。我晓得店铺的人是这样瞎说的。表示
他家这店铺平常总是最丰富的,只恰巧你要的这件东西,他就没有了。我劝翠姨说咱们
慢慢的走,别家一定会有的。
我们是坐马车从街梢上的外祖父家来到街中心的。
见了第一家铺子,我们就下了马车。不用说,马车我们已经是付过了车钱的。等我
们买好了东西回来的时候,会另外叫一辆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要有多久。大概看见什么
好,虽然不需要也要买点,或是东西已经买全了不必要再多留连,也要留连一会,或是
买东西的目的,本来只在一双鞋,而结果鞋子没有买到,反而罗里罗索的买回来许多用
不着的东西。
这一天,我们辞退了马车,进了第一家店铺。
在别的大城市里没有这种情形,而在我家乡里往往是这样,坐了马车,虽然是付过
了钱,让他自由去兜揽生意,但是他常常还仍旧等候在铺子的门外,等一出来,他仍旧
请你坐他的车。
我们走进第一个铺子,一问没有。于是就看了些别的东西,从绸缎看到呢绒,从呢
绒再看到绸缎,布匹是根本不看的,并不像母亲们进了店铺那样子,这个买去做被单,
那个买去做棉袄的,因为我们管不了被单棉袄的事。母亲们一月不进店铺,一进店铺又
是这个便宜应该买,那个不贵,也应该买。比方一块在夏天才用的花洋布,母亲们冬天
里就买起来了,说是趁着便宜多买点,总是用得着的。而我们就不然了,我们是天天进
店铺的,天天搜寻些个好看的,是贵的值钱的,平常时候,绝对的用不到想不到的。
那一天我们就买了许多花边回来,钉着光片的,带着琉璃的。说不上要做什么样的
衣服才配得着这种花边。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做衣服,就贸然的把花边买下了。一边买着,
一边说好,翠姨说好,我也说好。到了后来,回到家里,当众打开了让大家评判,这个
一言,那个一语,让大家说得也有一点没有主意了,心里已经五、六分空虚了。于是赶
快的收拾了起来,或者从别人的手中夺过来,把它包起来,说她们不识货,不让她们看
了。
勉强说着:
“我们要做一件红金丝绒的袍子,把这个黑琉璃边镶上。”
或是:
“这红的我们送人去……”
说虽仍旧如此说,心里已经八、九分空虚了,大概是这些所心爱的,从此就不会再
出头露面的了。
在这小城里,商店究竟没有多少,到后来又加上看不到绒绳鞋,心里着急,也许跑
得更快些,不一会工夫,只剩了三两家了。而那三两家,又偏偏是不常去的,铺子小,
货物少。想来它那里也是一定不会有的了。
我们走进一个小铺子里去,果然有三、四双非小即大,而且颜色都不好看。
翠姨有意要买,我就觉得奇怪,原来就不十分喜欢,既然没有好的,又为什么要买
呢?让我说着,没有买成回家去了。
过了两天,我把买鞋子这件事情早就忘了。
翠姨忽然又提议要去买。
从此我知道了她的秘密,她早就爱上了那绒绳鞋了,不过她没有说出来就是,她的
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
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
在外边飞着满天的大雪,我和翠姨坐着马车去买绒绳鞋。
我们身上围着皮褥子,赶车的车夫高高的坐在车夫台上,摇晃着身子唱着沙哑的山
歌:“喝咧咧……”耳边的风呜呜的啸着,从天上倾下来的大雪迷乱了我们的眼睛,远
远的天隐在云雾里,我默默的祝福翠姨快快买到可爱的绒绳鞋,我从心里愿意她得救……
市中心远远的朦朦胧胧的站着,行人很少,全街静悄无声。我们一家挨一家的问着,
我比她更急切,我想赶快买到吧,我小心的盘问着那些店员们,我从来不放弃一个细微
的机会,我鼓励翠姨,没有忘记一家。使她都有点儿诧异,我为什么忽然这样热心起来,
但是我完全不管她的猜疑,我不顾一切的想在这小城里,找出一双绒绳鞋来。
只有我们的马车,因为载着翠姨的愿望,在街上奔驰得特别的清醒,又特别的快。
雪下的更大了,街上什么人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两个人,催着车夫,跑来路去。一直到
天都很晚了,鞋子没有买到。翠姨深深的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我
很想装出大人的样子,来安慰她,但是没有等到找出什么适当的话来,泪便流出来了。


翠姨以后也常来我家住着,是我的继母把她接来的。
因为她的妹妹订婚了,怕是她一旦的结了婚,忽然会剩下她一个人来,使她难过。
因为她的家里并没有多少人,只有她的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祖父,再就是一个也是寡妇的
伯母,带一个女儿。
堂姊妹本该在一起玩耍解闷的,但是因为性格的相差太远,一向是水火不同炉的过
着日子。
她的堂妹妹,我见过,永久是穿着深色的衣裳,黑黑的脸,一天到晚陪着母亲坐在
屋子里,母亲洗衣裳,她也洗衣裳,母亲哭,她也哭。也许她帮着母亲哭她死去的父亲,
也许哭的是她们的家穷。那别人就不晓得了。
本来是一家的女儿,翠姨她们两姊妹却像有钱的人家的小姐,而那个堂妹妹,看上
去却像乡下丫头。这一点使她得到常常到我们家里来住的权利。
她的亲妹妹订婚了,再过一年就出嫁了。在这一年中,妹妹大大的阔气了起来,因
为婆家那方面一订了婚就来了聘礼。
这个城里,从前不用大洋票,而用的是广信公司出的帖子,一百吊一千吊的论。她
妹妹的聘礼大概是几万吊。所以她忽然不得了起来,今天买这样,明天买那样,花别针
一个又一个的,丝头绳一团一团的,带穗的耳坠子,洋手表,样样都有了。每逢出街的
时候,她和她的姐姐一道,现在总是她付车钱了,她的姐姐要付,她却百般的不肯,有
时当着人面,姐姐一定要付,妹妹一定不肯,结果闹得很窘,姐姐无形中觉得一种权利
被人剥夺了。
但是关于妹妹的订婚,翠姨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理。妹妹未来的丈夫,她是看过的,
没有什么好看,很高,穿着蓝袍子黑马褂,好像商人,又像一个小土绅士。又加上翠姨
太年轻了,想不到什么丈夫,什么结婚。
因此,虽然妹妹在她的旁边一天比一天的丰富起来,妹妹是有钱了,但是妹妹为什
么有钱的,她没有考查过。
所以当妹妹尚未离开她之前,她绝对的没有重视“订婚”的事。
就是妹妹已经出嫁了,她也还是没有重视这“订婚”的事。
不过她常常的感到寂寞。她和妹妹出来进去的,因为家庭环境孤寂,竟好像一对双
生子似的,而今去了一个。不但翠姨自己觉得单调,就是她的祖父也觉得她可怜。
所以自从她的妹妹嫁了,她就不大回家,总是住在她的母亲的家里,有时我的继母
也把她接到我们家里。
翠姨非常聪明,她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
箫或是会吹笛子。不过弹那琴的时候却很多。住在我家里的时候,我家的伯父,每在晚
饭之后必同我们玩这些乐器的。笛子,箫,日本琴,风琴,月琴,还有什么打琴。真正
的西洋的乐器,可一样也没有。
在这种正玩得热闹的时候,翠姨也来参加了,翠姨弹了一个曲子,和我们大家立刻
就配合上了。于是大家都觉得在我们那已经天天闹熟了的老调子之中,又多了一个新的
花样。
于是立刻我们就加倍的努力,正在吹笛子的把笛子吹得特别响,把笛膜振抖得似乎
就要爆裂了似的滋滋的叫着。十岁的弟弟在吹口琴,他摇着头,好像要把那口琴吞下去
似的,至于他吹的是什么调子,已经是没有人留意了。在大家忽然来了勇气的时候,似
乎只需要这种胡闹。
而那按风琴的人,因为越按越快,到后来也许是已经找不到琴键了,只是那踏脚板
越踏越快,踏的呜呜的响,好像有意要毁坏了那风琴,而想把风琴撕裂了一般的。
大概所奏的曲子是《梅花三弄》,也不知道接连的弹过了多少圈,看大家的意思都
不想要停下来。不过到了后来,实在是气力没有了,找不着拍子的找不着拍子,跟不上
调的跟不上调,于是在大笑之中,大家停下来了。
不知为什么,在这么快乐的调子里边,大家都有点伤心,也许是乐极生悲了,把我
们都笑得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还笑。
正在这时候,我们往门窗处一看,我的最小的小弟弟,刚会走路,他也背着一个很
大的破手风琴来参加了。
谁都知道,那手风琴从来也不会响的。把大家笑死了。在这回得到了快乐。
我的哥哥(伯父的儿子,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最好,这时候他放下了箫,对
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子去了,我的哥哥,
好久好久的看住那帘子。


翠姨在我家,和我住一个屋子。月明之夜,屋子照得通亮,翠姨和我谈话,往往谈
到鸡叫,觉得也不过刚刚半夜。
鸡叫了,才说:“快睡吧,天亮了。”
有的时候,一转身,她又问我:
“是不是一个人结婚太早不好,或许是女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
我们以前谈了很多话,但没有谈到这些。
总是谈什么,衣服怎样穿,鞋子怎样买,颜色怎样配,买了毛线来,这毛线应该打
个什么的花纹,买了帽子来,应该评判这帽子还微微有点缺点,这缺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虽然说是不要紧,或者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批评总是要批评的。
有时再谈得远一点,就是表姊表妹之类订了婆家,或是什么亲戚的女儿出嫁了。或
是什么耳闻的,听说的,新娘子和新姑爷闹别扭之类。
那个时候,我们的县里,早就有了洋学堂了,小学好几个,大学没有。只有一个男
子中学,往往成为谈论的目标,谈论这个,不单是翠姨,外祖母,姑姑,姐姐之类,都
愿意讲究这当地中学的学生。因为他们一切洋化,穿着裤子,把裤腿卷起来一寸,一张
口格得毛宁①外国话,他们彼此一说话就答答答②,听说这是什么毛子话。而更奇怪的
就是他们见了女人不怕羞。这一点,大家都批评说是不如从前了,从前的书生,一见了
女人脸就红。
  ①格得毛宁,英语Goodmorning的音译,意为早安。——编者注。
②答答答,俄语Da,Da,Da的音译,意为是的,对的。——编者注。



我家算是最开通的了,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了,他
们开了不少的眼界,回到家里来,大讲他们那里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同学。
这一题目,非常的新奇,开初都认为这是造了反。后来因为叔叔也常和女同学通信,
因为叔叔在家庭里是有点地位的人。并且父亲从前也加入过国民党,革过命,所以这个
家庭都“咸与维新”起来。
因此在我家里一切都是很随便的,逛公园,正月十五看花灯,都是不分男女,一齐
去。
而且我家里设了网球场,一天到晚的打网球,亲戚家的男孩子来了,我们也一齐的
打。
这都不谈,仍旧来谈翠姨。
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关于男学生结婚事情,就是我们本县里,已经有几件事情不
幸的了。有的结婚了,从此就不回家了,有的娶来了太太,把太太放在另一间屋子里住
着,而且自己却永久住在书房里。
每逢讲到这些故事时,多半别人都是站在女的一面,说那男子都是念书念坏了,一
看了那不识字的又不是女学生之类就生气。觉得处处都不如他。天天总说是婚姻不自由,
可是自古至今,都是爹许娘配的,偏偏到了今天,都要自由,看吧,这还没有自由呢,
就先来了花头故事了,娶了太太的不回家,或是把太太放在另一个屋子里。这些都是念
书念坏了的。
翠姨听了许多别人家的评论。大概她心里边也有些不平,她就问我不读书是不是很
坏的,我自然说是很坏的。而且她看了我们家里男孩子,女孩子通通到学堂去念书的。
而且我们亲戚家的孩子也都是读书的。
因此她对我很佩服,因为我是读书的。
但是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就是她妹妹出嫁不久的事情。
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在外祖父的家里。人长得又低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
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五耳帽子。
当时翠姨也在的,但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
客人。外祖母偷着把我叫过去,特别告诉了我一番,这就是翠姨将来的丈夫。
不久翠姨就很有钱,她的丈夫的家里,比她妹妹丈夫的家里还更有钱得多。婆婆也
是个寡妇,守着个独生的儿子。儿子才十七岁,是在乡下的私学馆里读书。
翠姨的母亲常常替翠姨解说,人矮点不要紧,岁数还小呢,再长上两三年两个人就
一般高了。劝翠姨不要难过,婆家有钱就好的。聘礼的钱十多万都交过来了,而且就由
外祖母的手亲自交给了翠姨,而且还有别的条件保障着,那就是说,三年之内绝对的不
准娶亲,借着男的一方面年纪太小为辞,翠姨更愿意远远的推着。
翠姨自从订婚之后,是很有钱的了,什么新样子的东西一到,虽说不是一定抢先去
买了来,总是过不了多久,箱子里就要有的了。那时候夏天最流行银灰色市布大衫,而
翠姨的穿起来最好,因为她有好几件,穿过两次不新鲜就不要了,就只在家里穿,而出
门就又去做一件新的。
那时候正流行着一种长穗的耳坠子,翠姨就有两对,一对红宝石的,一对绿的,而
我的母亲才能有两对,而我才有一对。可见翠姨是顶阔气的了。
还有那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高跟鞋了。可是在我们本街上却不大有人穿,只有我的
继母早就开始穿,其余就算是翠姨。并不是一定因为我的母亲有钱,也不是因为高跟鞋
一定贵,只是女人们没有那么摩登的行为,或者说她们不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翠姨第一天穿起高跟鞋来,走路还很不安定,但到第二天就比较的习惯了。到了第
三天,就是说以后,她就是跑起来也是很平稳的。而且走路的姿态更加可爱了。
我们有时也去打网球玩玩,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才用球拍遮了一下,否则她半
天也打不到一个球。因为她一上了场站在白线上就是白线上,站在格子里就是格子里,
她根本的不动。有的时候,她竟拿着网球拍子站着一边去看风景去。尤其是大家打完了
网球,吃东西的吃东西去了,洗脸的洗脸去了,惟有她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
的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有一次我同翠姨一同去做客。我继母的族中娶媳妇。她们是八旗人,也就是满人,
满人才讲究场面呢,所有的族中的年轻的媳妇都必得到场,而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似
乎咱们中国的社会,是没这么繁华的社交的场面的,也许那时候,我是小孩子,把什么
都看得特别繁华,就只说女人们的衣服吧,就个个都穿得和现在西洋女人在夜会里边那
么庄严。一律都穿着绣花大袄。而她们是八旗人,大袄的襟下一律的没有开口。而且很
长。大袄的颜色枣红的居多,绛色的也有,玫瑰紫色的也有。而那上边绣的颜色,有的
荷花,有的玫瑰,有的松竹梅,一句话,特别的繁华。
她们的脸上,都擦着白粉,她们的嘴上都染得桃红。
每逢一个客人到了门前,她们是要列着队出来迎接的,她们都是我的舅母,一个一
个的上前来问候了我和翠姨。
翠姨早就熟识她们的,有的叫表嫂子,有的叫四嫂子。而在我,她们就都是一样的,
好像小孩子的时候,所玩的用花纸剪的纸人,这个和那个都是一样,完全没有分别。都
是花缎的袍子,都是白白的脸,都是很红的嘴唇。
就是这一次,翠姨出了风头了,她进到屋里,靠着一张大镜子旁坐下了。
女人们就忽然都上前来看她,也许她从来没有这么漂亮过;今天把别人都惊住了。
以我看翠姨还没有她从前漂亮呢,不过她们说翠姨漂亮得像棵新开的腊梅。翠姨从
来不擦胭脂的,而那天又穿了一件为着将来作新娘子而准备的蓝色缎子满是金花的夹袍。
翠姨让她们围起看着,难为情了起来,站起来想要逃掉似的,迈着很勇敢的步子,
茫然的往里边的房间里闪开了。
谁知那里边就是新房呢,于是许多的嫂嫂们,就哗然的叫着,说:
“翠姐姐不要急,明年就是个漂亮的新娘子,现在先试试去。”
当天吃饭饮酒的时候,许多客人从别的屋子来呆呆的望着翠姨。翠姨举着筷子,似
乎是在思量着,保持着镇静的态度,用温和的眼光看着她们。仿佛她不晓得人们专门在
看着她似的。但是别的女人们羡慕了翠姨半天了,脸上又都突然的冷落起来,觉得有什
么话要说出,又都没有说,然后彼此对望着,笑了一下,吃菜了。


有一年冬天,刚过了年,翠姨就来到了我家。
伯父的儿子——我的哥哥,就正在我家里。
我的哥哥,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
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
冬天,学校放了寒假,所以来我们家里休息。大概不久,学校开学就要上学去了。
哥哥是在哈尔滨读书。
我们的音乐会,自然要为这新来的角色而开了。翠姨也参加的。
于是非常的热闹,比方我的母亲,她一点也不懂这行,但是她也列了席,她坐在旁
边观看,连家里的厨子,女工,都停下了工作来望着我们,似乎他们不是听什么乐器,
而是在看人。我们聚满了一客厅。这些乐器的声音,大概很远的邻居都可以听到。
第二天邻居来串门的,就说:
“昨天晚上,你们家又是给谁祝寿?”
我们就说,是欢迎我们的刚到的哥哥。
因此我们家是很好玩的,很有趣的。不久就来到了正月十五看花灯的时节了。
我们家里自从父亲维新革命,总之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一律相待,有好玩的就
一齐玩,有好看的就一齐去看。
伯父带着我们,哥哥,弟弟,姨……共八、九个人,在大月亮地里往大街里跑去了。
那路之滑,滑得不能站脚,而且高低不平。他们男孩子们跑在前面,而我们因为跑得慢
就落了后。
于是那在前边的他们回头来嘲笑我们,说我们是小姐,说我们是娘娘。说我们走不
动。
我们和翠姨早就连成一排向前冲去,但是不是我倒,就是她倒。到后来还是哥哥他
们一个一个的来扶着我们,说是扶着未免的太示弱了,也不过就是和他们连成一排向前
进着。
不一会到了市里,满路花灯。人山人海。又加上狮子,旱船,龙灯,秧歌,闹得眼
也花起来,一时也数不清多少玩艺。
哪里会来得及看,似乎只是在眼前一晃,就过去了,而一会别的又来了,又过去了。
其实也不见得繁华得多么了不得了,不过觉得世界上是不会比这个再繁华的了。
商店的门前,点着那么大的火把,好像热带的大椰子树似的。一个比一个亮。
我们进了一家商店,那是父亲的朋友开的。他们很好的招待我们,茶,点心,橘子,
元宵。我们哪里吃得下去,听到门外一打鼓,就心慌了。而外边鼓和喇叭又那么多,一
阵来了,一阵还没有去远,一阵又来了。
因为城本来是不大的,有许多熟人,也都是来看灯的都遇到了。其中我们本城里的
在哈尔滨念书的几个男学生,他们也来看灯了。哥哥都认识他们。我也认识他们,因为
这时候我们到哈尔滨念书去了。所以一遇到了我们,他们就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出去看
灯,看了一会,又回到我们的地方,和伯父谈话,和哥哥谈话。我晓得他们,因为我们
家比较有势力,他们是很愿和我们讲话的。
所以回家的一路上,又多了两个男孩子。
不管人讨厌不讨厌,他们穿的衣服总算都市化了。个个都穿着西装,戴着呢帽,外
套都是到膝盖的地方,脚下很利落清爽。比起我们城里的那种怪样子的外套,好像大棉
袍子似的好看得多了。而且颈间又都束着一条围巾,那围巾自然也是全丝全线的花纹。
似乎一束起那围巾来,人就更显得庄严,漂亮。
翠姨觉得他们个个都很好看。
哥哥也穿的西装,自然哥哥也很好看。因此在路上她直在看哥哥。
翠姨梳头梳得是很慢的,必定梳得一丝不乱,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
擦到认为满意为止。花灯节的第二天早晨她就梳得更慢,一边梳头一边在思量。本来按
规矩每天吃早饭,必得三请两请才能出席,今天必得请到四次,她才来了。
我的伯父当年也是一位英雄,骑马,打枪绝对的好。后来虽然已经五十岁了,但是
风采犹存。我们都爱伯父的,伯父从小也就爱我们。诗,词,文章,都是伯父教我们的。
翠姨住在我们家里,伯父也很喜欢翠姨。今天早饭已经开好了。
催了翠姨几次,翠姨总是不出来。
伯父说了一句:“林黛玉……”
于是我们全家的人都笑了起来。
翠姨出来了,看见我们这样的笑,就问我们笑什么。我们没有人肯告诉她。翠姨知
道一定是笑的她,她就说:
“你们赶快的告诉我,若不告诉我,今天我就不吃饭了,你们读书识字,我不懂,
你们欺侮我……”
闹嚷了很久,还是我的哥哥讲给她听了。伯父当着自己的儿子面前到底有些难为情,
喝了好些酒,总算是躲过去了。
翠姨从此想到了念书的问题,但是她已经二十岁了,上哪里去念书?上小学没有她
这样大的学生,上中学,她是一字不识,怎样可以。所以仍旧住在我们家里。
弹琴,吹箫,看纸牌,我们一天到晚的玩着。我们玩的时候,全体参加,我的伯父,
我的哥哥,我的母亲。
翠姨对我的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我的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
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听些,那是因为她的年龄稍稍比我们大
些,当然在理解力上,比我们更接近一些哥哥的了。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的客气一
点。他和翠姨说话的时候,总是“是的”“是的”的,而和我们说话则“对啦”“对啦”。
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不过有一天晚饭之后,翠姨和哥哥都没有了。每天饭后大概总要开个音乐会的。这
一天也许因为伯父不在家,没有人领导的缘故。大家吃过也就散了。客厅里一个人也没
有。我想找弟弟和我下一盘棋,弟弟也不见了。于是我就一个人在客厅里按起风琴来,
玩了一下也觉得没有趣。客厅是静得很的,在我关上了风琴盖子之后,我就听见了在后
屋里,或者在我的房子里是有人的。
我想一定是翠姨在屋里。快去看看她,叫她出来张罗着看纸牌。
我跑进去一看,不单是翠姨,还有哥哥陪着她。
看见了我,翠姨就赶快的站起来说:
“我们去玩吧。”
哥哥也说:
“我们下棋去,下棋去。”
他们出来陪我来玩棋,这次哥哥总是输,从前是他回回赢我的,我觉得奇怪,但是
心里高兴极了。
不久寒假终了,我就回到哈尔滨的学校念书去了。可是哥哥没有同来,因为他上半
年生了点病,曾在医院里休养了一些时候,这次伯父主张他再请两个月的假,留在家里。
以后家里的事情,我就不大知道了。都是由哥哥或母亲讲给我听的。我走了以后,
翠姨还住在家里。
后来母亲还告诉过,就是在翠姨还没有订婚之前,有过这样一件事情。我的族中有
一个小叔叔,和哥哥一般大的年纪,说话口吃,没有风采,也是和哥哥在一个学校里读
书。虽然他也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怕翠姨没有见过。那时外祖母就主张给翠姨提婚。那
族中的祖母,一听就拒绝了,说是寡妇的儿子,命不好,也怕没有家教,何况父亲死了,
母亲又出嫁了,好女不嫁二夫郎,这种人家的女儿,祖母不要。但是我母亲说,辈分合,
他家还有钱,翠姨过门是一品当朝的日子,不会受气的。
这件事情翠姨是晓得的,而今天又见了我的哥哥,她不能不想哥哥大概是那样看她
的。她自觉的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现在翠姨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
二则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
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但没有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
家岗上,风景绝佳,是洋人最多的地方。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
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
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
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她每一动别人都为她服务,外套
一脱,就接过去了。她刚一表示要穿外套,就给她穿上了。
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绝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
打她的妹妹。
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更不愿意出嫁了。她一想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
她就恐怖。
她回来的时候,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来住着,说她的家里又黑,又冷,说她太孤
单可怜。我们家是一团暖气的。
到了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于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裳,她不去剪裁。有一
些零碎还要去买的,她也不去买。
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的身边,好随时提醒她。
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的,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
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从心的不肯回去,她竟很勇敢的提出来她要读书的
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
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知道她的
心情,而且想起了很多可怕的事情……
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
里边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翠姨白天念书,晚上回到外祖母家。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的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
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一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
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的说,她活不久了。
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有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
总是先前瘦的,嫁过去就要胖了。
而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
了,母亲接了几次,也不来,回说没有工夫。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
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在这里年轻的男子,去拜访年轻的女子,是不可以的。哥
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啦,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
不是可惜了吗?这一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婆家一听她病重,立刻要娶她。
因为在迷信中有这样一章,病新娘娶过来一冲,就冲好了。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
拚命的糟蹋自己的身体,想死得越快一点儿越好。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哥哥去看翠姨。是我的母亲派哥哥去的,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哥
哥给翠姨去,说是母亲送她在病中随便买点什么吃的。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
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不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
愿出嫁,母亲很久的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
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
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只是她家的堂妹妹应接着这从未见过的生疏的年
轻的客人。
那堂妹妹还没问清客人的来由,就往外跑,说是去找她们的祖父去,请他等一等。
大概她想是凡男客就是来会祖父的。
客人只说了自己的名字,那女孩子连听也没有听就跑出去了。
哥哥正想,翠姨在什么地方?或者在里屋吗?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她就在里
边说:
“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
“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的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的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
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作什么。他不知道现在应该是
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保护自己的地位。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
了。一定是翠姨的祖父。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
“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场,可惜
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不过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待我
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
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
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
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
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痛
苦的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
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请我母亲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
过去。
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尾声

等我到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
“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
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
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
那哨子有粗有细。
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待回来了似的。
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
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
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
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
的就跑过去了。
春,好像它不知多么忙迫,好像无论什么地方都在招呼它,假若它晚到一刻,阳光
会变色的,大地会干成石头,尤其是树木,那真是好像再多一刻工夫也不能忍耐,假若
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
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想装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么好,她们白天黑夜的忙
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1941年复,重抄。

(原载1941年7月1日《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选自1948年1月海洋书屋初版《小
城三月》)


作者: 婉    时间: 2007-4-2 19:16

原来行客的家乡那么美哦~~~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同样的事物,却会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 凤舞九天    时间: 2007-4-5 05:59

挺好的文章,欣赏。
作者: 凌空舒展    时间: 2007-4-26 00:24

欣赏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