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堡堂记录(尤请响水兄切合堡堂人当时的感受指正,若把握有误再修正) [打印本页]

作者: 晓曲    时间: 2007-4-28 22:45     标题: 堡堂记录(尤请响水兄切合堡堂人当时的感受指正,若把握有误再修正)

堡堂记录

题:重庆万盛青年镇堡堂村是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如今留下多处历史痕迹,唤起对往昔的记忆.

文/晓曲


把泥土背上那高高荒山
造起一层层入云的梯田
把决心埋在这薄薄土里
要多大的产有多大的产
把精神刻在干渴的坡上*
谁去管后来的人怎么看

汗水浸润的一方热土
种子并没发芽出温饱
就把几亩按一亩计数
一代人在为谁而高蹈
梯土叠成一串串脚印
链接上一段历史符号

堡堂的苦,看梯土
梯土怎么能肥五谷
堡堂的富,新思路
每一条都通黄金屋
堡堂人走向了致富
新农村比梯土瞩目

*指刻在山坡上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20个巨型大字.

2007-4-2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9 10:19:53编辑过]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7-4-29 06:17

堡堂人走上了致富
新农村又成时代符

____为了压韵,这样显得牵强啊.


作者: 唐古拉山风语者    时间: 2007-4-29 09:07

QUOTE:
以下是引用诗酒自娱在2007-4-29 6:17:29的发言:

堡堂人走上了致富
新农村又成时代符

____为了压韵,这样显得牵强啊.

也觉得这样不值得。

其余都不错,激情昂扬。


作者: 晓曲    时间: 2007-4-29 10:19

谢谢诗兄指正!

这样看看:

堡堂人走向了致富
新农村莫成休止符(此处是想回应前面的"历史符号")

堡堂人走向了致富
新农村成时代音符(与前面回应不如上面鲜明)

堡堂人走向了致富
新农村比梯土瞩目


作者: 金谷    时间: 2007-4-29 10:46

堡堂人走上了致富
新农村又成时代符

晓曲兄还是原来句子好,保留“又”字,含义深。每句加一字,不伤音节。可否这样加:

堡堂人走上了致富
新农村又成时代

如要保持句子的对衬是否可在这两句前面的几句再加一字,甚至可谱曲歌唱。

仅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9 10:48:24编辑过]


作者: 凤舞九天    时间: 2007-4-29 13:19

金谷意见不错。
作者: 响水滩客    时间: 2007-4-29 14:52

汗水浸润的一方热土
种子并没发芽出温饱
就把几亩按一亩计数
一代人在为谁而高蹈
梯土叠成一串串脚印
链接上一段历史符号

——————

谢谢晓曲兄,我不是堡堂人,也没经历过那时代,说不清他们的感受。:)

但感觉兄的作品整体是把握住了那种意思,既有对抛洒汗水的不悔,也有对将一腔梦想豪情祭奉给意识形态祭坛的悲剧的追问。应该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从最初的真诚与朴素,变成了最后的虚假与异化。个中滋味,也许只有过来人才说得清楚。

特别欣赏兄大作中的第二段。


作者: 响水滩客    时间: 2007-4-29 14:56

另,我这里有一篇本地一名文名专家写的堡堂学大寨的文史资料,可参阅:

堡堂大队农业学大寨的始末

        朱泽芗/文

 

1965年,全国农村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我区青年公社堡堂大队(现青年镇堡堂村)在党支部书记王茂全的带领下也积极投入“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治水改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为了摆脱干旱的威胁,堡堂大队积极投工,参加公社组织领导的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引大槽水库的水灌溉槽房、双星生产队的耕地,引毛里水库的水灌溉吴家桥、铜匠湾、龙洞湾生产队的耕地。经过6年奋战,1970年全大队耕地现自流灌溉。

堡堂大队一边治水,一边改土。每年冬春农闲时节,王茂全带领社员“三上老鸦井”,开山劈石,垒石砌坎,运土面地,大造“大寨田”。至1969年春,把一座七分石头三分土、只有16.8亩耕地、坡度40度以上的乱石山,改造为耕地面积48亩的大寨式梯土。共砌石坎263条,用石40124立方米;运土面地264块,共运土16222立方米。土层由原来的几市寸加厚到1.5市尺。老鸦井改土后的玉米产量,由过去的500来公斤上升到1.2万多公斤。

此后,堡堂大队继续坚持改土。除冬春农闲时大家一起干外,还建立了一支80人的常年基建队。1974年学大寨“人造小平原”经验,把双星队的一座坟山坡平整为15亩“小平原”。到1976年,大队238亩“三跑地”(跑土、跑水、跑肥)改造成了“三保地”。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堡堂大队又在高坎试改冷浸烂泥田,把12块总面积9亩的低产田,改造为5块总面积9.5亩的高产田。当年水旱三熟,获得亩产673.5公斤的高产。

1974年冬至1976年,堡堂大队利用冬春农闲,把河脑壳的62块总面积50亩的“四害田”改造为8块大田。

1976年冬,全体社员“大战洗布河”。“开肠剖肚”,把洗布河的冷浸水引入地下暗渠流走,苦战57天,把河西岸86块总面积64亩的小田,改造成26块总面积66亩的高产稳产田。

接着相继改造了大龙井、小龙井、龙王庙等处的冷浸下涝田60亩。到1978年春,共改造“四害田”248.8亩。改造前后对比,水稻产量增长53%

科学种田建立科技队伍

堡堂大队一面治水改土,一面改革耕作制度,增大复种指数;建立科技队伍,指导科学种田。

旱地改制:改“一熟制”“两熟制”为“三熟间套复种轮作制”。

耕作制度的改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复种指数大大提高。1969年复种指数为141%1970年为208%1977年达235%

改换良种。稻麦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引进水稻、玉米杂交繁殖技术。

改进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先后引进水稻“场坝育秧”“温室育秧”“高温大屋窑贮藏红苕种”等技术。种植绿肥(红花草、红浮萍),施用锌、钾、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做到科学施肥。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扩大油菜、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寨子山、白鹭垭开垦梯形茶园449亩。开垦了柑桔园、养鱼塘。开办了粉房、面房、酒厂、猪场、石灰厂、机制砖瓦厂等大队工副业。

建立了一支由24人组成的大队农科队,有田44亩、土1亩,负责良种试种、杂交制种和各项栽培技术的示范、传授。参与制订全年生产计划和各项技术措施。各生产队设立4人组成的“农科组”,负责贯彻规范各项生产技术措施。

还有一支植保队伍,负责预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区委推广堡堂大队建立农科队伍的经验,加上公社农技站、区农技站,形成了全区“四级农科网”。

1973年堡堂大队粮食总产56.05公斤,比1964年增长257 %;平均亩产507.5公斤,比1964年增长278%;人平口粮264.5公斤,比1964年增长264%;人平分配收入58.3元,比1964年增长194%

陈永贵来到堡堂

1973412日,山西省委副书记、昔阳县委书记、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农业组长王黎之、重庆市委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到我区考察农业学大寨的情况。陈永贵头包白帕,身穿青布短褂、长裤,脚穿青布鞋,地道的北方农民形象。

是日上午,陈永贵在区里听取了堡堂大队学大寨的情况汇报。堡堂大队党支部书记王茂全参加了汇报。

下午,陈永贵一行来到了堡堂。王茂全陪着他边走边介绍。两人有问有答。陈永贵看了堡堂全貌,不禁赞道:“青山绿水小平原,石头山上开梯田。”看到茶山、果园,听到堡堂粮食亩产过“农纲”,他高兴地说道:“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他仔细看了老鸦井的改土工程,大加赞赏,兴奋地对王茂全说:“你们在改土方面给四川创造出一个榜样!”接着转向大家说,“有了样板,四川就能全面开花了!”陈永贵临走时,把他从大寨大队带来的四个良种玉米棒子,送给了堡堂。

同年6月底,四川省委在重庆召开“四川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以下简称重庆会议)。王茂全出席大会并介绍了堡堂学大寨的经验。会上,四川省委肯定“堡堂大队是四川省又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山区社队找到了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活样板”,提出“全省农业学大寨,赶化林,超堡堂”的口号。

同年916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以《艰苦奋斗的带头人——王茂全》为题,播送了堡堂大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事迹。

接着,农业部长沙风、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仁俊相继来堡堂大队视察。

陈永贵视察堡堂后,来堡堂大队参观的人逐渐增多。重庆会议后,川东地区、贵州毗邻地区的农业干部、社队干部、社员代表来堡堂参观的更是络绎不绝。据19737月至19744月接待站的登记统计,外地来参观的人数达15.4万人。以后,参观人数有增无减。其中还有不少文教卫生、商业财贸等部门的干部、职工、教师和学生。

1979年堡堂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当年12月,王茂全代表大队出席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大会”。

“文明大革命”后期,“四人帮”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插手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大寨大队宣扬为“指导各行各业工作革命化的样板”,把大寨大队“农业先进典型”演变为“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的典型。农业学大寨偏离了方向,走入误区。

在当时的“大气候”下,堡堂大队也搞了些“左”的东西。如:“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的路”,把社员的正当副业,如“五匠外出”“出售竹木制品”等,都当资本主义货色批斗。

198011月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的批语》下达后,堡堂人才清醒过来,认真总结学大寨的经验教训,批判“左”的错误,肃清影响。

19828月,堡堂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者: 响水滩客    时间: 2007-4-29 15:02

另有一篇本地文史专家写的史料,可供参阅:

堡堂大队农业学大寨的始末

 

朱泽芗/

 

1965年,全国农村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我区青年公社堡堂大队(现青年镇堡堂村)在党支部书记王茂全的带领下也积极投入“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治水改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为了摆脱干旱的威胁,堡堂大队积极投工,参加公社组织领导的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引大槽水库的水灌溉槽房、双星生产队的耕地,引毛里水库的水灌溉吴家桥、铜匠湾、龙洞湾生产队的耕地。经过6年奋战,1970年全大队耕地现自流灌溉。

堡堂大队一边治水,一边改土。每年冬春农闲时节,王茂全带领社员“三上老鸦井”,开山劈石,垒石砌坎,运土面地,大造“大寨田”。至1969年春,把一座七分石头三分土、只有16.8亩耕地、坡度40度以上的乱石山,改造为耕地面积48亩的大寨式梯土。共砌石坎263条,用石40124立方米;运土面地264块,共运土16222立方米。土层由原来的几市寸加厚到1.5市尺。老鸦井改土后的玉米产量,由过去的500来公斤上升到1.2万多公斤。

此后,堡堂大队继续坚持改土。除冬春农闲时大家一起干外,还建立了一支80人的常年基建队。1974年学大寨“人造小平原”经验,把双星队的一座坟山坡平整为15亩“小平原”。到1976年,大队238亩“三跑地”(跑土、跑水、跑肥)改造成了“三保地”。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堡堂大队又在高坎试改冷浸烂泥田,把12块总面积9亩的低产田,改造为5块总面积9.5亩的高产田。当年水旱三熟,获得亩产673.5公斤的高产。

1974年冬至1976年,堡堂大队利用冬春农闲,把河脑壳的62块总面积50亩的“四害田”改造为8块大田。

1976年冬,全体社员“大战洗布河”。“开肠剖肚”,把洗布河的冷浸水引入地下暗渠流走,苦战57天,把河西岸86块总面积64亩的小田,改造成26块总面积66亩的高产稳产田。

接着相继改造了大龙井、小龙井、龙王庙等处的冷浸下涝田60亩。到1978年春,共改造“四害田”248.8亩。改造前后对比,水稻产量增长53%

科学种田建立科技队伍

堡堂大队一面治水改土,一面改革耕作制度,增大复种指数;建立科技队伍,指导科学种田。

旱地改制:改“一熟制”“两熟制”为“三熟间套复种轮作制”。

耕作制度的改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复种指数大大提高。1969年复种指数为141%1970年为208%1977年达235%

改换良种。稻麦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引进水稻、玉米杂交繁殖技术。

改进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先后引进水稻“场坝育秧”“温室育秧”“高温大屋窑贮藏红苕种”等技术。种植绿肥(红花草、红浮萍),施用锌、钾、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做到科学施肥。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扩大油菜、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寨子山、白鹭垭开垦梯形茶园449亩。开垦了柑桔园、养鱼塘。开办了粉房、面房、酒厂、猪场、石灰厂、机制砖瓦厂等大队工副业。

建立了一支由24人组成的大队农科队,有田44亩、土1亩,负责良种试种、杂交制种和各项栽培技术的示范、传授。参与制订全年生产计划和各项技术措施。各生产队设立4人组成的“农科组”,负责贯彻规范各项生产技术措施。

还有一支植保队伍,负责预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区委推广堡堂大队建立农科队伍的经验,加上公社农技站、区农技站,形成了全区“四级农科网”。

1973年堡堂大队粮食总产56.05公斤,比1964年增长257 %;平均亩产507.5公斤,比1964年增长278%;人平口粮264.5公斤,比1964年增长264%;人平分配收入58.3元,比1964年增长194%

陈永贵来到堡堂

1973412日,山西省委副书记、昔阳县委书记、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农业组长王黎之、重庆市委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到我区考察农业学大寨的情况。陈永贵头包白帕,身穿青布短褂、长裤,脚穿青布鞋,地道的北方农民形象。

是日上午,陈永贵在区里听取了堡堂大队学大寨的情况汇报。堡堂大队党支部书记王茂全参加了汇报。

下午,陈永贵一行来到了堡堂。王茂全陪着他边走边介绍。两人有问有答。陈永贵看了堡堂全貌,不禁赞道:“青山绿水小平原,石头山上开梯田。”看到茶山、果园,听到堡堂粮食亩产过“农纲”,他高兴地说道:“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他仔细看了老鸦井的改土工程,大加赞赏,兴奋地对王茂全说:“你们在改土方面给四川创造出一个榜样!”接着转向大家说,“有了样板,四川就能全面开花了!”陈永贵临走时,把他从大寨大队带来的四个良种玉米棒子,送给了堡堂。

同年6月底,四川省委在重庆召开“四川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以下简称重庆会议)。王茂全出席大会并介绍了堡堂学大寨的经验。会上,四川省委肯定“堡堂大队是四川省又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山区社队找到了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活样板”,提出“全省农业学大寨,赶化林,超堡堂”的口号。

同年916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以《艰苦奋斗的带头人——王茂全》为题,播送了堡堂大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事迹。

接着,农业部长沙风、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仁俊相继来堡堂大队视察。

陈永贵视察堡堂后,来堡堂大队参观的人逐渐增多。重庆会议后,川东地区、贵州毗邻地区的农业干部、社队干部、社员代表来堡堂参观的更是络绎不绝。据19737月至19744月接待站的登记统计,外地来参观的人数达15.4万人。以后,参观人数有增无减。其中还有不少文教卫生、商业财贸等部门的干部、职工、教师和学生。

1979年堡堂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当年12月,王茂全代表大队出席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大会”。

“文明大*革*命”后期,“四人帮”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插手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大寨大队宣扬为“指导各行各业工作革命化的样板”,把大寨大队“农业先进典型”演变为“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的典型。农业学大寨偏离了方向,走入误区。

在当时的“大气候”下,堡堂大队也搞了些“左”的东西。如:“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的路”,把社员的正当副业,如“五匠外出”“出售竹木制品”等,都当资本主义货色批斗。

198011月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的批语》下达后,堡堂人才清醒过来,认真总结学大寨的经验教训,批判“左”的错误,肃清影响。 

19828月,堡堂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者: 响水滩客    时间: 2007-4-29 15:03

另有一篇本地文史专家写的史料,可供参阅。但发不上来,说有敏感字符。


作者: 晓曲    时间: 2007-4-29 17:09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谷在2007-4-29 10:46:30的发言:

堡堂人走上了致富
新农村又成时代符

晓曲兄还是原来句子好,保留“又”字,含义深。每句加一字,不伤音节。可否这样加:

堡堂人走上了致富
新农村又成时代

如要保持句子的对衬是否可在这两句前面的几句再加一字,甚至可谱曲歌唱。

仅供参考


谢金谷老师指点,结合了拙作不同时代的"政治化"本意,意在突出其复杂心境,待我结合修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9 17:16:53编辑过]


作者: 晓曲    时间: 2007-4-29 17:11

QUOTE:
以下是引用响水滩客在2007-4-29 15:03:06的发言:

另有一篇本地文史专家写的史料,可供参阅。但发不上来,说有敏感字符。

多谢响水兄的意见,费心了,待我修订得更客观些.
作者: 秋水涟滟    时间: 2007-4-30 07:59

历史也有许多荒谬之处,诸如堡堂这种青山秀水之地,强行搞什么大寨田,恐怕也不大适合实际吧。末段写新农会也有些流于了口号了。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